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6195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docx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2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

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

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

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

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

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

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

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

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

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

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

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

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

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

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

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

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

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

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

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

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

"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

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

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

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

"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

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

"十一五"期末,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

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

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

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

"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

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

"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

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

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

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

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

启动"康居"工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

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

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

"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

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

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

"十一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

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

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

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

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

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

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五)发展卫生事业。

加大对农场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人员功能匹配,全面改善农场医院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

整合农场及基层卫生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甲级卫生所建设的推进力度,甲级卫生所达标率100%,全面实现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实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冷链系统建设、急诊急救建设,全面提高农场及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急诊急救能力。

"十一五"期末,全面做到小病不出区、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分局,急病可以得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继续推行"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人口结构,确保垦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

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

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

"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

"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60元。

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

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

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完善撤队建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