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12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ocx

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导入:

我们在归纳葵花宝典的时候曾经给它写过一个序,在这个序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由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大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也就是我们前面三个单元学习的全部内容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而历史唯物主义也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我们首先从历史观入手。

图示

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进入具体内容的学习,P86,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个框题下的第一个小标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进行新课:

早在春秋时期的孔老夫子就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新课进行之前,我们首先也来回顾一下第一单元所学习过的一个小知识点,对此我提一个问题,问题很简单。

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这一问题换一个说法也被叫做什么问题?

生: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叫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总结:

这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个哲学流派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那么在社会历史观中有没有这样一个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呢?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两个新的哲学名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第二个问题我们来看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含义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川、矿藏、水源、动植物分布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B:

人口因素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和发展等。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与自然界打交道,要运用手中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力。

同时,生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这三者中又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为主要,最为根本,所以社会存在主要就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为主要,最为根本?

因为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完成了从猿向人的转变,从而诞生了人类社会,并且物质资料的不断生产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维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为主要,最为根本。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例如:

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等等

例如:

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

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

理论的总和。

这些都无一例外的反应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我们统称为社会意识。

以上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划分出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

3、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在哲学发展史中,在自然观领域很早就出现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谈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本质,以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时,各哲学流派不约而同的都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或者神的意识所决定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少数历史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我们把持这些观点的人成为历史唯心主义者。

例如:

例如,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人民群众只是“群盲”。

甚至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也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也认为历史是英雄们推动的,拿破仑为何能称霸欧洲,这是由拿破仑主管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它表现在:

1、以往的历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例如:

人类制造出了铁质工具,铁质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便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有人们的动机、目的所决定的,因此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意识。

从而忽略了背后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2、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劳动的权利。

他们一方面夸大精神生产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贬低物质生产的作用,贬低劳动人民的作用。

同时,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考虑,他们竭力把他们所统治的社会或说成是神和上帝的安排,或说成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从而完全抹煞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例如在中国皇帝以天子自居,在国外封建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目的都是想让被统治者相信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天道,取决于神的职业,自己是代替天来执行统治的,宣扬其统治的合理性。

久而久之人们会认为社会的发展以来与神的意识,从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3、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4、社会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发展缓慢,阶级关系被等级制度所掩盖,所以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很难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其阶级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出其经济的根源。

一句话,不能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中,找出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过度)在上节课我们谈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唯心史观在历史观领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即使在自然界领域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一旦进入历史观领域都无一例外的陷入了唯心主义,例如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为什么唯心史观能够在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呢?

这有其多方面的深刻根源。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思想认识根源:

以往的历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社会历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对象,它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的一切过程都是人参与的,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和结果;每一社会现象都留有人活动的轨迹,打上人意志的烙印。

以往的哲学家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或过程时,容易把认识只停留在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活动的表面现象和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否认背后隐藏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

例如: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唐、宋、元、明、清是其最具代表性的5个朝代,历史朝代的不断更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朝代的开国皇帝做出了突出的的贡献,因此以往哲学家在研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就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意识和动机,所以自然而然的得出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结论,陷入了唯心史观。

以往哲学家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却没探索出隐藏在思想动机之后的物质原因,人的思想动机来自哪里呢?

归根到底来自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因此人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就是社会存在。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劳动的权利。

他们一方面夸大精神生产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贬低物质生产的作用,贬低劳动人民的作用。

同时,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考虑,他们竭力把他们所统治的社会或说成是神和上帝的安排,或说成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从而完全抹煞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例如在中国皇帝以天子自居,在国外封建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这都是为了达到麻痹、欺骗劳动者服从剥削者统治的目的。

久而久之人民就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神的旨意,取决于天子的旨意,进而陷入唯心史观。

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例如: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长期占统治地位,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出后卖出的价格多少,一般是服从于生产者个人的目的和计划的,这就使得人们会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意识,进而陷入唯心史观,学习了经济生活的知识后我们会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取决于人的意识呢,当然不是,取决于了隐藏在这个目的和计划背后的经济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

(过度),以上是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心史观在历史观的统治地位直到1844年终于被马克思打破了,1844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并且第一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中最主要的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就可以说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决定了社会意识。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决定了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等社会意识呢?

