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428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

文献的物质载体:

甲骨:

龟甲和兽甲的合称。

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n.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

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

礼器,乐器。

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

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竹木:

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

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

韦编三绝:

指读书非常用功。

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

丝织品的总称。

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

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文献装订形式:

一、简策体式: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

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

卷子装。

When,where出土卷轴?

190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

三、折叠体式:

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

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

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

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

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

(了解一下)

四、册页体式:

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

(里面会有一个n.解释)

1.旋风装:

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黏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蝴蝶装:

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纸从前到后包起,并将成叠书叶折缝处粘到这张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即成为蝴蝶装书册。

3.包背装:

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边粘在书背上,成为包背装。

4.线装:

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分为三大类)

一、著作:

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

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二、编述:

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等。

三、抄纂:

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

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

总集:

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别集:

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类书:

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

三国时曹丕编撰《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是以杂见称文献形式)

政书:

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

政书的代表:

十通及历朝历代的会要、会典

方志又称地方志(论述题)

地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

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

从地方角度讲,更是治理一方的最好的参考手册。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

4、历史资料的渊薮

篇、卷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

篇源于竹简,卷源于缣帛。

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

2、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已是305篇分为28卷。

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组成部分:

一、篇目(书名):

篇目为目录的首要内容,即各书的全称,包括书名、别名、篇或卷数、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

二、小序:

或称序,即在基本目录各部类的前面或后面,写有一篇简要的文字,论述各个部类书的学术源流、派别演变、师承关系、内容特点、利弊得失。

三、解题:

又称提要,也称叙录或书录,即指为录的每一种书,写一篇简要的文字,说明异本篇数、校勘经过、定本名称、作者生平、著述要旨、价值意义、校定年月等,解题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图书的内容、特点和用途,为读者了解图书提供方便。

目录的作用: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2、辨章学术,剖析源流。

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目录的分类沿革:

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大体经历过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发展阶段。

1、《七略》的六分法。

(这是刘向、刘歆的一大创造。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

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六略之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

2、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

“四分法”的确立。

甲部:

六艺、小学

乙部:

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

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

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经典志:

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

古今诸子

文翰志:

诗赋

军书志:

兵书

阴阳志:

阴阳图纬

术艺志:

方技

图谱志:

地域、图书

《七录》

内篇:

经典录

记传录

子兵录

文集录

术技录

外篇:

佛法录

仙道录

附道经佛经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

四部分类法至此已经定型。

此后一些史志目录,宋代的《崇文总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现代。

文献目录的类型

1.公藏书目:

公藏书目是现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书目、官府书目。

是历代根据国家或各级官府的藏书所编成的目录。

最早的这种目录就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2.私家书目:

即相对于官府藏书目,是私人藏书目录。

出现比官藏书目晚。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史志目录:

是指历代所修的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4.丛书目录:

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是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

《四库全书总目》、《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等均是重要的丛书目录。

5.其他目录:

主要有:

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讲目录学时引用到很多。

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

《别录》

版本目录

什么叫四分法?

经史子集(见上面)

善本?

1.校勘性善本:

指校勘精良、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

2.文物性善本:

凡罕见的旧刻本、活字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从收藏角度具有相当高价值,具备文物性,可定义为“文物性善本”。

3.两性兼具的善本:

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两性兼具善本”。

版本的鉴别:

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主要次要之分。

主要因素有三项:

字体、版式和纸张。

首先是字体,是版本鉴别诸因素中最重要者。

其次是版式。

不同时代有不同风貌,不同地区有不同风貌

再次是纸张。

宋本:

A.宋建本:

主要是指今福建北部建宁府建阳县的书坊刻本。

也称作闽本。

宋建本特点:

1.字体

采用颜体,即中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字体。

颜体字结构端正,点划分明,也是便于书手刻工掌握的字体,建阳书坊用来刻书。

南宋前期较瘦劲,横竖一样粗细,还带有一些欧体字的样子。

如王叔边刻的《后汉书》。

中期以后,刻书中正文横细竖粗,颜体字特点突出。

这种颜体字,完全不同于浙本的欧体,书坊用这种办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显区别,正文横细竖粗,显得墨色很浓,而小注横竖粗细一般,笔道较瘦,墨色显得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观。

