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21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

课题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凸透镜的复习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透镜:

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

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

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十、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二、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三、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四、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作业设计:

伴你学练习

板书设计:

 

一、透镜

二、基本概念、

三、条特殊光线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六、照相机

七、投影仪

八、放大镜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十、注意事项 

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后反思:

这节复习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对照相机、投影仪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眼睛、眼镜、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2液体的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资源

1.教师用:

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2.学生用:

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老师:

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

感到有压力

老师:

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

教师提问:

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

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

学生回答:

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

教师提问:

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

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

学生:

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

验演示.

教师提问:

(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学生回答:

(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

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

实验演示.

教师提问:

(1)这个现象说

明了什么?

(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

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

(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

学生回答:

(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2)没有.

(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小结: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实验演示:

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横放,竖放)

教师提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橡皮膜向里凹.

实验演示:

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

教师提问: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

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

3.压强计:

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

学生:

有压强计吗?

(1)压强计构造

①U形管:

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

②金属盒:

蒙有一层橡皮膜.

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③刻度板:

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

④旋钮:

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

(2)使用:

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

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问:

(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深度、密度、方向

(2)什么是深度?

学生:

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

师总结:

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

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

(1)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

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实验,准备器材:

教师提问:

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回答:

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

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

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

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控制变量法

实验前交代:

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

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三)总结: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

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

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五、教学反思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

时怎样运动..

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

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一)引入新课

(交流与讨论)

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

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

(1)速度的改变;

(2)方向的改变.

3.(师生活动)

(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

受的是不是平衡力?

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

受的是不是平衡

力?

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

变?

(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

侧面受到了一个

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4.总结

(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

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

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

(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

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

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

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

5.完成“WWW”第1、2、3题.

(三)发《巩固案》

四、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