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430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docx

武汉XXX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

武汉××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武汉××项目位于汉口江岸区解放大道以西,二七路以南地块。

项目紧邻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及建设中的城市绿化广场,并预留有立交、轻轨站点以及公交首末站用地。

区位环境优越,交通条件良好,商业需求旺盛。

本项目主要包括商业、居住及教育设施三个基本功能单元。

规划总用地面积132160m2,规划总建筑面积392925m2,包括居住建筑面积24113m2,商业建筑面积151794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2846m2,会所建筑面积602m2,中学建筑面积12445m2,幼儿园建筑面积2109m2,底层商铺建筑面积3319m2,居住用地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40171m2,商业用地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29781m2。

商业区包括A部分9#高层商住楼(22~27层)及2~4层裙楼(带一层地下室)和2#~3#多层商场(带一层地下室),B部分1#高层商住楼(29层)及4层裙楼(带一层地下室)和4#~8#多层商场组成;居住区包括6栋31层住宅楼(带一层地下室)、4栋22~28层住宅楼(带一层地下室)及1层会所(带一层地下室)和3栋1层联楼组成,独立一层地下室和二层地下室;教育设施区包括幼儿园、中学,为1~6层建筑组成。

抗震设防烈度均按6度考虑。

拟建项目室外设计地面标高商业区为23.400~23.800m、居住区为23.600~24.600m,教育设施区为23.000~23.300m。

各拟建建筑物概况如下表:

表1

建筑物名称

安全

等级

结构

类型

层数

高度

(m)

基础埋置

深度(m)

中柱最大荷重(kN)

边柱最大荷重(kN)

1#高层商住楼

二级

框剪

29层

99.0

-6.50

25000

19000

2~3#多层商场

二级

框架

2~3层

15.0

-5.00

3800

2500

4~8#高层商住楼

二级

框架

2~3层

15.0

-2.00

3000

2000

9#高层商住楼

二级

框剪

22~27层

89.0

-6.50

27000

20000

10栋高层住宅楼

二级

剪力墙结构

22~31层

87.8~94.9

-5.1

142000

(中间筒体)

8600

(边墙)

中学、幼儿园

和商铺

二级

框架

结构

中学2~6层

幼儿园2~3层

商铺1层

18.9(教学楼和实验楼)

-1.5

3400(教学楼和实验楼)

1850(教学楼和实验楼)

独立一层和

二层地下室

二级

框架

结构

1~2层

-3.5~-4.5

-5.0~-6.5

会所

(带一层地下室)

二级

框架

结构

1层

-3.5

(地下室)

-5.0

本工程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

开发商为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设计任务由××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我院承担该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此次勘察阶段为详勘。

(二)、勘察目的

根据工程特点和场地岩土条件,本次勘察的目的和要求是:

1、查明建筑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并对其作出分析与评价。

2、查明场地各岩土层结构、成因、岩土性质、均匀性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工程特性,以及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工程地质条件。

3、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条件及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评价地下水对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提供各主要土层的渗透系数。

4、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依据。

5、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地基基础型式进行比选、论证并提出合理建议,提供建筑变形计算所需的计算参数。

6、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拟建工程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合理的支护型式,并提供有关设计参数。

(三)、勘察依据

1、业主提供的拟建工程1:

1000建筑总平面图(附带坐标);

2、设计院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详勘)”(附件一)和“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附件二);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8、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9、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10、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

(四)、勘察方案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提出的勘察要求,依据上述规范,采用了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剪切波速试验、地面脉动测试、抽水试验及室内岩土试验等多种勘探测试手段。

沿拟建建筑物周边角点及中部共布置勘探点272个,其中完成取土钻孔(K)32个,标贯钻孔(B)22个,鉴别钻孔(J)17个,静力触探孔(C)164个,此外利用初勘勘探孔(L)37个。

为满足抗震设计要求,本次利用初勘K8、B50号钻孔地基土剪切波速测试及场地地面脉动周期资料。

具体完成勘探工作量如下表2。

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2

序号

勘察项目

勘察内容

单位

工作量

1

钻探

钻孔

m

3995.45(88个孔)

2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

m

4975.60(186个孔)

波速测试

孔/m

2(利用)/90m

标准贯入试验

774

3

取样

原状土试验

171

扰动样

204

岩样

26

4

室内岩、土、水、试验

常规物理性质

169

常规压缩试验

159

直接快剪

109

渗透试验

24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26

岩矿鉴定

2

水质简分析

2(利用)

