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243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docx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

【知识点概说】

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常考考点总结

考点一:

整体感知

考查角度: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文章的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查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指导:

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注意添加文中感人的细节特征;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考点二:

人物形象的分析

题型: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要点:

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要点: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4.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点: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

①在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答题角度: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怎样的社会环境);

2、表现(衬托)人物的性格;

3、揭示(烘托)人物的心情;

4、渲染的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点四:

标题的作用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点明中心;

②是本文的线索;

③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④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

⑤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小说阅读训练

【父母的心】川瑞康成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那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概万千、激动不已的么?

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濑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高贵夫人。

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离贵夫人不远,有个四十岁左右的穷人,他也引人注意:

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

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不知为什么,高贵夫人总看着这父子们。

后来,她在老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

“孩子多。

真快乐啊!

  “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穷人孩子多了更苦。

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

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

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四十,可是没有孩子。

夫人让我跟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养一个做她家的后嗣?

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

可我还是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小家伙吧”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无精打采地出现在贵夫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地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

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

贵夫人愉快地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到了贵夫人舱内,失魂落魄地说:

“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

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

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

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

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

这太可怜了。

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贵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稍有点不高兴,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

”贵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地说:

“对不起。

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

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

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

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

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贵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

“都是我不好。

我虽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

我真羡慕你们。

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嘀(dí)咕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肖像描写,作用是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夫妻俩失去孩子的伤心难过而又无奈的情状;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对儿女的爱。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1)内容上交待事情结果,表明经过一番曲折全家终于团聚,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

(2)结构上为全文作结,使文章结构完整。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夫妇俩的表现

理由

送大儿子

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舱房。

(3)穷人孩子多了更苦。

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

用大儿子换回二儿子

(1)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无精打采地出现在贵夫人的舱房

不管家里多穷,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

用女儿换回他二儿子

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失魂落魄地到了贵夫人舱内。

(4)二儿子像婆婆,把他送人像是抛弃了婆婆,对不起丈夫;孩子五岁了,他已懂得是父母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

要回女儿

(2)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

A表现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B表现了穷人父母的心很伟大

C启发我们要懂得父母的爱心D表现了一家团聚比有钱更珍贵

【“幸福”的抚恤金】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

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

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

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

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

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

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

20万?

他的身体一激灵。

【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

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

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

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

】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

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

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

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

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

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

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

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

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

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

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

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

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

妻子声泪俱下:

“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

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

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

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

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

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

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

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

穷,也不该自贬身价。

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

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流落异乡,饱受身心煎熬→整容回家,出乎意料遭妻责骂→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似与主人公当时的处境不大协调,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描写了都市繁华热闹的场面和人们幸福温馨的生活,1分;反衬了男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1分;为下文男人回家作铺垫,1分。

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①“抚恤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②以此为标题能表明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一中心。

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对任两点即可得2分)

4、简要分析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他投机取巧、自私,1分;另一方面,他对家庭有责任感,1分。

(大意同即可)

【龙壶】

①“沧州狮子景州塔,淮镇街上的石儿马”,这是沧州三宝。

然而小镇上的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心中还有一宝,那就是三爷的龙壶。

②据说龙壶的传承异常神秘。

兄弟分庭立户,继承龙壶者不得再求其他家产,以证其心赤诚。

倘若兄弟众人都愿继承宝壶,则通过斟茶定夺。

斟茶如何,则与龙壶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

③龙壶是三爷家镇宅之宝,祖训规定绝不示人。

当年县令曾三顾其庐以求一睹,三爷婉言相拒:

“寒舍不是茶店。

”他的不卑不亢反倒使县令敬佩非常。

三爷十七岁那年以童试头名中秀才,县令多次荐他参加乡试,三爷以“学生之志不在庙堂”婉拒。

三爷耕读为食,粗茶淡饭,其乐也融融。

一切都在老去,不老的只有传说中的那把龙壶,年愈久其香愈酽。

④某夜四更,三爷被一阵嘈杂声惊醒,披衣而起,室内已有数人持刀而立。

只见领头大汉一抱拳:

“窦二冒犯。

”——窦氏响马(即强盗),霸山为王,河间府一带无人不晓。

三爷轻蔑地一笑:

“鸡鸣狗盗之徒耳!

