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7689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7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docx

网络工程师第09套上午试题及解析

网络工程师第09套

第1题

以下关于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CISC)和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RIS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1)。

(1)

A.在CISC中,其复杂指令都采用硬布线逻辑来执行

B.采用CISC技术的CPU,其芯片设计复杂度更高

C.在RISC中,更适合采用硬布线逻辑执行指令

D.采用RISC技术,指令系统中的指令种类和寻址方式更少

参考答案:

(1)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指令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知识。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CISC)的基本思想是:

进一步增强原有指令的功能,用更为复杂的新指令取代原先由软件子程序完成的功能,实现软件功能的硬件化,导致机器的指令系统越来越庞大而复杂。

CISC计算机一般所含有的指令数目至少300条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0条。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RISC)的基本思想是:

通过减少指令总数和简化指令功能,降低硬件设计的复杂度,使指令能单周期执行,并通过优化编译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采用硬布线控制逻辑优化编译程序。

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导致机器的指令系统进一步精炼而简单。

第2题

在CPU中,

(2)可用于传送和暂存用户数据,为ALU执行算术逻辑运算提供工作区。

(2)

A.程序计数器  

B.累加寄存器  

C.程序状态寄存器  

D.地址寄存器

参考答案:

(2)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寄存器的类型和特点。

寄存器是CPU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CPU内部的临时存储单元。

寄存器既可以用来存放数据和地址,也可以存放控制信息或CPU工作时的状态。

在CPU中增加寄存器的数量,可以使CPU把执行程序时所需的数据尽可能地放在寄存器件中,从而减少访问内存的次数,提高其运行速度.但是,寄存器的数目也不能太多,除了增加成本外,由于寄存器地址编码增加也会相对增加指令的长度。

CPU中的寄存器通常分为存放数据的寄存器、存放地址的寄存器、存放控制信息的寄存器、存放状态信息的寄存器和其他寄存器等类型。

程序计数器用于存放指令的地址。

令当程序顺序执行时,每取出一条指令,PC内容自动增加一个值,指向下一条要取的指令。

当程序出现转移时,则将转移地址送入PC,然后由PC指向新的程序地址。

程序状态寄存器用于记录运算中产生的标志信息,典型的标志为有进位标志位、0标志位、符号标志位、溢出标志位和奇偶标志等。

地址寄存器包括程序计数器、堆栈指示器、变址寄存器和段地址寄存器等,用于记录各种内存地址。

累加寄存器是一个数据寄存器,在运算过程中暂时存放被操作数和中间运算结果,累加器不能用于长时间地保存一个数据。

第3题

为了便于实现多级中断,使用(3)来保护断点和现场最有效。

(3)

A.ROM

B.中断向量表

C.通用寄存器

D.堆栈

参考答案:

(3)D

试题分析:

保护断点是指把CS(段地址)和IP(偏移量)放到堆栈。

保护现场指的是除了CS和IP外还要保护PSW(标志寄存器),并且还需要把你所要转移的程序所需要用到的寄存器也放到堆栈中。

第4-5题

若用8位机器码表示十进制数-101,则原码表示的形式为(4);补码表示的形式为(5)。

(4)

A.11100101

B.10011011

C.11010101

D.11100111

(5)

A.11100101

B.10011011

C.11010101

D.11100111

参考答案:

(4)A(5)B

试题分析:

将最高为作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其余各位代表数值本身的绝对值的表现形式称为原码表示。

因此,-101的原码是111000101。

正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为该数的反码加1。

正数的反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为l,其余各位为该数绝对值的原码按位取反。

-101的原码是11100101,反码为10011010,则其补码为10011011。

第6题

(6)是指按内容访问的存储器。

(6)

A.虚拟存储器  

B.相联存储器  

C.顺序访问存储器 

D.随机访问存储器

参考答案:

(6)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高速缓存基础知识。

Cache是一个高速小容量的临时存储器,可以用高速的静态存储器(SRAM)芯片实现,可以集成到CPU芯片内部,或者设置在CPU与内存之间,用于存储CPU最经常访问的指令或者操作数据。

Cache的出现是基于两种因素:

首先是由于CPU的速度和性能提高很快而主存速度较低且价格高,其次是程序执行的局部性特点。

因此,才将速度比较快而容量有限的SRAM构成Cache,目的在于尽可能发挥CPU的高速度。

很显然,要尽可能发挥CPU的高速度,就必须用硬件实现其全部功能。

而Cache是一种典型的相联存储器,该存储器根据内容,而非地址来选择读写点。

第7题

不属于进程三种基本状态的是(7)。

(7)