5

测量

测放勘探点

235

控制测量组日

6

6

技术工作

包括踏勘、制定方案、技术及质量监督、资料整理等

各勘探点具体孔位详见《建筑物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一)》和《基坑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二)》,勘探点坐标详见《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1954北京坐标系)。

各勘探点孔口标高系现场实测而得,高程引测点位于二七路附近,该点高程为23.30m(1985国家高程基准)。

所有勘探点均按《湖北省江河堤防钻探及钻孔封堵技术暂行规定(试行)》(鄂水堤(87)018号)要求进行了回填。

二、场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特征

(一)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武汉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市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砾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叠、三叠各岩层。

三迭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

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扭性断裂。

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

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武汉地区的大地构造均属古老的地质构造。

无第四纪全新世活动迹象,拟建建筑场地处于一个地质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地带,无大的构造断裂分布,下伏基岩为白垩~下第三系含砾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属非可溶岩。

因此,拟建场区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适宜工程建设。

(二)气象及水文概况

武汉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秋季晴朗少雨,冬季干旱。

冬夏温差大,历年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达28.8~31.3℃,最高达41.3℃;历年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2.6~4.6℃,极端最低温度为-18.1℃。

武汉地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84.5mm,历年来最大降雨量为2107.1mm,最小降雨量为476.4mm(1902年)。

降水集中在4~7四个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60%,其中6月份最高,最大降雨量达669.7mm(1889年),12月份降雨量仅为32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mm。

夏季长江、汉水水位高涨(每年4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是防汛时期。

最高洪水位29.73m(吴淞高程系统);冬季长江、汉水水位最低,最低枯水位为8.7m。

武汉地区4~7月份以东南季风为主,其余时间以北风或东北风为主,最大风力八级,最大风速27.9m/s(1956年3月17日)。

基本风压按30年一遇,10秒平均最大风速(m/s)为标准,武汉地区为2.5MPa。

(三)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特征

本场区地貌单元属长江冲积一级阶地。

场区地势较为平坦,本次勘察各勘探孔孔口地面高程在22.52~24.74m之间,整个场地中东部偏高,南侧相对较低。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从上至下的构成及其特征列表描述如下:

 

表3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年代

成因

层顶

埋深

(m)

层厚

(m)

颜色

状态

湿度

包含物及特征

1-1

杂填土

Qml

0.0

0.3~3.7

松散

稍湿

分布整个场地,表层以砼及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下部由一般粘性土混少量草根、碎石、砂组成,结构杂乱,均匀性差。

1-2

素填土

Qml

0.6~2.1

0.5~1.8

灰-灰褐

松散

稍湿-湿

主要由粘性土、植物根茎组成,含少量的碎石和砖渣渣等。

局部分布。

1-3

淤泥

Ql

0.5~2.1

0.6~1.7

流塑

饱和

含有机质、腐植物,有臭味。

局部分布。

2-1

粉土夹

粉质粘土

Q4al

0.3~3.7

0.7~4.5

褐灰

中密、

软塑~

流塑

饱和

中密状粉土为主,夹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

局部夹松散状粉砂薄层,含白云母。

大部分场地均有分布。

2-1a

粘土

Q4al

0.4~2.2

0.9~2.1

褐灰

可塑~

软塑

饱和

高~中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分布。

2-2

粘土

Q4al

1.2~5.6

0.4~3.9

褐灰~黄褐

可塑~

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含少量粉土、粉砂。

部分场地分布。

2-2a

淤泥质粘土

Q4al

3~3.7

0.5~1.0

褐灰~黄褐

流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分布。

2-3

粘土

Q4al

1.1~6.3

1.0~8.2

黄褐~褐黄

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含少量薄层粉土、粉砂。

全场分布。

2-3a

粘土

Q4al

2.9~7.8

0.4~3.7

黄褐~褐黄

可塑

饱和

中~高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含少量粉土、粉砂,以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2-3)层中。