”他不紧不慢地穿好衣衫,说:

“可惜我一介寒儒,身无长物,有劳壮士枉顾了。

”大汉道:

“俺要你的宝壶。

⑤三爷料想此次是在劫难逃了,也不作争辩,心里早存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念头,他只想在闭眼之前再试试那把神奇的壶。

三爷从室内把壶取出,放在桌上。

众人一看,不过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壶,纷纷摇头。

三爷一笑:

“我之所宝,在阁下未必是宝。

”大汉把刀往桌上一放:

“你敢唬俺?

”三爷道:

“壮士稍坐,待老朽奉茶。

”三爷取出两个紫砂茶碗,平心静气斟满其一。

众皆静立,无一趋前。

三爷将另一杯递与大汉:

“壮汉自便。

”大汉不以为然,隐有物晃动,待看清了,分明是两条乌龙游弋,而自己碗中仅茶水而已。

大汉不解。

三爷将大汉的茶倒掉,复又斟上,“壮士请看。

”这时那杯底竟也有乌龙游弋。

大汉拱手道:

“先生,请指教。

”三爷淡淡地说:

“一念着处,神明自知。

怀仁则龙显,不义则龙潜。

龙壶非宝,紫泥而已,可宝者仁义也。

”大汉汗流浃背,一躬到底,道声“得罪”,率众呼啸而去。

⑥数日后,有人给三爷送上黄金十两,说大汉已率众归顺朝廷,不日将远征黑龙江,欲求三爷墨宝(尊称别人写的字)以壮行色。

三爷辞却润格(即稿费)而欣然命笔,勉励大汉为国驱驰,并嘱来人:

“转告壮士,凯旋之日,(A老朽当为他斟茶/B老朽当劳他斟茶)。

⑦三年,王师奏凯,然不见大汉身影。

三爷俯身面北,用龙壶为大汉敬清茶者三,起身时已是老泪纵横。

⑧大汉姓窦,名二东,江湖人称“窦尔敦”。

【链接】绿林好汉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甚精,艺冠群芳,成为武林高手。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窦尔敦与俄罗斯战于雅克萨,他身先士卒,手刃数贼殉国,俄师败绩。

1、第⑤段加点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宁愿死也不会交出龙壶(3分)

★2、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下表,加以梳理。

(6分)

人物

情节

人物

情节

三爷

谨守龙壶

试壶显灵

窦二

②为国驱驰

战死疆场

窦二

半夜索壶

①幡然醒悟

三爷

题字勉励

③含泪敬茶

3、第③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三爷的淡泊名利,交代了他能继承龙壶并能斟茶显龙的原因(3分)

4、第⑥段横线处应填的句子是B,理由是窦二不但归顺朝廷,还要为国驱驰,他已具备了仁义,三爷敬重他,相信由他斟茶,也定会显龙。

(选A,理由充分,最多得3分)。

(5分)

5、下列对第⑧段独句成段的艺术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干脆利落,恰如窦二性格,语言风格与内容相一致。

B、强烈表达了小说作者对窦二的深深敬佩和敬仰之情。

C、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激荡,使英雄的形象得以凸显。

D、给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文学表达效果。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

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

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

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

咱们明天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看到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

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

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

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争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

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

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

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意思是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2分)

2.请将文中划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2分)

我不来公司做保安,难道你会发现我的才能吗?

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分)

我找工作受挫回老家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没采到蘑菇,却采到很多山果

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

父亲用卖山果的钱买了蘑菇为

我做汤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4.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4分)

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伟大父亲。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4分)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胜利。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绝经等着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二、走进莫泊桑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去世时,爱弥尔•左拉致悼词,并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永垂不朽,将是“未来的学生们作为无懈可击的完美典范口口相传”的作品。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

他应征入伍。

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

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之后他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

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

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羊脂球》等。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

“喂!

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

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

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

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

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

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

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

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

"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

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

  父亲说:

“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

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