官刻本字体,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颜体结构,然不如坊刻整齐美观。

2.版式

前后也有变化。

前期受浙本影响,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多用双黑鱼尾。

和浙本相同,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书名也用简称。

鱼尾上方有时也记本叶字数,叶次在下鱼尾下,在叶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细黑口。

无刻工姓名,与浙本中书棚本一致。

用书耳,刻篇名以便读者翻检。

书耳、黑口也是书坊的发明创造。

福建地区官刻本,则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鱼尾或双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

无书耳。

大体介于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

4.刻书题识和牌记

前期多有刻书题识,如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传解诂》,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长篇题识。

中期以后多用牌记,如《史记》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

这类牌记一般双行十来个字,个别牌记则达四、五行几十个字。

刻书序跋一般少见,大约因书坊主人多数文化较低,不善撰写长篇序跋。

福建地区官刻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序跋。

4.避讳

建阳坊刻本虽有避讳,但是较松,不如官刻浙本严格,因坊刻本由民间刻印在民间流通,而官刻由国子监或各级官员负责,要承担责任。

福建地区的官刻本避讳则较严。

5.纸张

一般使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纸,叫麻沙纸。

这种纸色泽枯黄甚至发黑,纸纹不太明显,质量远不如浙本的麻纸。

因为产于当地,产量大,价格低,利于降低成本。

B.宋蜀本:

北宋初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专派人在成都主持开刻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说明这里雕版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

后刻书中心转到眉山,版本学上所说蜀刻本实大多为眉山刻本。

宋蜀本的鉴别

1.字体

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

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阳坊刻。

横竖粗细不太明显,尤其是撇捺长而尖利,有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柳体字成份,是一种颜柳混合体,在浙本欧体字和建本颜体字外别树一帜。

文中小注也是如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

小字本中十二行本字体相同;而十一行本字体则撇捺不太尖利,点划较古拙,笔道不太均匀,略有《开宝藏》遗风。

总之,蜀本字体特征也比较突出,但不如浙本和建本美观。

2.版式

同于浙本,白口,多单黑鱼尾,左右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版心下方相当于下鱼尾之处。

无书耳。

但记刻工并不如浙本多。

3.刻书序跋和牌记

除个别蜀本,一般没有刻书序跋和牌记,坊刻也是如此,因而刻书年月、刻书系统和刻书人姓名、堂名往往不清。

4.避讳

不如官刻浙本严格,但比坊刻建本严,鉴别时可作为参考。

5.纸张

与浙本相同,多用白麻纸,好于建本麻沙纸。

总言之宋蜀本特征较明显,较易鉴别。

C.宋浙本:

实际指南宋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地区的刻本,严格说应是南宋浙本。

宋浙本的鉴别

1.字体

从北宋末到整个南宋,杭州地区刻书是清一色欧体字。

2.版式

宋浙本以及浙本系统的刻本,版式方面大多共同:

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鱼尾下方,书名常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记本字数;相当于下鱼尾处记叶次;左右双边;无书耳,无牌记。

3.刻工姓名

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记刻工姓名,在每叶版心最下方。

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

有时在姓名之下有“刊”、“雕”(刁)之类的字,是为结算刻工工钱。

4.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区别于一般题跋和识语,是专为刻书而作。

题跋文字较长,识语往往仅一句。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里一般会交待刊刻者,有时还涉及刊刻地点和时间,可作为鉴别依据。

5.避讳

宋人讲避讳,有家讳、庙讳,尤其是庙讳即皇帝的名讳。

南宋初年学者洪迈就感慨庙讳太多,在科举考试中已成问题,士子记不清偶尔犯讳,影响前程。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

