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8666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docx

福建省永春县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

2020年秋高一年语文科寒假作业

(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

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化”,而且“中得心源”。

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发展中的水墨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

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

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

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

而不是视觉盛宴。

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

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

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国画。

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

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这实际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不过,重视艺术审美功能的画家,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齐白石即是如此。

他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深切体悟。

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

“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

”“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想高尚者也。

”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

而客观物象在中国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

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

(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

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就需要对“象”进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

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中国画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个人来说,它可以“怡悦情性”,对观者它则有“教化人伦”的功用。

B.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

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授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惟其如此,它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所传承。

B.“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说法表明,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重要。

C.20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改革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画,认为中国画缺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求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

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义所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

《背影》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

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

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

“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

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

”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

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

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

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

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

谈一会闲活,他辞去。

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

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

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

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

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

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

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

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

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

这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

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

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

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

“一看就是个书呆子。

”我说:

“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有删改)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

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B.本文选材琐碎但不多余。

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宽厚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C.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可以忽视。

D.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5.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

(4分)

 

6.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文、学的主要特征。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银合欢

台湾南部的山区里,有一种终年都盛开着花的植物,它的花长得真像一个个绒线球,花色的大部分是鹅黄色,也有少数变种的可以开出白色或粉红色的花来,它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银合欢”。

在种满银合欢的山坡地上,远远望去,仿佛遍地长满小小的绒球。

最美的时候是晴天的黄昏,稍微有一些晚风,阳光轻浅地穿透银合欢质地温柔的花蕊,微风缓缓地摇曳,竟让人感觉山上的银合欢是至美的花,不像是长在山地野田间的灌木丛。

萎谢的银合欢花,会从花茎中生出长长的夹果,先是柔软的绿色,很快地成熟为褐黑色,最后爆开,细小的种子就随风飘落各处,第二年又长出一丛丛的银合欢树。

如果坡地上有一丛银合欢,没有多久它们就盘踞了整个山坡。

在我们乡下,银合欢一直是烧火最好的材料,而且是取用不绝。

尤其在贫瘠的土地上,农人通常撒下银合欢的种子,到冬天的时候把遍生的银合欢放火烧掉,它的灰烬很快成为土地最好的肥料,隔年春天,就可以在那里种花生、番薯等容易生长的作物。

童年的时候,我对银合欢有种说不出的好感。

这种好感不只是来自它花的美丽,而是它的羽状叶子能编成非常好看的冠冕,它的枝杆又常常成为我们手中的剑,也是我们在荒野烤番薯最好的木材。

因此我曾仔细观察银合欢的生长,每天跑到家附近的银合欢丛中,用铅笔在根的最底部画下记号,第二天再跑去看,这样我能真切地感觉到银合欢迅速地自土中拔起,它甚至长得比春天最好的稻禾还要快。

平常时候,银合欢一个月大概可以长一尺高,如果在夏天的雨季,或者长在河岸边的银合欢,它们一个月可以长两尺高。

常常放一个暑假,本来刚发芽的银合欢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我从来不能理解,为何长在石头地里,完全没有人照看的银合欢,竟能和时间竞赛似的,奇异地长高。

那时我们家有一个林场,父亲在较低的山坡上种了桃花心木,较高的地方则种南洋杉,它们对时间好像没有感觉,有时一个月也看不到它们长一寸,桃花心木要十年才能收成,南洋杉则要等到十五年。

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们不把山上都种银合欢呢?

它们长得最快。

在林地工作的父亲笑了起来,他说:

“银合欢长得那么快,可是它不能做家具,甚至不能做木炭。

你看这些南洋杉,它长得慢,但是结实,将来才是有用的木材。

“可是,银合欢也可以做柴火,还能做肥料呀!

”我说。

“傻孩子,任何木头都能做柴火,也能做肥料,却不是任何木头都能做家具的。

虽然银合欢在乡人的眼中是那么无用,连父亲都看不起它,我还是私心里喜欢它,因为它低矮,不像桃花心木崇高;它亲切,不像南洋杉严肃;何况,她在风里是那么好看。

最近读到一篇报告,知道有科学家发现银合欢生长得快速,拿它做为肥料试验。

他们在种满银合欢的坡地上空中施肥,记录它的成长,和那些未施肥的银合欢比较,来验证肥料的效果。

同样的,也有一部分科学家拿它来做除草剂的试验,这些试验都发现银合欢是最适合用来试验的植物,就像卑微的老鼠常常成为动物解剖与吃食各种毒物的祭品。

这使我对银合欢又生出一些敬意来,它虽不能是崇高巨大的木材,到底,它有许多别的木材所没有的用处,如同乡里间的小人物,他们不能成为领导者,却各自在岗位上发挥了大人物不能体知的功能。

而且,我相信不论我们如何在银合欢的身上试验,在小老鼠的身上解剖,它们都不会灭绝的。

我想到我在金门时候的一件旧事。

在金门古宁头的海边上,就生长了无数的银合欢,在阳光下盛开着花。

我从古宁头的望远镜中看大陆沿岸,发现镜中海岸也盛长着银合欢,也开了花。

那幅图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隔了几年也不能忘却,每在乡间山里看到银合欢就浮现出来。

因为那时银合欢隔海对望,有着浓浓的乡愁,那乡愁的生长力和银合欢一样,一月一尺,隔了一个春天,它就长得和人同样高了。

我只是不知,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到此岸呢?

生长在海峡两岸的银合欢有什么不同呢?

(节选自林清玄《银合欢》,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银合欢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它的花枯萎后会长出夹果,夹果成熟爆开,细小的种子就随风飘落各处。

所以,坡地上的一丛银合欢,不久就会盘踞整个山坡。

B.童年时的作者喜欢银合欢,不是因为它的花美;而是因为它的羽状叶子能编成好看的冠冕,它的枝杆可以做成剑,也可以在荒野中烤番薯。

C.银合欢和南洋杉对比,突出南洋杉的结实,体现父亲期望孩子像南洋杉一样,打好基础,做有用之才。

D.科学家喜欢拿银合欢作为肥料的试验和除草剂的试验,是因为银合欢和老鼠一样卑微,没有实用价值。

E.文章结尾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两岸银合欢不分彼此,借以表达了海峡两岸隔海相望,满是乡愁的情怀。

8.概括作者喜爱“银合欢”的原因。

(4分)

 

9.简要分析“银合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

“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

“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庞籍不畏权贵。

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1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6.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5分)

(三)古诗文默写(5分)

17

(1)《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音乐悲戚效果的句子是: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来批评:

.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红楼》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0.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C.④⑤③②①            D.③⑤①②④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            。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             ,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            ,从而确保民食。

22.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诗歌《生与死》,绿原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