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094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报告的题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这一课程结构上的调整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成为新课改的亮点。

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它为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校申报的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除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对学生的发展带了多方面的变化: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它给学生带来的这些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

同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

实施模式单一化:

传统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多是围绕“探究性学习”而来的,至于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极少涉及;教学模式单一:

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日益趋向简单的模仿,呈现千篇一律的趋势。

因此,对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从时机上看,我们具备了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2017年12月,我校作为陇县的首批实验校之一,开始全面铺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式进入我们的教改实践中。

由于我校是以重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出色的小学,我校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坚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年以上的长期实践基础,还有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向更大的范围推广,提供了条件。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在同级各类小学顺利开展、稳定并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三、通过研究课题,我们期望能达到这样的实验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方位关注为特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为切入点,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水平和课程建设。

4、通过课题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课题研究,进行综合时间课程的评价方式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制定“学生评定手册”及“教师评定手册”,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使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相配套。

6、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习采集信息,资料等素材的方法,并学会整理和利用获取的素材,运用多学科知识撰写实践报告和制作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实验的思路:

任务驱动——做中研;学科整合——综合研;主动探索——自主研;互相帮助——合作研;教学评价——完善研。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

陇县实验小学的学生。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即研究的主体——学校、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研究,在有意识地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与学,实践后的反思,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同时,在各个不同的研究阶段有所侧重地选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包括查阅、积累、整理相关资料,用于指导实践。

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在日常教学、有关活动中,努力整合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结合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根据原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并进行提炼,写出有一定价值并值得推广的介绍、经验总结、论文等,汇编校本课程手册。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8年3月,我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题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正式启动。

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尚浅,加上可资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少,我们的研究工作在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大家普遍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之前的活动课混为一谈,或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某门课程的附属课,或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无序且无意识,基本整体处于摸石头过河状态中,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才渐渐好转。

回顾我校该课题研究走过的路,我们可以把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3—2018.11):

摸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派出多人外出学习,对老师进行了课程认知的初步培训,部分老师开始了主题活动的实施。

此时的课题研究基本是在“点”上进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实验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缺乏科学指导,没有明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老师的活动方案设计教案化,学生的实践过程程式化,各个活动之间没有联系,没有明确的具有内在发展规律的活动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无序,老师想到哪儿算哪儿,没有充分考虑课程资源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

一是活动主题选择不当,导致课程无法开展下去中途夭折或浮光掠影地走走形式;二是把某个活动主题像一节语文课一样去上,在一到两节课时间里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用传统的方式主客分明地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完全忽略了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这种现象引起了课题组老师的深思,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请来了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李秀华同志参与研究指导,课题组多次开会学习研究,寻找问题的症结。

并多次派人外出学习、听课,带着外面的先进经验,再次对老师进行培训。

之后我们采用个案研究法,于2018年秋季由课题组老师集中参与指导完成一个活动主题《绿色行动,美化环境》,全程记录下整个活动过程,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些规律。

针对这个主题活动,学校课题组老师多次集体探讨,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汇报交流,大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从中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1、活动主题(或课程资源)的选择要尊重学生意愿,符合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2、学生是活动主体,学生的亲自实践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性价值之一;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4、不能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即某个活动的失败不是课程的失败;5、每次主题活动结束时,要有交流汇报,有评价,有小结;6、活动实施的方式以小组分工合作为首选,在时间和空间上应突破传统学科的模式;7、指导教师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必须有较为完善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要注意搜集保存。

  

以上共识或许不够成熟,但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却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课题组的领导在反复研究后,对我校的课题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018.11—2019.7):

发展阶段。

有了之前一年摸索后的经验教训,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从“点”上扩展到“线”上,学校加大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力度,多次开展大型的培训学习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也从原来的一学期几个发展到十几个。

在研究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果:

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我们指出了:

注重地方资源,开发学科资源,挖掘生活资源的基本方向;在资源选择上,我们提出了:

依托地方特色、适合学生特色、形成自身特色的取舍标准;在课程管理上,我们形成了以点带面的思路:

用成功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带动老师、带动管理;在主题实施上,我们小处着眼,小处着手,求实求趣,让学生亲历亲为,不以结果论英雄,让成功与失败一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在这一阶段,我校教师完成主题活动十几个,老师撰写的方案、案例、论文,学生的主题活动成果,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或发表。

这门课程在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心目中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明显提高,课程本身的价值也得到多方的承认。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坚实教师群,这对于后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校全面推广实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些老师在实施课程中,勇于探索尝试,无论是资源的开发、主题的选择,还是主题的实施,他们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进程。

  

这一时期另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反思,许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对这门课程实施从不角度开始反思。

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为什么许多主题活动会夭折?

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因素?

与课程资源选择有关系吗?

与课程实施方式有关系吗?

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瓶颈原因是什么?

该如何突破?

没有考试,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评价等等,课题组就这些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和研究,也写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

这些问题在课题研究伊始,并没有人注意,甚至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现在问题的出现我们认为是好事,它标志着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回顾这一年时间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觉得成功之处在于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采用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反思研究法,让这门课程更广泛地为许多老师所认知,并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

  

第三阶段(2019.7—2019.10):

总结推广阶段。

课题的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搜集课题研究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方法。

通过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们开展这门课程,我校课题组主持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作为老师的参考用书。

我们为老师给出指导意见,对学生进行指导方法提示,列举可供选择的活动小主题,并提供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范本。

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然后开展活动。

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课程实施的成本与门槛,受到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和老师们的欢迎。

  

因为有了科学的规划,有了切实的指导,全校老师参与这门课程的热情明显提高,主动申报开展活动的老师大大增加。

课题组和学校教导处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主题活动完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改善与进步。

我们的经验,也在陇县其他学校被采用推广。

  

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一年的努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已经步入正轨,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我们承担的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预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完成。

从我们实验的效果及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学校、老师、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发展。

  

(一)、我们开发并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我们的传统节日》;还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

开题课《来之不易的粮食》、《近视与我们的生活》,方案设计课《走进春节》、成果展示课《粽叶飘香话端午》、《走进我的家乡》、《爱在重阳》、《陕西面食》,辩论课《小学生该不该上课外辅导班》、《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炮竹》等;并根据活动成果编写了《绿色行动,美化环境》、《走进春节》、《我和蔬菜交朋友》等综合实践活动专著;我们汇编成果、案例,应该说,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并积累了一些课程资源和课型,为以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推广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学校课改进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我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一年中,我校连续一年被评为陇县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为我校今后开展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科研模式。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改变了学习就是靠死记硬背的观点;在开发与应用校本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的基本方法,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潜能生、学困生的兴趣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同时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增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本知识,使学生对家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四)、积累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本课型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介入课程开发及学习过程,提高了教育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反省教育理念的机会。

首先,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使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探索实践各种课型,提高了课程实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其次,基本课型的探索实践过程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

教师从以往的教材与教参的实践者成为教材的亲自编写者。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专业自主意识得意强化。

同时,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尽管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日渐完善,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既存在于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于课程推广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也时刻提醒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前路漫漫,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配置难以满足  

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全是兼职教师,这个现象也束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

按当前小学教师的配置,以及学校教师水平现状,我们很难抽出老师专门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更不要说抽出优秀教师来了,而实际上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还高于其他学科,要求指导教师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这就更难了。

在兼职的情况下,老师的临时心态是难免的。

这个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整体的改善与调配。

  

(二)、教师指导不能到位  

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程还是比较生疏的,虽然学校和教研室进行了多次指导和培训,但这还远远不够。

老师在活动指导中,两种极端现象比较多:

一是因担心学生搞不好或不知如何指导,索性自己代替学生完成大量工作;二是对课程认识不足,放任学生自己去做,完全淡化老师的指导角色。

这两种现象都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长期开展,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准确给指导老师自己定位,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个人的专业化程度也远远不够。

  

(三)、时间空间协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开放,这是这门课程的一个特色,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个特色是具有侵犯性的,是需要学校整体协调和其他学科作出牺牲的。

如果一次两次偶尔为之还好,但如果长期开展,这个时间与空间协调,就要牵扯指导老师很大的精力,对学校传统的课程安排也是个挑战。

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在这个问题上妥协,就必须放弃这门课程很多的个性特色,而如果坚持,就要做许多课程之外的工作,其中尤其还涉及到经费、安全等敏感问题,也让指导老师不能不敢放手去做。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有问题才正常,我们会正视这些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告一段落,但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却是刚刚起步,我们还在路上。

在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饱受失败的打击,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受着这门课程独特的魅力,我们期待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在课程体系中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它的影响力,将会伴随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8页。

  2.张华安柱清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3.李臣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4.张华、仲建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2期。

5.沈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6(3):

56-57.

6、《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7、《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立项前后,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在该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对于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实施模式

1、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层级管理,各级拥有不同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管理流程如下图:

其中,校长决定课程计划;管理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级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组长组成课程领导小组组织运转;级组长、各级教师负责实施管理。

相应的课程资源由课程领导小组组织,由科组负责开发,由各个年级负责统筹安排各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又级组组织实施和管理。

2、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同学兴趣、提高同学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隐性方面看,参与该课程活动的学生都感触很多,特别是学生参加后对自己的收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生的总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兴趣得到了培养;其次,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第三,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增强自我责任感;第四,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发展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第六,形成了合作分享和团结进取的良好品质。

3、学生和老师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参与各种活动的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在每年的科技节中,同学们综合实践的作品大放异彩,如化学小组的制作、物理小组的电子制作以及生物科组的酿酒和生物技术展评都大大吸引前来参观的同学,历史科的古代服饰研究化为服装表演与再现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其他方面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标志。

2003年,在佛山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何润青副主任代表我校就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在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2003年9月,广东江门一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前来我校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交流,并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表示赞赏;2004年5月,我校申报佛山市一级学校,教育督导组的专家对我

25/55

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陇县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了特色。

七、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的我们深深体会了研究的苦与乐。

感悟一:

在研究中成长,是一种乐趣。

进行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成长必经的之路。

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自然缺乏研究的经验,甚至对课题研究带有某种神秘感。

研究可以促使老师去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感悟二:

规范管理,强化过程。

研究不仅讲求结果,更重视经历研究的过程。

为此,建立一个规范的课题研究管理档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内容应该包含立项、开题、研究方案、过程资料、阶段成果、结题报告、课题汇报等。

一个规范化的研究管理可以促使我们的研究事半功倍。

反思一:

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宜太长。

时间是课题研究的保障之一,比如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时需要在一个教学循环中检验效果。

如果不需要太长时间检验,尽量缩短研究的时间,因为太长的时间,会使研究者逐渐缺乏研究的激情。

因而一般的课题,以一年的时间为好。

反思二:

搞好课题研究,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由于我们对研究工作本身应该有哪些要素,不是很明确,只能边做边学。

所以,可能会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缺乏一种整体的把握。

研究是很重视过程的,尤其是总结的时候,经历过什么、做了哪些研究、积累了哪些资料,要把过程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可由于缺乏经验,一些原始的过程资料,没有做有意识的积累。

反思三:

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本身,感觉还有很多遗憾:

由于经验不足,缺少研究前测和后测的对比;这项研究的对象只是针对陇县实验小学,欠缺与其他学校在效果上的对比;对于实施模式的研究,国内还有哪些模式,这个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欠缺在效果上的对比。

诚然,每个参与课题研究的人都能从研究中收获很多,我们仅希望在研究的感悟和反思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八、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