避皇帝之讳;旁支继承帝位者的父辈祖辈讳;伪托始祖玄朗、远祖轩辕等。

避名之本字及同音字(嫌名)。

用近意近音字替代;常见为有意缺末笔。

皇帝在位年代不同,将讳字排出顺序,也可成为鉴别版本时代标尺。

坊刻避讳不如官刻严格,后代重刻本覆刻本常照翻宋本讳字,因此仅作参考。

6.纸张

宋浙本使用纸张,一般是白麻纸或黄麻纸,正面较光洁,背面稍粗糙,有时粘附有草棍和纸毛,纸质坚韧,较厚。

7.形制

宋浙本绝大部分蝴蝶装,也可作为鉴别依据。

D.辽金本(一般了解一下)

刻书地点主要在辽南京即今北京。

辽刻特点:

1.字体

分为两种,一种接近《开宝藏》,带有北魏书体特点,比较古拙,占多数。

另一种则为欧体,但比南宋浙本欧体字朴拙,显然是受到北宋刻本字体影响。

2.避讳

受到宋文化的影响,仿照宋制,也有避讳。

已发现的辽刻本有七件有讳字,主要是《契丹藏》以外的佛经及其他杂书,避太宗、穆宗、景宗、真宗四代,一般也是用缺笔的办法。

由于实物很少,严格与否不太好说,作为准确依据恐需要慎重对待。

3.形制与版式

佛经是卷子本,应是受《开宝藏》的影响。

《蒙求》及个别佛经是蝴蝶装。

有的佛经上下栏是金刚杵图案,宋藏中未见,或是辽人发明。

《蒙求》左右双边,白版心。

4.纸张

多用白麻纸,同宋浙本、蜀本。

金平水本

文化不断发展,书籍需求日益增加,仅靠从北宋夺去的书籍和书版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开始刻书印书。

金代刻书中心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

《金史·地理志》记载当地的出产:

“有书籍。

”当地有河流平水,因此刻书被称作平水本。

金平水本的特点

1.字体

《曾子固集》等同宋浙本,欧体字。

《黄帝内经素问》等,在欧体基础上加入颜体成份,字形较挺拔。

2.版式

接近宋浙本,白口,黑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版心书名、卷次位置同宋浙本,叶次在相当于下鱼尾处或下鱼尾下。

另行字较密,可能与书坊刻本有关。

《曾子固集》卷首书名大字占双行,与杭州书坊荣六郎刻《抱朴子》同,有可能受到北宋东京汴梁刻书风格影响。

3.刻书序跋题识和牌记

现存金平水本均无,但因种数太少,不敢一概而论。

4.避讳

金帝有二名,一国语名,一汉名。

国语名有音无汉字,不用避;汉名要避。

但不如宋严格。

过去一般认为金平水本无避讳,但后有人指出,偶有个别讳字,如《萧闲老人明秀集》中“曉”字缺笔,是避世宗之父宗“堯”之讳。

由于避讳不严,所以在鉴别时代时,很难作为确切依据。

5.纸张

同宋浙本、宋蜀本,多用白麻纸。

元刻本

元统一后,蒙古统治者吸收利用汉族士人巩固加强统治,需对文化事业加以保护。

因此杭州、建阳的刻书业,不仅未停滞衰落,反而有所发展。

两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籍,版本学上习惯将建阳刻本称为元建本,杭州以及其他各地所刻则不加区分地统称为元刻本。

