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8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教师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Word下载.docx

促进和阻碍。

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比较分散,科目设置较为灵活,面试方式各异,有的考试为网上报名,有的为现场报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依照考试大纲,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对各地区教师招考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内容做了详解,并配套同步练习题、真题(含学前教育),提供给广大考生作为复习资料下载。

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务必高度留意招考公告,切莫错过考试时间!

2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9.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0.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于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31.榜样包括伟人的典X、教育者的示X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3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3.高创造者的6个特征:

①喜欢幻想;

②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③)具有幽默感;

④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⑤具有独立性;

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34.“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X法。

35.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

3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7.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的迁移。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3、2015年考点)

38.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首要条件是学科专业素养。

3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40.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4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2.班级授课制6优点(2缺点):

(1)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

(2)发挥教师主导,实施计划教学;

(3)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帮助促进;

(4)发挥集体作用,培养集体精神;

(5)保证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

(6)促进身心健康,教学主流形式。

缺点:

(1)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

(2)强调标准统一,不利因材施教。

43.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44.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

①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②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45.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46.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

47.职业道德6内容: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习。

48.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49.完全把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并自始至终围绕着课程进行论述的第一本著作是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

5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X化的统一过程。

51.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52.我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5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相关关系,呈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4.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

55.创造性与智力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相关关系。

56.设计教学法最早是克伯屈提出的,主X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

57.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

58.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X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叫做两难问题。

59.心理健康6标准:

①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②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③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④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⑤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⑥有自我调控能力。

60.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6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63.2001年.6.7,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基础课程改革。

64.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

65.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①指导思想、②培养目标、③课程设置及其说明、④课时安排、⑤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⑥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6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在19世纪初期英国学校出现的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9.1939年,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首次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

70.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71.中XX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年考点)

72.皮亚杰研究道德阶段的实验是对偶故事法和临床法。

7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7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76.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7.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1904年。

78.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①学生;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④教学媒体;

⑤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79.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是: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8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81.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

82.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学制,沿用至今。

8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4.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85.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86.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87.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88.加涅根据学生在学习后获得的各种能力,把学习分为:

①智慧技能学习;

②认知策略学习;

③言语信息学习;

④动作技能学习;

⑤态度学习。

89.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

90.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92.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93.规则学习主要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94.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5.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96.班主任对班级领导管理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97.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8.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9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00.通常认为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者的权利。

103.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04.学校教育工作应该以德育为首。

105.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106.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认知目标。

10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特征。

108.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XX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XXXX务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109.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与表象两种水平。

110.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归因6因素:

①能力高低;

②努力程度;

③任务难易;

④运气好坏;

⑤身心状态;

⑥外界环境等。

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前四个因素。

1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112.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属于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X畴。

113.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14.缺失需要是因缺失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是因成长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为高级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

115.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1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2015年考点)

117.班级管理的领导方式有:

“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现行教育中前者居多。

118.1877年,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19.我国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

12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权威型、放任型、XX型。

12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①强化法;

②代币奖励法;

③行为塑造法;

④示X法;

⑤惩罚法;

⑥自我控制法。

122.《大教学论》首次从理论上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123.学科课程标准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两部分内容。

124.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

125.负强化是消除伤害性或讨厌的刺激以增加合乎要求反应出现概率的过程。

12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27.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28.惩罚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

129.心向与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30.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成熟的是生理自我。

131.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知识的理解。

132.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133.人们对越熟悉的事物,越难灵活地想到可能的新途径,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功能固着。

134.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13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3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①备课;

②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37.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理论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138.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139.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提供舆论、促进XX。

140.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X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41.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班级XX管理。

142.先前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称为思维定势。

143.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144.“因材施教”一词来源于朱熹。

145.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心理定势。

146.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加里培林。

147.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148.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49.“班级”一词来源于埃斯拉莫斯。

150.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5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即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15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15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

15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55.20世纪后教育呈现五个特点:

①终身化;

②全民化;

③XX化;

④多元化;

⑤现代化。

156.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

157.掌握学习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58.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五个阶段:

①定向阶段;

②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④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⑤内部言语阶段。

159.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60.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及教育专业素养两个方面。

16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62.知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的核心心理要素是思维。

163.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称为变式。

164.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165.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6阶段:

①惩罚服从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寻求认可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社会契约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66.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67.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68.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69.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70.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17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7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7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五点影响:

①科学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②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④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⑤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17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自我意识。

175.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①合作者;

②引导者;

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①执行者;

②设计者;

③创造者。

176.人格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个方面。

177.韩愈《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明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178.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也是这样。

17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①顺序性;

②阶段性;

③不均衡性;

④差异性;

⑤互补性。

180.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

学习者要想获得,必须自己去发现或转换复杂的问题。

181.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有考试和考查两种。

18.“三基”指的是①读;

②写;

③算。

182.元认知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

183.课程变革可以在①内涵丰富;

②理念演进;

③制度变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184.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叫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18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

186.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187.“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英国。

188.目标管理理论(美·

德鲁克)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

189.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9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19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演变过程。

192.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出自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93.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1)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思想政治课是特别重要的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19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19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9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这些现象都是同化性迁移、具体迁移;

反之为负迁移。

197.“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

19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99.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也是强化。

200.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二是工作记忆。

201.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20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20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育教学能力;

③组织管理能力;

④教育科研能力。

30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05.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206.《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207.壬戌学制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主义教育转向了平XX义教育。

在我国是在1922年。

208.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209.西方最早提出发现法(即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的是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21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211.《大教学论》和《普通教育学》都是教育学独立阶段的著作。

212.“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在1920年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213.《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标志。

214.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为:

①学习时间管理;

②学习环境的设置;

③学习工具的利用;

④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⑤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215.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216.学校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17.问题类型有两种——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问题解决类型也有两种——常规性解决和创造性解决。

218.非正式群体6特点:

①群体形成具有自发性;

②群体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③群体成员信息交流多元化;

④群体成员凝聚力强;

⑤群体种类具有多样性;

⑥核心人物作用大。

219.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220.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基础性;

③适用性;

④逻辑性;

⑤衔接性。

22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2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

224.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5年考点)

225.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的原则。

226.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2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规X的学科。

228.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