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5953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知识整合]

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

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

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帝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

王安石变法。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化领域:

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

④改革力量:

阶级条——组织条。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主观条。

⑥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

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碍力量,改革则成,反之易败。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历史的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辩证的原则。

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

③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④生产力标准。

看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⑤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3.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

4.用归类法掌握古代中外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分析比较工业明冲击下的四次改革

(1)四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俄国1861年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四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四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6.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要将其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看其对本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对于尚处于农业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说,面临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工业明的冲击。

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其唯一的出路。

(2)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3)阿里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自救图强运动,并未涉及旧的生产关系,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但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的近代化。

(4)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这不但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而且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合特训]

温馨提示:

本套题共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东北三校二模](20分)材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书,亦称密折。

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周转,耽误时间。

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

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

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

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

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

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

(9分)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11分)

答案 

(1)呈报内容增加;使用范围扩大;保密性日益增强。

(2)便于皇帝获得信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控制官僚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1)从材料信息入手,分析奏折陈述内容、使用范围和保密性的变化等回答。

(2)从材料信息看,通过奏折,皇帝可以较快地获得信息,奏折制度也有利于监督官员,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据此回答即可。

2.[2016·大连一模](20分)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

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最多的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

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

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

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

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当时明确规定:

“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14分)

答案 

(1)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

(2)积极:

明代户籍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

消极:

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

(1)问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炼材料主旨即可。

(2)问“评价”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辩证地评价。

3.[201·湖北重点中学联考](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科)试之,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贵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很多。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明。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1870年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

西方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0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分)

答案 

(1)弊端:

诗赋成为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改革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说明:

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造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根本原因: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解析 第

(1)问,“弊端”从材料中“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科)试之,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可分析出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科举存在忽视实用性的学问;“改革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作答即可。

(2)问,“借鉴”从材料三“对英国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可分析出借鉴科举制度,进行制度改革:

创建官考试制度;批判式吸收: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根本原因”结合18世纪末的英国、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英国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

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落后的根在于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16·黑龙江哈六中月考](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

……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分)

答案 

(1)主张:

君主立宪。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不足之处: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视角:

现代化史观。

影响: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促成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第

(1)问,主张及背景由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从材料一中的“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可准确地归纳出钱穆对戊戌变法不足之处的看法。

(2)问,第一小问“视角”,由材料二的“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可知其史观(视角);第二小问要突出其历史地位及后续影响。

第(3)问,从材料三的“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浓缩。

.[201·滨州二模](20分)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汲取欧洲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明论概略》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明”的主张。

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明”的做法?

试举两例。

(10分)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10分)

答案 

(1)原因:

欧洲明是工业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

做法:

殖产兴业、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

(2)途径:

先学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

观点及理由:

赞同。

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或不赞同。

所列出的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侵略问题和西方明的特点回答。

第二小问,考察内容,在政治、经济、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语言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