大部分场地分布。

2-4

粉质粘土

Q4al

4.2~11.2

0.5~8.7

褐黄~褐灰

可塑~

软塑

饱和

中~高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局部夹薄层粉土、粉砂。

大部分场地分布。

2-5

粉质粘土

Q4al

9.9~11.3

1.2~5.8

褐黄~褐灰

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局部分布。

3

粉土、粉砂与

粉质粘土互层

Q4al

7.2~15.2

0.5~12.4

褐黄~褐灰

中密、

松散、

软塑

饱和

含石英、长石、云母等,粉土为中密状,粉砂为松散状,粉质粘土为软塑状。

局部厚度较大,部分场地分布。

4-1

粉砂夹粉土

Q4al

9.0~20.5

0.2~14.2

褐黄~褐灰

松散~

稍密

饱和

中~低

砂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

局部夹中密状粉土。

部分场地分布。

4-1a

粉土、粉砂与

粉质粘土互层

Q4al

10.2~22.6

1.2~6.1

褐灰

中密、

松散、

软塑

饱和

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以中密状粉土为主,混松散状粉砂及软塑状粉质粘土薄层。

局部分布。

4-2

粉细砂

Q4al

9.2~26.1

0.6~26.7

褐灰

中密

饱和

砂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局部夹粉土。

全场均有分布。

4-2a

粉砂与粉土互层

Q4al

18.6~28.1

0.9~5.7

褐灰

松散~

稍密、

中密

饱和

中~低

砂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混中密状粉土薄层。

4-2b

粉质粘土

Q4al

24.1~34.6

0.8~0.9

灰褐

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及白云母,局部分布。

4-3

粉细砂

Q4al

22.2~39.5

0.8~15.2

褐灰

中密~

密实

饱和

以粉细砂为主,砂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燧石。

全场分布。

4-3a

粉质粘土夹粉土

Q4al

29.1~38.2

0.5~4.3

灰褐

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白云母。

呈透镜体状分布于(4-3)层中。

局部分布。

4-3b

粉砂夹粉土

Q4al

37.9

2.3

褐灰

稍密~中密

饱和

砂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

局部夹中密状粉土。

部分场地分布。

4-4

含砾中细砂混粗砂

Q4al

35.2~44.1

0.3~9.1

褐灰

密实

饱和

含云母、石英等,局部含中粗砂及少量砾卵石,分布不均匀,砾卵石含量约5%左右。

全场分布。

4-4a

粉质粘土

Q4al

41.6

0.9

灰褐

软塑~可塑

饱和

含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分布。

5

中粗砂混砾卵石

Q4al

43.0~46.5

0.4~7.8

褐灰

密实

饱和

含云母、石英等,砾卵石分布不均匀,含量约30~40%,局部呈层状富集,直径一般在0.5~2cm不等,最大可见10cm左右。

大部分场地分布。

6-1

强风化含砾

泥质粉细砂岩

K-E

44.0~51.5

0.5~6.6

褐灰~棕红

坚硬

稍湿~干

岩石风化成砂土状,局部含砂砾石,粒径1~2cm,采芯率90%,局部夹中风化岩块,部分钻孔未揭穿该层。

场地内均有分布。

较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

6-2

中风化含砾

泥质粉细砂岩

K-E

44.9~54.2

0.8~7.2

褐灰~棕红

坚硬

岩石呈短柱状,采芯率85%,RQD=50~90%,泥质、砂质结构,块状构造。

局部泥质含量高,该层未揭穿。

场地内均有分布。

由于成分及成岩程度的差异,基岩的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性,岩芯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

6-3

中风化砂砾岩

K-E

44.1~52.2

0.5~4.2

褐灰

坚硬

岩石呈短柱状,粒径1~5cm,采芯率80%,砂砾状结构,钙质胶结,块状构造。

局部含在中风化含砾泥质粉细砂岩中。

岩芯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Ⅳ。

三、场区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及室内岩土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等多种方法获取场区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场区各地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层统计结果详见下表(表4~表9):

1、场区地层室内土工试验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结果表

表4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项目

天然含水量

重度

天然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快剪

垂直渗透系数

内摩

擦角

粘聚力

w

e

wL

wp

IP

Il

α1-2

Es

c

K

%

kN/m3

%

%

MPa-1

MPa

kPa

cm/s

(1-2)素填土

n

2

2

2

2

2

2

2

2

2

2

2

max

41.2

19.8

1.236

42.0

23.0

19.0

0.96

0.76

9.8

7

62

min

24.5

16.9

0.676

36.8

20.9

15.9

0.23

0.17

2.9

4

5

ave

32.8

18.3

0.956

39.4

21.9

17.4

0.59

0.46

6.3

5

33

(2-1)