A.运行态

B.就绪态

C.后备态

D.阻塞态

参考答案:

(7)C

试题分析:

进程在运行中不断地改变其运行状态。

通常,一个运行进程必须具有以下三种基本状态。

就绪(Ready)状态:

当进程已分配到除CPU以外的所有必要的资源,只要获得处理机便可立即执行,这时的进程状态称为就绪状态。

执行(Running)状态:

当进程已获得处理机,其程序正在处理机上执行,此时的进程状态称为执行状态。

阻塞(Blocked)状态:

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等待某个事件发生而无法执行时,便放弃处理机而处于阻塞状态。

引起进程阻塞的事件可有多种,例如,等待I/O完成、申请缓冲区不能满足、等待信件(信号)等。

第8题

页式虚拟存储系统的逻辑地址是由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地址变换过程如下图所示。

假定页面的大小为8K,图中所示的十进制逻辑地址9612经过地址变换后,形成的物理地址a应为十进制(8)。

虚存地址变换图

(8)

A.42380

B.25996

C.9612  

D.8192

参考答案:

(8)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页式存储管理中的地址变换知识。

在页式存储管理中,有效地址除页的大小,取整为页号,取余为页内地址。

本题页面的大小为8KB,有效地址9612除8192,取整为1,取余为1420。

我们先查页表得物理块号3,因此有效地址a为8192×3十1420=25996。

第9题

NTFS文件系统相对FAT16,FAT32等文件系统,那一项不属于其优点(9)。

(9)

A.设置权限

B.文件压缩和加密

C.磁盘配额

D.与FAT文件系统支持同样大小的空间

参考答案:

(9)D

试题分析:

NTFS又称为新技术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格式在windowsNT/2000及其后续操作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FAT文件系统,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可以设置权限;

支持更大的磁盘容量;

压缩功能;

文件加密;

AD需要使用NTFS;

磁盘配额,可用来监视和控制单个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量。

第10-11题

假设系统中有n个进程共享3台打印机,任一进程在任一时刻最多只能使用1台打印机。

若用PV操作控制n个进程使用打印机,则相应信号量S的取值范围为(10):

若信号量S的值为-3,则系统中有(11)个进程等待使用打印机。

(10)

A.0,-1,…,-(n-1)

B.3,2,1,0,-1,…,-(n-3)

C.1,0,-1,…,-(n-1)

D.2,1,0,-1,…,-(n-2)

(11)

A.0

B.1

C.2

D.3

参考答案:

(10)B(11)D

试题分析:

PV两个字母是荷兰文Passeren(通过),Vrijgeven(释放)的简称。

PV操作与信号灯的处理相关,P表示通过的意思,V表示释放的意思。

所谓信号灯,实际上就是用来

控制进程状态的一个代表某一资源的存储单元。

信号量是最早出现的用来解决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的机制,包括一个称为信号量的变量及对它进行的两个原语操作。

信号量为一个整数,我们设这个信号量为:

sem。

很显然,我们规定在sem大于等于零的时候代表可供并发进程使用的资源实体数,sem小于零的时候,表示正在等待使用临界区的进程的个数。

根据这个原则,在给信号量附初值的时候,我们显然就要设初值大于零。

p操作和v操作是不可中断的程序段,称为原语。

P,V原语中P是荷兰语的Passeren,相当于英文的pass,V是荷兰语的Verhoog,相当于英文中的incremnet。

P原语操作的动作是:

(1)sem减1;

(2)若sem减1后仍大于或等于零,则进程继续执行;

(3)若sem减1后小于零,则该进程被阻塞后进入与该信号相对应的队列中,然后转进程调度。

V原语操作的动作是:

(1)sem加1;

(2)若相加结果大于零,则进程继续执行;

(3)若相加结果小于或等于零,则从该信号的等待队列中唤醒一等待进程,然后再返回原进程继续

执行或转进程调度。

需要提醒大家一点就是P,V操作对于每一个进程来说,都只能进行一次。

而且必须成对使用。

且在P,V愿语执行期间不允许有中断的发生。

任一进程在任一时刻最多只能使用1台打印机,意味着在某一时刻可以由3个进程分别占用不同的打印机资源,当有第四个进程需要用打印机资源时,则必须等待。

为了实现这一点,最开始其信号量应该赋予的值为3。

P操作中,S=S-1,当该值<0时,进行等待操作,亦即进入进程等待队列,其绝对值就是等待队列中的进程数。

三台打印机都被占用时,S=0,可继续使用资源,但有第四个进程需要用打印机时,S=0-1=-1,-1<0,第四个进程进入等待队列中,是等待队列中的第一个进程。

同理第五个进程需要用打印机时,S=-1-1=-2,-2<0,第五个进程进入等待队列中,是等待队列中的第二个进程。

依次类推,第n个进程时,其信号量的值为-(n-3)。

当其信号量的值为-3时,表示有三个进程处于等待队列中,亦即有三个进程等待使用打印机。

第12题

以下关于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12)。

(12)

