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5927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2013届汇龙中学高考最后一卷

语  文

试卷Ⅰ试题(1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词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殷红yān着数zhāo颔首hàn为虎作伥chāng众目暌暌kuí

B.裨益bì侪辈chái剽窃piāo宵衣旰食gàn盛筵难再yàn

C.酬酢zuò说服shuō忖度cǔn博闻强识zhì阴谋篡位cuàn

D.裙裾jù押解jiè鏖战áo病入膏盲huāng源远流长yu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众所周知,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当前中日围绕以钓鱼岛为中心产生的争议,完全是日本右翼势力蓄意挑起的。

B.现在铁路每公里造价都达1亿元以上,虽然‘十二五’铁路基建投资一再压缩预算,但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C.美国外交政策专家普遍认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奥巴马将会深化其重返亚太的战略。

D.新生代打工者很重视自己的创造力能否在城市得到提高,也对社会秩序、受尊重程度等要求更高,不会只为钱工作。

3.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个不超过50字的评论。

(5分)

11月11日,这个曾一度被戏称为“光棍节”的特殊日期,如今在电商的推动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购狂欢节”。

2012年,在所谓“2012年最后一场价格战”的战旗下,已经聚集了天猫、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当当网、国美库巴等重量级电商巨头。

  今年支付宝面临的交易量更是远超去年。

第一分钟13.6万笔,第三分钟19.2万笔,第58分钟20.5万笔……11日凌晨的第一个小时,支付宝完成的付款笔数达598万笔,同比增长254.66%。

  截至11日凌晨,淘宝数据统计,天猫销售额达132亿元,支付宝销售总额达191亿元。

评论:

4.请根据下面这个语段的主要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

(4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出现,给政府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时代公众更加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更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这也要求政府不断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积极探索网络时代推进政治民主、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公众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共同责任承担者,公众参与到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法制监督过程中,行使参与管理、监督行政的宪法权利和法定权利,形成参与行政、合作行政、共同治理的新格局,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①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文徵明,即文征明。

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

父林,温州知府。

叔父森,右佥都御史。

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

徵明年十六,悉却之。

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

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

其为人和而介。

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

“敝至此邪?

”徵明佯不喻,曰:

“遭雨敝耳。

”谏竟不敢言遗金事。

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

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②,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

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

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

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

一清亟谓曰:

"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

"徵明正色曰:

"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

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

"此法所禁也。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

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

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

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彭孙震孟,自有传。

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

征明及蔡羽、黄省曾、皇甫冲兄弟稍後出。

而征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於世。

(《二十四史.明史.文徵明传》)

注:

①醵:

凑钱,集资。

②经筵:

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民醵千金为赙:

费用B.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继承

C.徵明佯不喻:

明白,知道D.门下士赝作者颇多:

赝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说明文徵明“和而介”的一组是()(3分)

①徵明年十六,悉却之。

②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③谏竟不敢言遗金事。

④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⑤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

⑥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⑤⑥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死后,官员百姓集资一千两银子作为办丧事的费用。

文徵明当年十六岁,全都谢绝了。

B.文徵明小时候不聪明,后来越长越聪明。

跟着他父亲的朋友学习文字、书法,画画,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名声很大。

C.文徵明淡泊名利,不愿做官。

在经筵任职,每年都有赏赐,和各写文章的大臣一样待遇,但他连年都请求回乡;当他父亲的老朋友杨一清被召入朝廷担任宰相时,不愿受他恩惠,更是要求还乡。

D.文徵明的诗文书画皆有造诣,四方来讨要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但是富贵人家轻易得不到一两张字画,尤其不肯赠给王府以及宫内的人。

8.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

“敝至此邪?

”(4分)

(2)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3分)

(3)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分)

(2)词的上阕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3)词的下阕写诗人登高感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2)日星隐耀,,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淇水汤汤,,女也不爽,。

(《诗经••卫风•氓》)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心事浩渺连广宇,。

(鲁迅《无题》)

(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

(宋•朱熹)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⑴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

⑵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似乎这个德文的愿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让我豁然开朗。

⑶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却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⑷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地旺盛。

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遮挡,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⑸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

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

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

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

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⑹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

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⑺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⑻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⑼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

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

⑽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

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同样也可以是溪水。

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

⑾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⑿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⒀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⒁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散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常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

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节选自《音乐笔记》)

11.文章开头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有什么作用?

(4分)

12.请简要概括巴赫音乐的特点。

(4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6分)

14.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巴赫,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写小溪?

