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389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

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D.活字印刷

2.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3.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4.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

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

A.神化统治阶级  B.服务小农经济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战胜自然灾害

5.古代某科技书籍记载:

“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B.《授时历》

C.《农书》D.《农政全书》

6.“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

”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论的概括B.发展具有偶然性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

7.历史学家连横说:

“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8.阅读下列表格信息: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表格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10.《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11.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

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1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13.某学者曾这样评价宋代的一位词人:

“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这位词人最有可能是(  )

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李清照

14.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

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B.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D.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15.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所说的“柳郎中词”的特点是(  )

A.清新俊逸,刚健豪放B.慷慨悲壮,沉郁感伤

C.豪气纵横,悲壮激昂D.清浅婉约,不避俚俗

16.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

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B.柳公权C.王羲之D.王献之

18.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翔实记载。

这反映出西周(  )

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19.刘熙载《艺概·书概》里说:

“书法无篆圣漾圣,而有草圣。

”唐代的草书大家是(  )

A.颜真卿、柳公权B.苏轼、黄庭坚

C.蔡襄、米芾D.张旭、怀素

20.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指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下列史实中,与上述材料表述不符的是(  )

A.词成为当时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B.民间兴起抒情叙事兼长的散曲

C.书法开始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功能D.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21.唐宋以后的文化中,既有“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又有“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下列作品着重反映市民文化的是(  )

A.《玄秘塔碑》B.《四书集注》

C.《清明上河图》D.《江城送别图》

22.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23.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除了剧本的文学性之外,还将音乐、歌唱、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中的形式美要素提炼出来,按照舞台表演的要求加以重新熔铸。

齐如山先生指出:

“中国剧乃由古时歌舞嬗变而来,故可以歌舞二字概之。

”这反映中国古代戏剧的特征在于(  )

A.音乐与歌舞的结合B.受阳明心学思想影响

C.艺术传统源远流长D.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24.“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清代戏曲一方面使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

类别

西方

中国

天文

1615年左右发现太阳黑子。

1848年,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首次提出用黑子相对数来表示日面可见半球黑子的多寡

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人早了1500年

数学

法国数学家霍纳于1819年建立了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医学

18世纪中国种痘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

19世纪初,爱德华·真纳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公元4世纪的葛洪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中国人在11世纪已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6世纪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

植物学

欧洲直到18世纪布雷安特才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四百年。

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1475年德国人康拉德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六十九年

明代朱棣于1406年刊行的《救荒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对其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做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图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表中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其他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文化现象。

该文体主要反映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和产生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材料二 京剧起源于安徽。

作为“程朱桑梓”,徽州文化促成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反映。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

道光年间,徽班演员程长庚,以唱徽调二黄著称。

汉调演员余三胜等加入徽班,带来了湖北的西皮调……徽调与汉调合流,1840年前后,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在北京诞生。

——邱崇丙《京剧的发展和思考》

材料三 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

戏剧是一种大众的艺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政府对戏剧的重视以及戏剧所宣扬的人文精神,使得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延续了300年。

罗马帝国在逐渐吞并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广大地域的同时,也将悲剧和喜剧演出带去。

整体上,欧美戏剧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

特征

古希腊戏剧和古罗马戏剧

朴素与奢华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宗教至上与人的发现

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的戏剧

理性与情感的对决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戏剧

舞台幻觉的推崇与社会生活的逼真再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戏剧

对传统的反叛与颠覆

——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至图3反映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的地位。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京剧和雅典戏剧产生时的不同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所载书目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可知这是由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是毕昇(宋代)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解析:

“蔡侯纸”是对西汉造纸技术的改进成果,故A项错误;“蔡侯纸”发明后,纸张的使用才开始逐渐推广开来,故B项错误;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纸的普及推广,故D项正确。

答案:

D

3.解析: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能说明指南针已经使用,不能说明“普及”,故A项错误;同时材料对指南针的记录没有说明其首次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船已使用指南针,却不能说明宋代的航海业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两则材料均有船上使用指南针的记录,说明宋代指南针在航海中有应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4.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材料中的“知季节、告农时”可知,当时的人们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解析:

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于明清之际传入我国的。

A项成书于南北朝时期,B项成书于元朝,C项成书于元朝,D项成书于明中后期。

答案:

D

6.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科技主要是从实践中发明的,主要是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发明有些是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不是都具有偶然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发明是零散的,并未形成完整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发明有些是天文成就,并非只注重生产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A

7.解析: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殖民扩张与掠夺,故D项错误。

答案:

D

8.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是农业等总结性的科技,西方属于理论性的著作,两者属于科技的不同方面,故A项错误;16—17世纪属于明末清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的科技依然是总结性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经济的继续,而西方却是理论性自然科技,属于工业科技的先声,故C项正确;16—17世纪时西方社会也基本是封建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9.解析: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歌反映了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场景,故选A。

B项反映的是社会上层文人或官僚的情趣,容易排除。

C、D项与内容不符。

答案:

A

10.解析:

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解析:

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是《诗经》,故A项错误;材料四位文学家是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都有大赋的行家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故B项错误;汉赋并不属于世俗文学,故C项错误,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从题干中“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等关键信息来判断该诗的作者,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材料“其词格固不高”,反映出该词人的作品格调不高。

苏轼的词反映其人生遭遇和政治抱负,与词的格调不高不符合,故A项错误;辛弃疾的词反映出抗金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与词的格调不高不符合,故B项错误;柳永的词反映市井生活,与词的格调不高符合,故C项正确;李清照的词反映出抗金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与词的格调不高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解析:

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属于平民文化,显然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与这种“新文化”不符,故A项错误;注重铺陈排比修辞手法的是汉赋,而汉赋不属于平民文化,故B项错误;根据“新文化形态在崛起”可知此时处于宋代,宋代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解析:

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是唐诗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故A项错误;慷慨悲壮,沉郁感伤是豪放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豪气纵横,悲壮激昂是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清浅婉约,不避俚俗是婉约派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

16.解析: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C项最符合。

答案:

C

17.解析:

从“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可以判断为王羲之。

答案:

C

18.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审美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了青铜器上的文字,没有说明青铜器本身的状态,故B项错误;通过“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翔实记载”可得出通过这些铭文,是人们了解古代的有效渠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专门讲述宗法礼仪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19.解析: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唐朝的草书大家是张旭、怀素。

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时的楷书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是宋朝的书法家。

答案:

D

20.解析:

宋词句式灵活,易于抒发情感,与材料“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间散曲带有通俗性和平民化特点,符合“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书法开始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功能是在魏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宋代的风俗画是对社会习俗生活的描绘,能体现出作者的审美和情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1.解析: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并不属于市民文化,故A项错误;《四书集注》是朱熹对四部经典的注释,也不是市民文学,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宋朝的风俗画,描绘了当时汴河两岸的景象,它属于市民文学,故C项正确;《江城送别图》属于山水画,也没有着重反映市民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解析:

依所学,清中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项错误;依所学,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所学,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

答案:

D

23.解析:

由题目中“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将音乐、歌唱、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中的形式美要素提炼出来”得出音乐与歌舞的结合,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王阳明的心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时代的大变迁,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商品经济发展与戏曲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24.解析:

“百戏之祖”是昆曲;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京剧是如何形成的,而没有反映京剧的地位。

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C、D两项的叙述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5.示例:

论题: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西方近代科学倾向于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把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与安排,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

西方科学家注重于实验和理论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深远发展。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外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促使中西方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出现了重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的发展历程。

26.

(1)现象:

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时代特征:

大一统。

(2)原因:

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

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

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7.

(1)图1反映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图2反映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图3反映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2)中国:

①商人团体在京剧的产生中作用明显;②中国京剧以宣扬儒家伦理道德为主;③中国京剧起源于世俗社会生活;④中国京剧体现了对区域文化的融合,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西方:

①西方戏剧产生中,民主政治和政府的推动作用突出;②西方戏剧以人文主义为主;③雅典戏剧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④西方戏剧源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以古希腊为中心,不断扩散并影响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