A.在瀑布模型中,前一个阶段的错误和疏漏会被隐蔽地带到后一个阶段

B.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演化模型,都能在一定周期内由原型演化到最终产品

C.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加快软件开发的速度

D.当一个软件系统的生存周期结束之后,它就进入到一个新的生存周期模型。

参考答案:

(12)A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知识。

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是一个项目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设计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者发现了问题,那么最好“返回”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项目开发进程从一个阶段“流动”到下一个阶段,这也是瀑布模型名称的由来。

包括软件工程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构造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是一种全局的软件(或产品)生存周期模型。

属于迭代开发方法。

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第一次迭代(需求->设计->实现->测试->集成)->反馈->第二次迭代(需求->设计->实现->测试->集成)->反馈->……,即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快速分析构造出该软件的一个初始可运行版本,这个初始的软件通常称之为原型,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原型进行改进,获得原型的新版本。

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可得到令用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采用演化模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初始的原型逐步演化成最终软件产品的过程。

演化模型特别适用于对软件需求缺乏准确认识的情况。

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有以下活动:

(1)制定计划:

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2)风险分析:

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3)实施工程:

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4)客户评估:

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

喷泉模型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

该模型认为软件开发过程自下而上周期的各阶段是相互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

软件的某个部分常常被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对象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渐进的软件成分。

无间隙指在各项活动之间无明显边界,如分析和设计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对象概念的引入,表达分析、设计、实现等活动只用对象类和关系,从而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活动的迭代和无间隙,使其开发自然地包括复用。

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

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

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此外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第13题

假设模拟信号的频率范围是4~8MHz,利用PCM编码,采样频率必须大于(13)时,才能使得到的样本信号不失真。

(13)

A.6MHz

B.12MHz

C.16MHz

D.20MHz

参考答案:

(13)C

试题分析:

此处考查了通信基础中PCM编码的知识点。

最常用的是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简称脉码调制。

关于PCM原理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PCM要经过取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2)根据奈奎斯特取样定理,取样速率应大于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倍。

我们都知道44kHz的音乐让人感觉到最保真,这是因为人耳可识别的最高频率约为22kHz,因此当采样率达到44kHz时就可以得到最满意的效果。

(3)量化是将样本的连续值转成离散值,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求圆周长时,用内切正多边形的方法。

而平时,我们说8位,16位的声音,指的就是28,216位量化。

(4)编码就是将量化后的样本值变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

从作题来说,模拟信号的频率范围是4~8MHz亦即其最高频率为8MHz,取样速率应大于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倍,至少为16MHz,才能使得到的样本信号不失真。

第14题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

其中(14)模型适用于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系统开发方法。

(14)

A.瀑布模型

B.演化模型

C.螺旋模型

D.喷泉模型

参考答案:

(14)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的基本概念。

瀑布模型给出了软件生存周期中制定开发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固定顺序,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整个过程如同瀑布流水。

该模型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但在大量的实践中暴露出其缺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乏灵活性,特别是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开发出的软件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并且这一点只有在开发过程完成后才能发现。

所以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且很少发生较大变化的项目。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系统开发方法采用结构化技术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顺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它与瀑布模型有很好的结合度,是与其最相适应的开发方法。

第15题

一个项目为了修正一个错误而进行了变更,这个错误被修正后却引起了(15)。

(15)

A.单元测试

B.接受测试

C.回归测试

D.安装测试

参考答案:

(15)C

试题分析:

本地考查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回归测试是在软件发生变更之后进行的测试,以发现在变更时可能引起的其他错误。

第16题

如下图所示的PERT图中,事件6的浮动时间是(16)天。

某项目的网络计划图

(16)

A.2

B.3

C.5

D.6

参考答案:

(16)D

试题分析:

计算如下:

先计算整个项目的关键路径,亦即耗时最长的路径,确定为1->2->5->7->9,共耗时2+2+5+6=15。

然后计算任务6的最早时间:

6的两个前驱任务3,4中取最迟的是任务4,则任务6的最早开始时间是4。

接下来计算最迟开始时间,9号任务的最迟时间是15,就是最早开工时间,因为9是最后一个任务了。

倒过来计算8号的最迟是15-4=11,8号的前驱是6,因此6的最迟时间是11-1=10。

所以对于任务6,其最早开始时间为4,最迟开始时间为10,那么其浮动(松弛)时间为10-4=6。

第17题

ICMP协议在网络中起到了差错控制和交通控制的作用。

如果在IP数据报的传送过程中,如果因网络环路出现数据包被丢弃,则路由器发出(17)报文。

(17)