请予以探究。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小学辍学率回升的思考

“活了城市,枯了乡村”并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终极目标,走共同富裕和发展之路本该是不可更移的国策,如果因为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使为数不少的农村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成为无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失落者,这将成为中国社会均衡发展不能承受之痛。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院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中国农村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另有数据表明,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

过去10多年来,农村教育城镇化的主张占了上风,“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使所有农村儿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成了推行撤点并校的口号。

这种做法的理由是: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教育的衰败不可避免,与其坐视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扩大,不如主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丰富化课程。

于是我们看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量撤并学校,中小学教育布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应该说,农村地区撤点并校之后,有些农家子弟转而到城市就读,沐浴在了城市优质教育的阳光下。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撤点并校也带来了公众不愿意看到的某些后果。

使得大量农村学生的上学之路变长,原先可以便利地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现在则需要在远离父母的学校吃住,这会增加交通、就餐、住宿的费用。

这些钱对于城里人来说可能只是小钱,但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村家庭来说则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学校路途遥远,存在安全隐患,要想让孩子继续上学,家长就得承担起接送的任务,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工时成本。

更让家长忧心的是,集中起来的学校搬到了较为繁华的集镇上,他们的孩子处身于网吧和歌厅等是非之地的包围中,他们没法不担心孩子学坏。

与此同时,“读书无用论”再次弥漫于农村地区。

让孩子上小学和中学,终极目标是考大学,假使上了大学之后还是前程未卜,有些人就会觉得求学本身也丧失了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普遍现象,毕业求职不仅是学生之间的比拼,也是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较量,那些学习成绩未达拔尖水平、家庭条件又很一般的毕业生最难就业。

这对那些势必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农村家庭来说,产生了负面的心理暗示。

家长让孩子求学的心志本就不坚定,再遇上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便,让幼小的孩子辍学是很容易作出的决定。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农村学校不断消失,小学辍学率有所回升,“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婆姨,荒了孩子”成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活了城市,枯了乡村”并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终极目标,走共同富裕和发展之路本该是不可更移的国策,如果因为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使为数不少的农村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成为无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失落者,这将成为中国社会均衡发展不能承受之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三个公平”的原则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赞同。

在农村教育问题上,有关部门也不妨按照这些原则对学校的布局进行灵活的调整。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分析全文,请概括导致小学生辍学率回升的因素(6分)

17.如何解决小学生辍学率回升的问题,请多角度分析。

(6分)

七、作文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时13天,行程3700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钱。

当同学们还为一张回家车票发愁时,胡蓓蕾,这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以免费搭车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刺激温馨的“春运”之旅。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遐想或感悟?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试卷Ⅱ文科加试题(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

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

孔子曰:

里仁为美。

意以此与!

一薰一莸,十年有臭,非以其化之之故耶?

一日暴,十日寒,无复能生之物。

傅者寡,而咻者众,虽日挞不可为齐语,非以其害之之故耶?

善不胜恶旧矣为善而不求善之资在我未保其全而恶习固已乱之矣此择不处仁所以谓之不知而里仁所以为美也。

——选自王安石《里仁为美》

20.王安石,字介甫,自号。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一句出自他的散文名篇《》。

(2分)

21.《三字经》中有两句讲了一个故事,阐述了与本文相同的道理,请写出这两句。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B《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

让他亲吻圣像时,他却一下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留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C《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诸葛亮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D在死气沉沉的高公馆,觉新、觉民代表的是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封建的叛逆力量。

小说《家》正是通过他们来表现和赞颂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的。

E繁漪在揭开周家三十年前的内幕时的神态是“骄傲地”,表现繁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四凤结合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23.

(1)阅读以下文字,请简述黛玉这次生病的原因及结果。

(5分)

到了这一天黛玉绝粒之日,紫鹃料无指望了,守着哭了会子,因出来偷向雪雁道:

"你进屋里来好好儿的守着他.我去回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去,今日这个光景大非往常可比了。

"雪雁答应,紫鹃自去。

答:

(2)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

(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4—25题。

李约瑟问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问题。

不少人把李约瑟问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了“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种种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那么,中国近代以后到底为什么走向衰败呢?

究其原因,在科学方面,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在技术方面,虽然中国有不少技术发明,但由于各种原因所限,很多发明并未被广泛应用,因此,使得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活字印刷术一直无法在中国推广开来,清末时广泛运用的仍是雕版印刷。

由于明清时期的海禁,指南针用处也不大。

中国的火药运用缺乏改进,威力不大,以致明末需要从西方人那里购买红衣大炮来抵抗清军。

在制度方面,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制约了科技的发展。

而欧洲虽然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焚毁,但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下来的希腊、罗马古籍中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文艺等的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文明。

并且西方的文明发展在一种很开放的环境里鼓励技术开发的竞争,尽管有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但大大缩短了科技发展的进程。

当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固步自封中时,西方的工业文明大举崛起。

李约瑟问题不断成为人们反思、追问的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怎样推进我们思想的进步,使我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找到克服自身局限性的道路,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历史的挑战。

如今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发出了新问: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利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呢?