1.元浙本特点

元浙本和浙本系统的刻本,除字体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继承宋浙本,略有变化。

1.字体

元代最流行的字体是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体即所谓赵体字。

元浙本受其影响,或在欧体字的基础上加进赵体字的成份,结构点划显得较为生动而不太板滞,或则完全是赵体。

有个别例外,如江西、湖南等地刻本或有颜体字成份,则仍同南宋应是受到建阳刻本风气影响。

相台岳氏本因覆刻廖莹中本,纯为南宋浙本欧体字面目。

2.版式

继承南宋浙本,但也有变化。

一般白口,但出现细黑口。

黑鱼尾或单或双,版心上方有时记字数,上鱼尾下仍是简称书名和卷次,下鱼尾上或相当下鱼尾处记叶次,版心下方记刻工,但不如南宋浙本多。

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一般无书耳。

3.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或有刻书序跋或题识,但无牌记。

4.避讳

元朝皇帝仅有蒙文名,不同于辽、金,汉字是蒙文名音译,因此无需避讳。

但元刻本中或有宋讳,是翻刻前代本子时照刻。

5.纸张

继承南宋浙本,多用白麻纸或黄麻纸,但元代后期出产纸张纸纹较窄,只有一指宽左右。

少数用白棉纸,较薄,与明代所用白棉纸不同。

6.形制

应多为包背装,少数蝴蝶装,但现存元刻本多经后代改装,因而常为线装。

2.元建本

元代建阳刻书业仍兴盛非常。

虽朝代享年较短,但现存元建本数量甚多,总数超过南宋建本。

元建本的鉴别

元建本继承南宋建本风格,但在字体、版式方面又有若干变化。

1.字体

仍沿袭南宋建本颜体字,但字形较圆活,不如宋建本挺拔,笔划稍瘦,横细竖粗特点不如宋建本明显,大字正文和小字注文差别不太显著。

通俗读物字体虽也作颜体字结构,但较粗率,且多用简笔俗体,与正经书明显不同,这一风格延续到明代,是元明建本的明显特点之一。

2.版式

黑口。

有的同南宋中后期建本为细黑口,有的逐渐加粗,变为大黑口。

双鱼尾,除黑鱼尾外,出现花鱼尾。

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

其他如书名、卷次、叶次在版心位置、不记刻工姓名、或有书耳,均同南宋建本。

3.格式

正文内小标题上,采用鱼尾,常是花鱼尾,下并加〇,以此来强调,吸引读者注意。

此外,也有书名大题作双行大字,则模仿平水本。

可见书坊仍挖空心思翻新花样。

4.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如同宋建本,少有刻书序跋题识,普遍存在牌记,花式比宋建本更多,如钟、鼎、爵、花、荷叶形,等等。

个别元建本牌记扩大至半叶值得注意,成为明代万历后刻本内封面的前驱。

5.避讳

与元浙本同,除重刻前代刻本时照翻讳字外,并不避讳。

6.纸张

仍用麻沙纸。

还有一种竹纸,纸质同样不佳。

元平水本的鉴别

继承金平水平的风格,但特点更突出,较易鉴别。

1.字体

仍是欧颜混合,但比金平水本的颜体成份更多;但又较挺拔,与元建本的圆活有明显不同。

2.版式

白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

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下鱼尾下。

时有刻工姓名。

3.牌记

或有或无,某些坊刻如张氏晦明轩、曹氏进德斋、平阳府梁宅等有牌记。

4.避讳

不避,与元代其他地区刻本相同。

5.纸张

用麻纸,同元浙本。

明刻本(重点说了的)

1、明前期刻本

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十朝。

前统称“明初本”

“明初本”的鉴别:

除建本以外,一般具有共同特征,前人概括“黑口赵体字明初本”。

1.字体

继承元浙本,赵体字(。

司礼监本稍后用台阁体,特点是赵体中带有柳体成份。

台阁体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明代书法家姜立纲名噪一时,其书体在明清两代影响甚大。

洪武《南藏》翻刻《碛砂藏》,欧体字,永乐《南藏》同。

《北藏》、《道藏》则赵体。

2.版式

在元浙本的的基础上,变为大黑口,其他如双鱼尾、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书名卷次叶次在版心的位置等,与元浙本相同。

3.纸张

一般为白棉纸,洁白柔韧。

也有黄棉纸。

4.避讳

无。

明代前期、中期均无避讳。

但翻刻宋代刻本时有时保留宋讳。

5.形制

一般包背装。

《南藏》、《北藏》、《正统道藏》经折装。

明中期刻本(白口,方字,仿宋)

包括正德、嘉靖、隆庆三朝。

标准嘉靖本的鉴别

1.字体

一改明前期赵体字,仿南宋浙本改用欧体,但与南宋浙本又不尽一样,南宋浙本是书写体,比较美观。

嘉靖本字体更方板整齐,但易写易刻,对于大规模刻书,是一种进步。

2.版式

恢复南宋浙本,一改明初本大黑口,一般用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

但有例外,如郭云鹏济美堂本《柳文》,是翻刻廖莹中世綵堂本,版式全同,只是把牌记、版心下方的世綵堂名,改为济美堂而已。

3.避讳

这一时期仍无,只是时常照翻宋本的讳字。

4.刻工

有些有刻工姓名。

5.纸张

多为白棉纸,少数用黄棉纸。

后印本用黄色的竹纸。

万历本的鉴别

1.字体

在嘉靖本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更加方正,称作“方体字”,现代印刷体宋体字基本定型。