A.路由重定向

B.目标不可到达

C.源抑制 

D.超时

参考答案:

(17)D

试题分析:

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属于网络层协议,用于传送有关通信问题的消息。

ICMP报文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因而不保证可靠的提交。

ICMP报文有很多种类,用于表达不同的路由控制信息,其报文格式如下图所示。

其中的类型字段表示ICMP报文的类型,代码字段可表示报文的少量参数,当参数较多时写入32位的参数字段,ICMP报文携带的信息包含在可变长的信息字段中,校验和字段是关于整个ICMP报文的校验和。

下面简要解释ICMP各类报文的含义。

(1)目标不可到达(类型3):

如果路由器判断出不能把IP数据报送达目标主机,则向源主机返回这种报文。

另一种情况是目标主机找不到有关的用户协议或上层。

服务访问点,也会返回这种报文。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IP头中的字段不正确;或是数据报中说明的源路由无效;也可能是路由器必须把数据报分段,但IP头中的D标志已置位。

(2)超时(类型11):

路由器发现IP数据报的生存期已超时,或者目标主机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完成重装配,则向源端返回这种报文。

(3)源抑制(类型4):

这种报文提供了一种流量控制的初等方式。

如果路由器或目标主机缓冲资源耗尽而必须丢弃数据报,则每丢弃一个数据报就向源主机发回一个源抑制报文,这时源主机必须减小发送速度。

另外一种情况是系统的缓冲区己用完,并预感到行将发生拥塞,则发出源抑制报文。

但是与前一种情况不同,涉及的数据报尚能提交给目标主机。

(4)参数问题(类型12):

如果路由器或主机判断出IP头中的字段或语义出错,则返回这种报文,报文头中包含一个指向出错字段的指针。

(5)路由重定向(类型5):

路由器向直接相连的主机发出这种报文,告诉主机一个更短的路径。

例如路由器R1收到本地网络上的主机发来的数据报,R1检查它的路由表,发现要把数据报发往网络X,必须先转发给路由器R2,而R2又与源主机在同一网络中。

于是R1向源主机发出路由重定向报文,把R2的地址告诉它。

(6)回声(请求/响应,类型8/0):

用于测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线路是否畅通。

收到回声请求的结点必须发出回声响应报文。

该报文中的标识符和序列号用于匹配请求和响应报文。

当连续发出回声请求时,序列号连续递增。

常用的PING工具就是这样工作的。

(7)时间戳(请求/响应,类型13/14):

用于测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延迟时间。

请求方发出本地的发送时间,响应方返回自己的接收时间和发送时间。

这种应答过程如果结合强制路由的数据报实现,则可以测量出指定线路上的通信延。

(8)地址掩码(请求/响应,类型17/18):

主机可以利用这种报文获得它所在的LAN的子网掩码。

首先主机广播地址掩码请求报文,同一LAN上的路由器以地址掩码响应报文回答,告诉请求方需要的子网掩码。

了解子网掩码可以判断出数据报的目标结点与源结点是否在同一LAN中。

第18题

OSI参考模型的(18)没有在TCP/IP参考模型中出现。

(18)

A.传输层

B.会话层

C.数据链路层

D.应用层

参考答案:

(18)B

试题分析:

OSI七层模型从下至上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而TCP/IP参考模型有四层划分法,从下至上的四个层次分别是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也有TCP/IP参考模型有五层划分法,从下至上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可见TCP/IP参考模型不管是四层划分法还是五层划分法,都不包含OSI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

第19题

在T568B的标准里,RJ-45连接器的管脚号和颜色编码一一对应,管脚6对应颜色是(19)。

(19)

A.绿

B.白绿

C.橙

D.白橙

参考答案:

(19)A

试题分析:

T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T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RJ-45连接器两端都是T568A或T568B线序时,可以制作标准线(直连线)。

RJ-45连接器一端是T568A线序,另一端是T568B线序时,可以制作交叉线。

第20题

在ISO/OSI参考模型中,(20)层可以完成流量控制和错误检测。

(20)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B.数据链路层、传输层

C.数据链路层、应用层

D.物理层、网络层

参考答案:

(20)B

试题分析: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层:

物理层

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

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

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

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

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数

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

物理编址(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和环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可能延缓数据的传输,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刻接收到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溃。

数据链路层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介质存取控制(MediaAc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