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284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3.docx

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全国通用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一、单选题

1.下面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鱼塘中,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x100%

【答案】D

【解析】

A、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则⑤可能较①小,A错误;

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2.(2015春•盐城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和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有些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两种成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最低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已知一种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平均分配至下一营养级的各生物,请问:

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需至少消耗A多少Kg?

A.100B.200C.500D.1000

【答案】C

【解析】至少消耗A的量,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猫头鹰体重增加1kg,至少消耗D5kg,则消耗C25kg,由于一种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平均分配至下一营养级的各生物,则C一共提供50kg,则A提供给C250kg,由于A提供给B和C能量,所以A至少提供500Kg。

4.热带雨林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A.西双版纳B.海南岛C.台湾D.上述各项

【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在我国的南方,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都属于南方热带地区,D正确,A、B、C描述不完整而错误。

5.下图表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f表示大气中的N2,则a→f过程不存在,而f→a可表示生物固氮作用

B.若f表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而硝化细菌在f→a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若f表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以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b→f过程的加剧

D.若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碳循环不包括f→b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的有关内容。

由图可知,若f表示大气中的SO2,a是生产者,cde均为消费者,b是分解者。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所致,C错。

故本题选C。

6.下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时,常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使用固体培养基来培养酵母菌

D.“制作生态缸”时,制作的生态缸必须是封闭且透明的,并给予适宜的光照

【答案】C

【解析】“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时,常用曲线图表示,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A正确。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因为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但活动能力强,所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正确。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使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酵母菌,C错误。

“制作生态缸”时,制作的生态缸必须是封闭且透明的,并给予适宜的光照,避免阳光直射,D正确。

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将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鹰将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蝉为一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B.鹰的迁入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D.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答案】C

【解析】蝉吃植物,是第二营养级,触及消费者,A正确;鹰的迁入使食物链增加,能量损耗增加,能量利用率降低,B正确;鹰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导致蝉的天敌数量减少,C错误;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正确。

8.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①~⑦表示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由图可知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往复的

C.其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D.图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也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图中碳元素可以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也可以从生物群落返回大气,是循环往复的,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成流动的,即图中的①②⑤⑥过程,C正确;图中碳元素是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确定甲代表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方向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J/(m2·a)。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它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者的同化量为15500,能量利用为15500÷1500900约为1%,A错误;分解者不能利用各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C错误;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缩短了食物链,损失的能量减少,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鼠→猫头鹰B.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D.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那么食物链越短,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就越多。

故答案选A。

考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

基础题,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其原因是:

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用自身的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功能仅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碳循环是指含碳化合物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C.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A错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错误;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

B.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C.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增加某些种类生物的个体数量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只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答案】C

【解析】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A错误。

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的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而年龄组成是预测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因素,B错误。

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增加某些种类生物的个体数量,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

【点睛】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13.(2015秋•保山校级期末)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蟾蜍只属于次级消费者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分析:

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解:

A、在食物链:

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中,蟾蜍分别属于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A错误;

B、猫头鹰在5条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B正确;

C、蜘蛛和蟾蜍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内食草鸟数目将会增加,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14.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三文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海带等藻类和贝类提供养料。

这种养殖方式被称为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带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不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鲑鱼的种群密度

C.IMTA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更多的产品

D.该生态系统仍需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答案】C

【解析】海带属于藻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项正确;鲑鱼生活在网笼中,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鲑鱼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IMTA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仍需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D项正确。

15.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调查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施用疏果剂后,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和豌豆蚜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C.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全部被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D.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存在环境阻力,因此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但是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没有体现S型增长,A错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因此其既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只有部分被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蝉大眼蝽数量减少,说明其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D正确。

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与大熊猫生存有关的生态因素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①对;②弃耕农田物种单一,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②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低于森林生态系统,③错;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条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④错。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点评:

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1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捕食生物A和B最为经济

B.生物G占有三种不同的营养级,它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C.生物H也占有三种不同的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它生物更为稳定

D.如果环境有汞污染,则通过富集作用生物H体内汞的浓度最高

【答案】C

【解析】

18.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9.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

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凤眼莲能促进水中藻类植物叶绿素的分解,凤眼莲自身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引起水华发生的藻类主要为单细胞生物,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以监测水华的发生,C项正确;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的原理是:

放进水中的大麦麦秆腐烂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因此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D项错误。

20.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B.如果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定位】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

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21.右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符号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cef过程中传递

B.乙、丙中的生物可构成多条食物链

C.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增强a过程

D.乙中生物处于生长期时,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在cef过程中传递,A正确。

乙、丙中包含多种生物,所以可构成多条食物链,B正确。

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就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C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右图表示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其中Ⅰ和Ⅱ曲线的描述全都正确的是

A.Ⅰ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Ⅰ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Ⅱ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C.Ⅰ为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Ⅰ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Ⅱ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答案】D

【解析】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量是增多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增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大,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明显,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增大,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正确的描述应是D项。

23.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

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

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增加4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A正确;图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除了丁和辛、乙和丙外,还有乙和丁,B错误;当丙减少时,由于乙还能以甲为食,所以乙数量基本不变,丁也能从戊和乙中得到食物补偿,故数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以乙、丁为食物的辛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本食物网中有两种生产者:

甲和戊,以甲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9条,以戊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4条,共13条;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新增加4条,同时原有食物链又减少了以戊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所以D错误。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

(1)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直接引起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数量依次减少。

(2)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若某种群处于复杂食物网的某中间环节,其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类群的影响状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24.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B.通过对患者家系的调查可计算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但是不能提高酶的活性,A正确;通过对患者家系的调查可用来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要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要随机取样,B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从而使生物发生进化,C正确;“桑基鱼塘”能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中几个“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4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4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为:

丙>丁>甲>乙,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确定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

丙→丁→甲→乙。

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乙的食物丰富,种群数量增加;丁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

26.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

B.生态瓶要给于一定的光照

C.生态瓶中要添加一定的分解者

D.对生态瓶通以一定量的空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自来水中含有无机盐等生产者需要的物质,去除后会降低其稳定性,本题选A。

光照,分解者,空气都是生物必须的,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答案。

27.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起着重大作用的是

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

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

【答案】C

【解析】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起着重大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实现物质循环.消费者可有可无.所以选C.

28.(2014秋•济南校级期末)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代表生态系统成分,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

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消耗,约10%的能量传给d,另一部分传给f

D.由于长期使用DDT,使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

图中c为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特点: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关系:

生物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

解:

A、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在小型食肉类(次级消费者)之后,故为三级消费者,f为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

B、如果大量捕杀e,则被捕食者d的数量会增多,后由于食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