例如: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特别强调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它属于社会存在,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法律思想、道德思想都是为保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服务的

因此: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意识。

公有制为主体------法律、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意识。

另外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例如:

原始社会—集体劳动----无私有观念

奴隶社会---个人、家庭劳动---私有观念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

A: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这就是说某一社会意识,当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以后,它可能不会立刻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

例如,我国解放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封建地主阶级虽然已经消灭了,但封建意识仍然存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

这就是说明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表现为滞后性

B:

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这就是说社会意识有时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超前的遇见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产生,并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说明社会意识有时表现为超前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

例如,希特勒曾经宣扬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性”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种族优劣论”就属于落后的社会意识,这种落后的社会意识最终将德意志民族和整个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渊。

第二方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过度)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第一次正确的解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打破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观中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之所以能正确的解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因为站在了实践的角度,他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自达尔文进化论创立后,“上帝造人说”被“生物进化说”所代替,他证明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然而,猿之所以能走出自然界而最后变成了人,却不是纯粹自然进化的结果,这期间,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

劳动是猿向人进化的基本途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是“劳动的产物”。

而劳动就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所以说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

另外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每天都必须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资料就来自于生产实践,所以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此外在生活中实践的形式有很多,除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外,改造社会的政治实践、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都是实践的基本内容,因此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实践中产生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

总结:

到这里我们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解决了,结合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集中来解决一下第一个小标题中的探究材料。

探究活动:

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过度)在了解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后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并且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规律呢?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呢?

(过度)要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人类的社会生产入手

1、生产方式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这一问题我们在第一个标题中以及提到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就是说人类要繁衍生息,首先要填饱肚子穿暖衣服,我们吃的穿的从何而来,来自于生产,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中又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比如在生产中是集体协作还是个人劳动呢,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家怎么分配呢,等等,由此产生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我们叫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作用:

基础、决定

(过度)要理解这一决定作用就需要我们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要素: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起基础性作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方面内容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释: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生产分工的不同来实现的。

例如:

我们把全班同学作为一个集体去劳动,在我们这一群体中,总会有某些同学的生产力比其他同学要强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多,那么相应分配到的劳动产品也越多,那么久而久之他在这一群体中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

处于生产关系的顶端。

这是从一个局部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那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呢?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都使用过哪些具有标志性的劳动工具。

石器青铜铁器机器

︳︳︳︳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往往都是社会历史的一次重要变革。

我们来看下每一种劳动工具都对应着哪些社会形态。

这就说明了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单个人的劳动不能够生存下来,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团结协作的关系,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单个人或家庭已经能够独立生存了,原有的集体协作平等分配劳动果实的生产关系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或者家庭独立劳动,这时就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使得某些社会阶层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其他阶级,以此改变了原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A: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例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国家也随之改革了社会中的某些生产关系,比如:

逐渐取消了户籍制度,不再限制人才的流动,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抚政策,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目的也就是使得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取消了户籍制度使得人才能够合理配置,给下岗职工优抚政策,提高工资收入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劳动积极性进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不适应:

落后、先于

例如: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有企业一下还没适应起来,走的仍然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分配之路,这样的生产关系就落后于生产力,不能提高劳动者积极性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大跃进时期由于对生产力的估计错误,提出了提出按需分配这种生产关系就超前于生产力,事实证明同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并且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称为矛盾,二者的关系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过度)生产关系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的,但是生产关系的发展还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含义: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完整表述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它实质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例如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

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包括: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意识形态:

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我们刚才谈到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表现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就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例来看一下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怎样的上层建筑。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以保护人民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为内容的。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他思想意识:

诚信、奉献、爱国、爱党、为人民服务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政治制度议会制,法律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例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所有资产阶级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美国公民可以持枪,当发现陌生人私闯自己住宅的时候可以开枪,如果击毙对方是不负法律责任的。

这就表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核心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A:

适合

B:

不适合

这就是说当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思想等等上层建筑符合了经济基础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

我国的经济基础可以理解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基础要求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我们以法律制度为例,我国法律一方面保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尊重和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

这一上层建筑的内容就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

反之则阻碍,例如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再保护人民的利益,这就不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又会间接的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时有利于完善生产关系,从而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能力的发展,反之当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时不利于完善生产关系,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总结: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对立又统一—矛盾,表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同时也表现为本质的必然的的联系,即规律。

我们在上节课也提到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另一个矛盾和规律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放在一起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有两个矛盾两条规律

马克思这两条规律的发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

位于埃及的开罗的狮神人面兽,埃及神话中传说他喜欢坐在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谜语问他们,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腿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

猜中这放行,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

俄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

斯芬克司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后人就把某一领域解不开的难题成为斯芬克斯之谜。

P89活动

(过度)在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目的是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辩证法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这一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呢?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发展的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由什么所决定的?

是由矛盾所决定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体是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决定的,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方式又各不相同。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的,随着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首先我们来看在阶级社会中这2对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阶级社会:

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形态。

阶级社会有几个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但已经是次要矛盾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属于阶级社会了。

矛盾的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在阶级社会里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要剥削压迫被统治阶级,当被统治阶级无法忍受这种生产关系时最初会要求统治阶级进行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