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6829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

班级:

姓名: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第16课《诫子书》习题

(二)第20课《狼》习题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意与日去:

2、一词多义:

①夫学须静也:

②非志无以成学: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君子之行:

①静以修身: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非志无以成学: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夫学须静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今异义,古义:

轻薄;今义:

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⑤意与日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消失;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①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①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连词,用来。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夫学须静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A通达;通过。

B介词,比;介词,对,对于。

C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

B完成;靠近。

C最终;最终。

D成为;为了。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

B代词,他;代词,他。

C推辞;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解析】B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

A因为。

B来。

C认为。

D用。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二)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一狼径去:

②少时: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④止增笑耳:

⑤屠自后断其股:

⑥盖以诱敌:

⑦弛担持刀:

⑧场主积薪其中:

⑨屠暴起:

⑩狼不敢前:

⑪恐前后受其敌:

⑫一狼洞其中:

⑬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⑭其一犬坐于前:

⑮苫蔽成丘:

⑯一屠晚归:

⑰一屠晚归:

⑱弛担持刀:

2、一词多义:

止: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意:

①意暇甚: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盖以诱敌:

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不敢前:

积薪:

①场主积薪其中:

②转视积薪后:

①复投之:

②又数刀毙之: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久之,目似瞑: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①投以骨:

②以刀劈狼首: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场主积薪其中:

③屠乃奔倚其下:

④一狼洞其中: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⑥屠自后断其股:

①屠乃奔倚其下:

②乃悟前狼假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投以骨:

②一狼仍从:

③场主积薪其中:

④一狼洞其中:

⑤屠乃奔倚其下:

⑥顾野有麦场:

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⑧投以骨:

⑨意暇甚:

⑩身已半入:

⑪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负之以归()

方缚以带()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

2、对文中屠户的性格特点总结正确的一项是()

A.勇敢、机智,胆识过人。

B.善于斗争,深谋远虑。

C.不正面硬拼,善于斗争。

D.胆小怕狼,侥幸获胜。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②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4、根据文中语句看,本文刻画的狼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一狼径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今义:

到某—地方。

②少时:

古今异义,古义:

稍微;今义:

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今异义,古义:

多少;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

古今异义,古义:

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

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

古今异义,古义:

大腿;今义:

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

古今异义,古义:

原来是;今义:

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

古今异义,古义:

卸下;今义:

放松、松弛。

⑧场主积薪其中:

古今异义,古义:

柴草;今义:

工资。

⑨屠暴起:

古今异义,古义:

突然;今义:

强大。

⑩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上前。

⑪恐前后受其敌: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攻击。

⑫一狼洞其中: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

⑬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⑭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⑮苫蔽成丘: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盖上。

⑯一屠晚归:

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⑰一屠晚归: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⑱弛担持刀: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2、一词多义:

止:

①止有剩骨:

通“只”。

②一狼得骨止:

停止。

意:

①意暇甚:

神情。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②盖以诱敌:

敌人。

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②狼不敢前:

向前。

积薪:

①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②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①复投之:

代狼。

②又数刀毙之:

代狼。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

④久之,目似瞑: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①投以骨:

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③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

④盖以诱敌:

连词,用来。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①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

才。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投以骨:

省略句,省略宾语,补充为“投之以骨”。

②一狼仍从: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③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④一狼洞其中: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⑤屠乃奔倚其下:

省略句,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⑥顾野有麦场:

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省略句,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⑧投以骨: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⑨意暇甚: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⑩身已半入: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⑪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行走在路上,被狼逼迫。

(屠户看到)路旁有(一间)夜里看地的人留下的草棚,就跑过去进入草棚躲起来。

狼从草席里伸爪子进来,屠夫急忙抓住,使狼爪子缩不回去。

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

身边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

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取皮)的办法吹狼。

用尽力气吹过的时候,(屠户)觉得狼不大动了。

才用腰带绑上(狼爪子)。

出去一看,那么狼胀的象牛一样(大),大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

于是屠户背着狼回了家。

不是屠户,怎么能够想出这种办法来!

  这三件事皆出自屠户,那么屠户的残忍,也可以用于杀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惟有小刀不盈寸(满)遂负之以归(背)

方缚以带(捆绑)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计策)

2、对文中屠户的性格特点总结正确的一项是(C)

A.勇敢、机智,胆识过人。

B.善于斗争,深谋远虑。

C.不正面硬拼,善于斗争。

D.胆小怕狼,侥幸获胜。

【解析】C通过描写可以看出,屠户不正面硬拼,善于斗争的特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翻译:

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

②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翻译:

大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

4、根据文中语句看,本文刻画的狼有什么特点?

答:

这一则故事,表现了狼的愚蠢。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

②其人舍然大喜:

③及其家穿井:

④丁氏对曰:

⑤穿井得一人:

⑥国人道之:

⑦得一人之使:

⑧因往晓之:

⑨国人道之:

⑩闻之于宋君:

⑪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忧其坏?

⑫奈地坏何?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

②国人道之: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⑥求闻之若此: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⑧因往晓之:

⑨晓之者: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舍:

①太丘舍去:

②其人舍然大喜:

若:

①若屈伸呼吸: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

其:

①及其家穿井:

②其人曰:

③何忧其坏: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③求闻之若此:

④不若无闻也: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④告人曰: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三、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

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

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

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

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

古今异义,古义:

待,等到;今义:

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

古今异义,古义:

应答,回答;义:

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

古今异义,古义:

挖掘、开凿;今义:

破、透。

⑥国人道之:

古今异义,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⑦得一人之使:

古今异义,古义:

劳动力;今义:

用。

⑧因往晓之:

古今异义,古义:

告知,开导;今义:

天明。

⑨国人道之:

古今异义,古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