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682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

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B.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2.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D.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3.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

C.社会教化的作用

D.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4.推动下表中国际会议召开和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955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

1961

不结盟运动成立

1964

77国集团名称出现

A.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成功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松动

D.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5.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构建民权政府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

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7.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8.柏拉图说:

“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他意在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B.政体错误采用了自由平等原则

C.尚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

D.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9.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关于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时,毛泽东说:

“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

写成代表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那就不成其为党了”。

这说明了

A.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B.“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思想”这一槪念

D.“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1.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1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1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

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引起了社会动荡

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

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1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其从北意大利发展到荷兰,最后到达英国和美国。

其中,从荷兰发展到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拓展市场,加快了城市化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改革议会,完善了民主政治

D.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15.《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16.“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17.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18.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B.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0.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

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根本动力

B.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

C.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D.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

21.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22.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

C.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

D.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

23.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

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B.该翻译混淆了中美不同政体

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

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 )

A.家国一体政治特征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官僚政治的工具性D.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5.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

这种变化

A.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C.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D.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26.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2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8.有学者指出,“(古)希腊人反对祭司及其后继者监管并掌握法律知识的旧法系时过度乐观,以及对普通公民推理能力的依赖,使希腊人走上了极端:

每位公民都是称职律师和法官,即使得不到法律专业阶层的帮助也是如此”。

这一观点旨在

A.肯定古希腊司法改革的成果

B.揭示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C.批评古希腊人法制意识薄弱

D.强调司法实践的专业化

29.卢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学到经验的教训,学到理性所永远不能确立的真理。

他的这种思想

A.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制约

B.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

C.凸显了激进的政治色彩

D.否定了理性启蒙的历史作用

30.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对“共和”的认同远甚于“民主”,因为“民主”常常等同于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也相信国家管理中抑制政府暴政必须有人民的存在。

为此,他们当时选择了

A.联邦制

B.政党制

C.代议制

D.普选制

2、非选择题(55分)

31(10分)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33.(15分)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这一观点。

34.(15分)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1.C2.D3.D4.A5.B6.C7.C8.A9.B10.D11.C12.D13.B14.B15.A16.B

17.C18.A19.B20.D21.A22.C23.B24.C25.D26.B27.A28.D29.B30.C

31

(1)特点:

资金少;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以轻工业为主。

(2)背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作用:

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

(1)由材料“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可以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2)由材料“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和“1935年12月”,结合经济大危机的国际因素归纳。

第二小问,由材料“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可归纳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

32.【答案】

(1)时代背景:

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着眼点:

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

(2)“印记”:

“唯信称义”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深化”:

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意义:

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3)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33.【答案】

(1)叙述这一趋势: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②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③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④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⑤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

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或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3)第一种:

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

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史实:

政治上: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

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史实:

政治上:

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思想文化上:

西学东渐;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

史实: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但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

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强化思想控制.

34.【答案】

(1)不同点:

①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②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③从分权到集权。

表现:

①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中国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④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⑤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了我国历史的第一次民族融合;

⑥从思想文化看,“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表现:

①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疆域狭小,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美国疆域辽阔,实行代议制民主;②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美国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3)内涵:

①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②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举例:

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