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471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

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上的全面封锁,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访问苏联意在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余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2.1949年1月19日,中共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再度明确规定:

坚决否认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代表及其机关的权利,其各种电台及其收发报装置一律没收,对美国武官必须“派兵监视,不得给以自由”,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一律不予承认,概不给予任何采访发报之权。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  )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外交政策服务于军事行动

C.外交政策已经基本成熟

D.不加区别地对待外部势力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共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深深地敌意,这应当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关,B项符合题意。

A项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方针,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说法明显有误,均排除。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

故选A项。

答案:

A

4.(xx年长春模拟)从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有8人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

这表明当时的外交(  )

A.以巩固主权为要务  B.受制于国际形势

C.意识形态色彩较浓D.服务于军事斗争

解析:

任命的大使主要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都是在中立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根据时间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联系时代背景,说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意在打破外交困境,A项错误;国家对外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但“受制于”说法错误,B项排除;出身是军事将领并不能说明服务于军事斗争,D项错误。

答案:

C

5.(xx年哈尔滨模拟)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

日内瓦会议的成功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说“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这是因为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冲破了”说法与史实不符,新中国成立时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即已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排除D项。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

下列选项能为“外交年”之说提供依据的是(  )

A.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B项错误;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C项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D项错误。

答案:

A

7.下图为新中国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援助的有关数据。

造成20世纪60年代援外支出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

B.“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D.与美苏交恶需打开外交新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与图片中援外支出上升的信息不符合,排除。

国民经济调整的是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与20世纪60年代的援外支出猛增的现象无直接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故急于打开新的外交局面,故选D项。

答案:

D

8.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等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

B.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

C.有利于推动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

D.顺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故选A项。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排除B项;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改善,中苏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还没开始,排除D项。

答案:

A

9.(xx年福州模拟)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于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

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美国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解析: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为改善两国关系,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B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美国使用化学武器的史实;D项是美国根据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0.(xx年济宁模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策略体现了政策性和原则性的灵活结合。

为适应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中国政府进行的外交活动是(  )

A.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B.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D.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具体表现:

欧洲、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诞生,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政府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49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A、B两项错误;中国政府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2年,时间背景符合,故C项正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而两极格局已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D项错误。

答案:

C

11.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B.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C.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的时间和“冷静观察”等信息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并非国际背景,均排除,故选B项。

答案:

B

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主要是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所以说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却没有认清这一点,故A项不正确,B项正确。

C、D两项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形势,故可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xx年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说:

“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

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

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

“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

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

“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2分)

解析:

(1)题,从“20世纪50年代”入手,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基础知识回答“意义”。

(2)题,根据所学知识,从亚非各国人民的愿望、“求同存异”方针等角度回答“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是指该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中“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中美双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即可。

第(4)题,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主权平等。

答案:

(1)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6分)

(2)原因:

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新发展: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分)

(3)共识: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

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6分)

(4)精髓:

主权平等。

(2分)

14.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绝不是孤立的:

“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二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三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

45

52

59

1994

46

53

54

1998

47

55

49

2002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

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6分)

解析:

(1)题“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急剧升温,处于“最佳时光”,中美之间是战友关系,由此判断此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原因”可从面临共同的敌人,国民政府的亲美政策,中国抗战对美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等方面思考。

(2)题,“中国观”由“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的信息即可得出;“历史背景”,此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3)题,由数据可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升温慢,处于稳步增长中,较之日、俄,“温度”低,增长慢。

第(4)题,“主要因素”应围绕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方面作答;“展望”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原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面临共同的敌人;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6分)

(2)中国观:

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历史背景:

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

(4分)

(3)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程度较低,一直处于“微冷”状态;而且和日本与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相比,对中国的“温度”升温不快,但一直保持上升状态。

(4分)

(4)主要因素:

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

展望:

观点一:

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

观点二:

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分道扬镳。

(答出任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人民版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纲明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2)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宣告诞生。

(3)意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1954年宪法

内容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

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确立:

1954年12月,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完善: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受到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1.以多元史观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试答 

提示:

(1)革命史观: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现代化史观:

为国家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3)文明史观: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整体史观:

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新中国成立,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吗?

试答 

提示:

否。

新中国成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1956年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人民代表大会等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吗?

试答 

(3)实施:

依照宪法的规定,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起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4)意义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与历史性转折

1.正确探索:

中共八大

(1)时间:

1956年秋。

(2)地点:

北京。

(3)主要内容

(4)意义: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

3.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中,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提出: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

xx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4.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提示:

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能说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怎样的区别?

试答 

提示:

①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后者为资本主义私有制;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前者为全国人民,后者为资产阶级。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自治”吗?

试答 

提示:

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样吗?

试答 

提示:

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两者不要弄混。

7.我国成立最早的和最晚的自治区分别是什么?

试答 

提示:

最早的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最晚的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 

提示:

(1)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战线政策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2)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计划经济形成。

(3)文化:

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总之,在各方面发生了本质变化,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明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5)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的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个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3)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xx年,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9.什么是村民自治制度?

试答 

提示: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农村基层的一种新组织形态,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国家的支持、引导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直接的社会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10.试图解一下一国两制。

试答 

提示:

11.当前阻碍和推动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各有哪些?

试答 

提示:

阻碍因素:

①岛内“台独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

推动因素: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②“一国两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