2.版式

版心上方白口,书名提到上鱼尾之上,鱼尾下是卷次。

正德、嘉靖偶见,而以上绝无。

版心下方一般为白口,或有刻书者堂名斋名,也有少数细黑口。

多为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3.格式

卷首首叶,除撰者衔名行外,往往并列有校订者衔名,有时不止一行。

以前虽有,但较少见,这时成为普遍风气。

此外开始在正文中加刻圈点,在天头上加刻批语评语。

4.封面

在全书之首加刻封面,即内封面。

一般竖分三栏,右边一栏顶格刻撰者或校订者,中间一栏刻书名,左边一栏刻某某堂藏版一类,有时还加刻广告宣传内容。

牌记基本消失。

5.避讳

仍无避讳。

6.纸张

竹纸。

纸质远不如明初本、嘉靖本的棉纸,黄色,薄而发脆。

有些距文化中心较远地区,刻书仍保持嘉靖本风格,甚至保持明初本黑口赵体字风格,鉴别时需特别留意。

汲古阁本及其鉴别

汲古阁本自成系统,在明末清初刻本中,具有独立风格,且变化多端。

字体至少有五种。

1.明末瘦长方体字

早期使用,版心有“绿君亭”名。

为数不多,《中国版刻图录》收入《洛阳伽蓝记》。

2.万历方体字

为数也不太多。

其中《沧螺集》,字体较特别,粗拙,略接近魏碑体,是特例。

3.扁方体字

压扁的万历方体字,为汲古阁所独创,汲古阁本大多为这种字体。

大部头书《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名家词》等,均用这种字体。

这种字体在当时以及后来对邻近地区刻书风气有一定影响,如清初所刻《唐诗英华》、《唐诗鼓吹笺注》等,也是这种风格。

4.仿欧体字

与宋浙本、明嘉靖本都不同,瘦长而斜,手写味较重。

为数不多,有《四唐人集》等几种。

5.写刻体字

为数也不多,有《唐人选唐诗八种》,与清初软体写刻一路。

汲古阁本特点突出,鉴别并不困难,版心一般有堂号,并多有毛晋刻书跋。

纸张多用毛太纸,黄色,较竹纸柔韧。

据说因毛氏始用,故名。

清代有若干翻刻本,版心照刻堂号,鉴别时需注意。

清刻本(一般了解)

官书局刻本:

官刻本中武英殿本已衰落。

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江浙一带因是战祸重灾区,损失很大,包括文化财产,主要即书籍。

明清以来,这里为文化最发达地区,读书人众多,战乱后,需大量书籍。

依靠战事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地方实力人物,势力大为加强,于是在长江流域创办官书局,所刻之书称“官书局本”、“书局本”、“局刻本”或“局本”。

清后期,地方官书局刻本数量大,流通广,取代武英殿本,成为官刻的主流和代表,与元代官刻情况略同。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在南京开办金陵书局(光绪时改名为江南书局),是为首家书局,各地纷纷仿效,先后建立十几所,主要集中在南方,有江苏书局(在苏州),淮南书局(在扬州),浙江书局(在杭州),崇文书局(在武昌),江西书局(在南昌),思贤书局(在长沙),广雅书局(在广州)等。

官书局刻书甚多,约有千来种。

有名者如金陵、江苏、淮南、浙江、崇文五局合刻《二十四史》,金陵书局刻《四书》、《五经》、《文选》,江苏书局刻《通鉴》、《续通鉴》、《说文段注》,淮南书局刻《十三经注疏》,浙江书局刻《十三经古注》、《二十二子》、《九通》、《玉海》,崇文书局刻《百子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仿胡刻《文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