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05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金版教程届第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第3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必修1

第3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5·苏北四市一模)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

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方此举(  )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友谊与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5·广州一模)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它”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后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

答案:

A

3.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

B、C两项时间明显不符;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5·甘肃一诊)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

“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

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他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同时提及亚非会议邀请中国方代表的问题,表明希望双方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4·汕头市二模)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这说明当时我国(  )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5·南昌调研)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答案:

A

7.(2014·南通市一模)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

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解析:

从题干“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可以看出美国改变了过去的对华政策,再结合时间1971年,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4·滨州市模拟)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

“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意图是(  )

A.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

B.促使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C.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给美国以极大压力,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压力进而维护霸权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所在,故A项正确。

答案:

A

9.(2015·江门市一模)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

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

A.50年代B.60年代

C.70年代D.90年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由敌对走向缓和,美苏仍然冷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5·温州市一模)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主张“结伴而不结盟”,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4·广州市考前训练)国家的外交理念明确了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和价值定位,是国家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强调过“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的身份定位。

下列外交政策和实践不符合这一身份定位的是(  )

A.“一边倒”B.抗美援朝

C.参加日内瓦会议D.不结盟政策

解析:

不结盟政策是打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与世界各国结伴而不结盟,不能体现题干“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2.(2014·珠海市质检)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

”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解析: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利益有冲突,但是又面临苏联的威胁,从而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

答案:

C

13.(2015·贵州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

(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联邦德国、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联邦德国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日本、联邦德国

问题: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主题:

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

说明:

①毛泽东决定同美国改善关系,批准引进技术设备,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权威。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③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事实依据。

④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14.(2014·佛山市二模)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年份

受赠国家

数量

1957—1959

苏联

2只

1965—1980

朝鲜

5只

1972

美国

2只

1972—1982

日本

4只

1973

法国

2只

1974

英国、联邦德国

各2只

1975

墨西哥

2只

1978

西班牙

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 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

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解析:

(1)问根据时间“1941年”可知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持阶段中国抗战面临的困难分析目的。

(2)问的第一小问从赠送性质、赠送国家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第一小问“中国崛起”的原因,包括内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外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二小问“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影响,从政治上增加世界和平力量,冲击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上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可)

目的:

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

(2)特点及原因。

特点一:

政治性赠送。

原因:

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

(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酌情赋分)特点二:

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

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回答“两极格局”“冷战”,酌情赋分)。

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答“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酌情给分)。

(笼统回答“改革开放”酌情给分;只从改革或开放单个方面回答的,酌情给分;只从国际环境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回答的,酌情给分。

各个方面都有作答,但只简单罗列史实,酌情给分)

影响: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反霸(社会主义世界)力量;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强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