(选自2012年08月02日《第一财经日报》)

24.从文本看,请谈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7分)

25.根据文本信息,结合实际谈谈改变科技落后面貌有哪些办法。

(8分)

参考答案:

1.C(A项“众目暌暌”应为“众目睽睽”;B项“筵”读”yán”;D项“裙裾”读“jū”、“病入膏盲”应为“病入膏肓”)

2.D(A项“围绕以钓鱼岛为中心”杂糅,将“围绕”去掉;B项“达1亿元以上”的“达”和“以上”矛盾,去掉“以上”。

C项将“深化”改成“调整”)

3.例如:

光棍节变身购物狂欢节,对阿里巴巴,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对网民这是一次实惠的交易,对电商来讲,这应该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时刻。

4.①网络时代②公众参与③政府管理

5.D(临摹,动词)

6.C(②陈述文徵明走在杨一清后面,④写文徵明请求辞官被批准)

7.C(“淡泊名利,不愿做官”无根据,两次请求辞官的原因理解错误)

8.

(1)巡抚俞谏打算送给他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衣衫,说:

"怎么这么脏?

"(遗、敝、语意各1分)

(2)而当时崇尚科目考试,文徵明很不得意,连年都请求回乡。

(尚、意不自得、语意各1分)

(3)外国使者经过吴门,向着他居住的街巷行礼,以得不到接见为遗憾。

(道、望里肃拜、不获见、语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文徵明,即文征明。

长洲人,起初叫文璧,字行,后来改字徵仲,别号衡山。

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

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

文林死后,官员百姓集资一千两银子作为办丧事的费用。

文徵明当年十六岁,全都谢绝了。

官吏百姓修建了却金亭,并纪念前任太守何文渊,记下了这件事。

文徵明小时候不聪明,随着长大,越来越聪明了。

跟着吴宽学习文字,跟着李应祯学习书法,跟着沈周学习画画,他们都是他父亲的朋友。

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名声更加大了。

他人温和但狷介不俗。

巡抚俞谏打算送给他钱,指着他所穿的蓝衣衫,说:

"怎么这么脏?

"文徵明装作不懂,说:

"因为下雨弄脏了。

"俞谏最后都没敢说送钱的事。

宁王朱宸濠钦慕他的名气,怎给他书籍财物征聘他,他托病没有去。

正德(明武宗年号)末年,巡抚李充嗣推荐他,赶上文徵明也以贡生的身份参加吏部考试,授予他翰林院待诏的身份。

明世宗登基,打算修订《武宗实录》,文征明在经筵任职,每年经常都有赏赐,和各写文章的大臣一样待遇。

而当时崇尚科目考试,文徵明很不得意,连年都请求回乡。

在这之前,文林作温州知府,在学生中提拔了张璁。

张璁得势以后,让文征明投奔他,文征明推辞没有去。

杨一清被召入朝廷担任宰相,文徵明在他后面。

杨一清对他说:

"你不知道你的父亲和我是朋友吗?

"文徵明正色道:

"我父亲去世三十多年,说得每一个字,我都不敢忘,实在是不知到您和家父是朋友。

"杨一清很惭愧,不久和张璁合谋,打算贬文徵明的官。

文徵明更加要求还乡,终于被批准。

四方来讨要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但是富贵人家轻易得不到一两张字画,尤其不肯赠给王府以及宫内的人,他说:

"这是法律所禁止的。

"周王、徽王等王爷拿珍宝古玩送给他,他都不启封就还给他们了。

外国使者经过吴门,向着他居住的街巷行礼,以得不到接见为遗憾。

他的作品遍天下,他的学生临摹的作品很多,文徵明也不禁止他们。

嘉靖三十八年去世,当年九十岁了。

9.

(1)描绘了一幅凄美萧瑟的秋日黄昏图景。

(2分)

(2)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残阳、小楼、白雁、黄花是诗人眼前所看之景;偏幽的玉笛是诗人听到的;②远近结合。

一行白雁,是远景;几点黄花是近景。

通过这些凄美中带着淡淡感伤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

(每点2分)

(3)①季节代谢,人生浮沉,美好的事情如梦般容易破灭,如水流般不可逆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浮沉、美好易逝的无限伤感。

②人生有许多事情令人愁叹,怕勾起心中回忆,还是不要想那些如烟般的往事了吧。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己的劝勉。

(每点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