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8460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材分析

《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内容,主要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生会联系的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习,使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重点难点

1.教重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2.教难点: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四、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中,由于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对中共的发展有所认识。

因此采用情景教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模式,案导(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生的习准备:

预习《国共十年对峙》教材,完成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及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

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一段材料,提问生: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访同志说:

“……哎!

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

他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

问:

“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是指什么历史事实?

我们又是如何孵出小鸡的?

答:

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中共是如何孵出小鸡的?

也就是中共如何摆脱危机,使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呢?

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南昌起义

探究点一:

1结合教材分析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

这说明了什么?

展示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图片,这正是81年前,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

1.原因:

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

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

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探究点二:

南昌起义后,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一、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生阅读教材,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

要求生阅读教材,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论,更促发展)

要求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

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

(引导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

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四、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实践发展)

要求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2、中国共产党为说那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

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

原因:

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

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探究点三:

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

为什么?

中共该怎么办?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什么是长征精神?

1.长征的原因:

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1

背景: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

①在军事上: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4、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生构建知识络并对所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习了国共十年对峙这节课,那么,中共的新路线能否行得通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习抗战胜利之后的历史。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什么原因导致抗战的爆发。

并完成本节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2.经过:

时间、地点、结果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的召开:

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十、教反思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新授讲解梳知识10分钟,生分组讨论1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内容。

在后面的教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更有利于生的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案设计

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国共十年对峙,初步了解掌握中共革命新路线的形成历程,红军长征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二、预习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______。

中共将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_________附近。

2.经过:

________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__________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_________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_________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___,确定开展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决定_________打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秋收起义由__________领导,在__________发动,计划进攻__________,受挫后决定改向山区进军,创建了__________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内容。

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4.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前三次反“围剿”斗争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下,取得成功,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

__________年冬在__________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

__________为政府主席,__________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由于_______________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_________。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__________,处于危险中。

__________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纠正博古等人的__________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_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_______________,取消博古、李德的_______________。

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_______________,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__________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胜利:

__________10月中央红军到达_______________,与当红军会师。

__________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大主力红军在__________会师。

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__,铸就了伟大的_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前进。

课内探究案

一、习目标

了解掌握南昌起义的发生,八七会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论”,并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影响。

正确认识长征精神。

【重点难点】

教重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教难点: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习过程

一、南昌起义

探究点一:

1结合教材分析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

这说明了什么?

 

二、土地革命

探究点二:

南昌起义后,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三、红军长征

探究点三:

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

为什么?

中共该怎么办?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什么是长征精神?

 

(三)当堂检测

1、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2、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②③④D、①③④

3、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是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5、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A.人民民主专政论  B.人民战争路线。

统一战线论   D.工农武装割据论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7、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英雄竞折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

此时,中央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粉碎国民党的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美国一位历史家说“共产党的大多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开辟井冈山道路

2.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3.某旅行社组团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游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遵义会议会址②泸定铁索桥③瑞金云石山乡④会宁城西关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

4

.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

下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注:

三铲除封建势力;四镇压反动势力;五消反动武装;六实行土

地改革;……九巩固与建立苏维埃政权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

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

图()→图()→图()。

6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

据此回答:

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

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课堂检测:

BDADAD

课后练习:

1.D2.3.B4.B5.答案排序:

三→二→一

6.答:

(1)挫折: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原因:

客观上,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是“左”倾机会主义。

(2)措施:

①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

②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