粉土夹

粉质粘土

n

16

16

16

10

10

10

10

15

16

3

1

max

43.6

19.5

1.241

42.5

23.2

19.3

1.20

0.52

10.2

12

26

min

25.3

16.9

0.708

24.8

16.4

8.4

0.71

0.16

5.3

7

26

ave

30.7

18.4

0.888

32.1

19.9

12.2

0.91

0.27

7.4

10

26

σ

5.08

0.64

0.13

5.23

2.15

3.41

0.19

0.08

1.42

2.88

δ

0.16

0.03

0.15

0.16

0.10

0.27

0.20

0.31

0.19

(2-2)粘土

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7

5

max

42.7

18.9

1.230

44.5

24.9

23.4

1.07

0.73

4.9

14

23

min

31.0

17.0

0.866

38.9

21.1

16.2

0.42

0.38

3.0

9

6

ave

36.6

17.9

1.041

41.8

23.1

18.6

0.72

0.55

3.7

11

14

σ

4.13

0.61

0.12

1.58

1.03

2.05

0.22

0.10

0.55

1.57

7.31

δ

0.11

0.03

0.12

0.03

0.04

0.11

0.30

0.19

0.14

0.14

(2-3)粘土

n

84

84

84

84

84

84

71

58

59

47

48

10

max

47.1

19.8

1.399

62.1

30.2

31.9

0.53

0.52

9.9

20

56

1.9E-7

min

23.9

16.4

0.696

31.6

18.8

11.5

0.18

0.18

3.7

7

13

5.2E-9

ave

30.5

18.7

0.871

44.6

23.6

21.0

0.31

0.28

7.0

11

34

2.9E-8

σ

3.98

0.55

0.11

6.16

2.50

4.10

0.09

0.07

1.72

3.58

10.31

δ

0.13

0.02

0.13

0.13

0.10

0.19

0.29

0.27

0.24

0.30

0.29

(2-3a)粘土

n

9

9

9

9

9

9

8

9

8

7

7

1

max

40.0

19.4

1.107

52.0

28.9

25.1

0.78

0.54

5.0

13

26

2.0E-8

min

26.5

17.8

0.750

38.9

19.6

18.2

0.32

0.19

3.8

7

18

2.0E-8

ave

33.7

18.4

0.951

43.8

23.1

20.6

0.54

0.44

4.2

10

22

2.0E-8

σ

4.40

0.51

0.11

3.98

2.64

2.20

0.14

0.10

0.41

1.98

3.23

δ

0.13

0.02

0.11

0.09

0.11

0.10

0.25

0.24

0.09

0.19

0.14

(2-4)

粉质粘土

n

36

35

35

36

36

36

36

34

34

12

10

12

max

44.4

19.4

1.209

61.7

28.2

33.7

1.29

0.76

9.4

18

22

2.0E-7

min

25.8

16.7

0.754

28.8

17.4

10.8

0.24

0.19

2.8

8

8

3.1E-8

ave

32.4

18.4

0.914

38.1

21.7

16.4

0.68

0.39

5.1

12

14

8.76E-8

σ

3.93

0.49

0.10

6.65

2.42

4.49

0.20

0.10

1.36

3.70

4.69

δ

0.12

0.02

0.11

0.17

0.11

0.27

0.30

0.27

0.26

0.29

0.32

(2-5)

粉质粘土

n

2

2

2

2

2

2

2

2

2

1

1

max

32.7

18.7

0.951

35.6

21.8

13.8

0.98

0.44

7.6

16

8

min

28.8

18.1

0.834

29.0

18.9

10.1

0.79

0.23

4.3

16

8

ave

30.7

18.4

0.892

32.3

20.3

11.9

0.88

0.34

6.0

16

8

(3)粉土、粉砂与粉质粘土互层

n

1

1

1

1

1

1

1

1

1

max

31.5

18.7

0.872

31.5

21.2

10.3

1.00

25

10

min

31.5

18.7

0.872

31.5

21.2

10.3

1.00

25

10

ave

31.5

18.7

0.872

31.5

21.2

10.3

1.00

25

10

(4-3a)粉质粘土夹粉土

n

2

2

2

2

2

2

2

2

2

2

2

max

33.4

18.4

0.944

43.5

24.7

19.9

0.55

0.43

5.7

17

19

min

30.7

18.1

0.921

35.7

23.6

11.0

0.49

0.33

4.4

15

11

ave

32.0

18.2

0.9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