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464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

他犹豫不决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C.草地的气候变化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大作。

D.这一突然到来的变故,让她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自制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B.在元旦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C.通过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放学了,大家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不发生事故。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

B.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拟人)[来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拟人)

6、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

那柔曼如提琴者,;

那清脆如弹拨者,;

那洪亮如琴音齐鸣者,;

那雄浑如鼓点轰响者,。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②①③

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风”,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

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游子无尽的乡思。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张仪受辱

张仪已①学而游说②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③张仪,曰:

“仪贫无行④,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⑤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已:

完成。

②游说:

游历各国说服诸侯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意:

怀疑。

④无行:

没有良好的品行。

⑤掠笞:

用荆条拷打。

⑤不:

同“否”,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楚相亡璧B.子毋读书/游说

C.视/吾舌尚在不D.门下/意张仪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___________________)

(2)亡(____________________)

(3)释(___________________)(4)谓(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2)视吾舌尚在不?

4.从“仪曰:

足矣!

”可以看出张仪具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

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

“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

“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

“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

“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

“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

“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______ 

我与母亲读“小记”

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5.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2、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

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

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

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

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

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

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

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

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

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

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

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

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

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

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

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

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

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

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

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

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

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

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

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

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

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

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

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

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

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

”红鲤提醒说:

“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

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

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

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

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

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

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

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

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

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

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请答出两条理由)

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四、写作题(40分)

同学们,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经受各种诱惑,比如手机、电视、游戏、小说,或者舒造的被窝、同伴的邀约;

我们可能每天都需要战胜懒惰、懈懈怠、放纵、浮躁、暴躁的自己。

成功属于自制的人,自由只给自律的人。

请以“今天,我终于管住了自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B

A

C

马上相逢无纸笔杨花榆荚无才思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B

2.曾经丢失释放告诉,对…说

3.

(1)张仪贫穷而没有良好的品行,一定是他偷去了楚相的玉璧。

(2)(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4.他具有忍辱负重、顽强不屈的可贵品质。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2.

(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5.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主题。

1.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

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和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

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2.不能。

理由:

①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

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

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作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

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①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虚妄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其目的是借以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

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思想和性格,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

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

4.示例一:

视角独特。

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生命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

并于其中自然寄寓红鲤对自由平安生活的理想追求,作者保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血腥恐怖的动物世界中,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

示例二:

情节设置独特。

小说没有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激烈,而是巧妙安排张弛起伏。

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摆脱“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是“伏”;

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是“起”。

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

示例三:

选材思维方法独特:

荒诞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

以虚妄幻想为主体,又加入了现实性内容(用旋网和电铁圈捕鱼),这样既使小说产生了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张力,又令其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毕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