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9003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复习总结.docx

药理学复习总结

《药理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及代谢物经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一些结合型药物在肠中受细菌和酶的水解可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2、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使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3、继发反应

.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后果,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产生的二重感染。

4、首剂现象

.即首次应用哌唑嗪后,可发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和心悸等,在直立体位、饥饿等状态下较易发生。

5、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

.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

7、肝药酶抑制剂

.凡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药。

8、强度(效价)

.指药物作用的强弱程度。

9、极量

.或称最大有效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10、效能

.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以达到最

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11、精神依赖性

.即心里依赖性或称习惯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感,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断使用的欲望,其特点是一旦中断使用,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出现身体多处不舒服的感觉,但可以自制。

12、身体依赖性

.即生理依赖性或称成瘾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以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其特点是一旦中断药物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13、最小抑菌浓度()

.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14、最小杀菌浓度()

.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15、部分激动剂

.具有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

16、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7、调节痉挛

.毛果芸香碱作用域睫状肌的M胆碱受体,使远物难以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睫状肌上的M受体被激动→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突,屈光度增大→眼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18、调节麻痹

.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围拉紧,使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导致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

19、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税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0、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21、受体的上增性调节

.长期应用拮抗剂或手提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产生强而持久的阻滞作用时,可使受体数目增加。

22、受体的向下调节

.长期应用激动剂或受体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产生强而持久的激动作用时,可使受体数目减少。

23、天然抗生素

.由某些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抗生素。

24、肝肠循环

.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可自胆汁排泄,若此时,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25、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无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26、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特别不敏感,需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疗效。

27、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

应用或适应性等。

28、血药浓度坪值

.每个一个半衰期用药一次,经4~6个半衰期后可达稳定水平的97%,此时血药浓度上升的幅度逐渐减缓并趋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称为坪值。

29、药理学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30、半数致死量(50)

.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31、半数有效量(50)

.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32、半数中毒量(50)

.50%实验动物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33、治疗指数

.在药物研究室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5050或5050。

34、化疗指数

.是指在化学治疗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5050。

35、安全范围

.95与5之间的距离。

36、灰婴综合征

.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肝药酶的含量和活性较低,解毒功能差,且肾脏排泄功能也低下,使用大量的氯霉素易引起积蓄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紫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称灰婴综合征。

简答

1、简述药物效能和效价强度的概念

.药物在最大治疗量时达到的最大效应,称效能。

效价强度():

药物引起等效效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2、简述药物代谢的方式及解决

.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即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其代谢的两种方式

分别为

(1)氧化、还原或水解和

(2)结合。

3、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4、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⑴抑制合成酶环氧酶(,);

⑵抑制缓激肽的生物合成;

⑶稳定溶酶体膜;

⑷抑制向炎症部位的游走。

5、简述氨基苷类的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

(1)肾毒性:

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

尿中可见蛋白、管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

(2)耳毒性:

前庭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

(3)神经肌肉阻滞:

表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

原因:

乙酰胆碱释放受阻。

(4)过敏反应:

嗜酸性细胞增多、皮疹、药热和过敏性休克。

6、T1/2及其意义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0.693/k。

其意义为:

(1)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和能力

(2)一次用药经过4-6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反复用药经4-6个T1/2体内药量达稳态水平(3)决定每天给药次数。

7、成瘾性

.阿片类等药物连续反复多次给予后,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成为成瘾性。

8、肝药酶抑制剂

.肝药酶抑制剂:

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

9、简述(复方新诺明)的药理依据(作用机制、组方依据)

.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是和按照5:

1比例制成的复方制剂,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

通过双重阻断机制(抑制二氢蝶酸合酶,而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协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抗菌活性是两药单独等量应用时的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且抗菌谱广大,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0、首剂现象

.首剂效应()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

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最初发现引起首剂效应的药物为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该药引起的首剂效应表现为恶心、头晕、头痛、心悸、嗜睡、体位性低血压、休克等;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也可引起首剂效应。

为预防哌唑嗪的首剂效应,可采用临睡前给药,并从小剂量(0.5)开始;一旦发生首剂效应,应使患者平卧,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11、肝药酶

.肝药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450,尚有辅酶2()及黄蛋白,能转化数百种药物。

12、二重感染

.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趋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13、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能杀灭处于增值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如直接破坏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等)。

14、周期特异性药物

.斯堡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值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作用于M期细胞的长春碱类药物。

15、反跳现象

.些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病人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并且尚未完全控制,骤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这种现象称为反跳现象。

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减量、停药。

16、简述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原理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

(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17、四环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

(1)胃肠道刺激:

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二重感染:

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趋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3)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

四环素类药物与新生的骨骼中牙齿中沉积的钙离子结合,造成恒齿永久性棕色色素沉着,牙釉质发育不全,还可抑制婴儿骨骼发育。

(5)其他: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严重肝损伤或加重原有肾损伤。

偶见过敏反应。

18、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

.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是:

(1)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2)有镇痛作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减少耗氧量。

(3)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19、为什么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新斯的明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使乙酰胆碱蓄积外,还能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并能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表现出强大的兴奋骨骼肌的作用。

20、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安定的肌松作用最强,能降低肌张力而不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临床用于缓解中枢疾病所致的肌强直,也可用于局部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

21、简述庆大霉素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的用药途径和依据

.采用口服给药。

庆大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杆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肠道感染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口服时在肠道不吸收,肠道浓度高,故对肠道感染有效。

22、血浆半衰期

.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恒比消除,t1/2=0.693,t1/2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为恒定值;恒量消除,T1/20/2k,其大小固定,初始血药浓度有关。

23、生物利用度

.指非血管内给药(如口服)吸收的药物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吸收入体循环的相对含量,用F表示,*100%,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服药剂量。

24、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现象

.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药妨碍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这是由于α受体收缩血管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受体激动后的血管舒张作用。

25、受体激动剂

.亦称完全激动剂()。

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通过受体兴奋发挥最大效应的药物

(1)。

26、简述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并举出一例

.拮抗作用可逆,增加激动药剂量可使激动剂效应保持原有水平,即内在活性(最大效应)可不变,但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抗药,使乙酰胆碱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

2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有何特点

.a使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b结合时可逆的,经常处于动态平衡;c合并用药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28、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原理

.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酶结合,导致钠泵失灵,进而使心肌细胞内、2+增加,减少。

胞内量增多后,又通过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内流减少,2+外流减少或使外流增加,2+内流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减少,2+增加,肌浆网摄取2+也增加,存储2+增多。

另有实验证实,细胞内2+增加时,还可增强钙离子流,使动作电位2相内流的2+增多,此2+又能促使肌浆网释放出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

这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2+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加强。

29、利福平的抗菌作用

.抗菌谱:

广,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对革兰阳性菌尤其耐药性金葡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抗菌力:

杀菌,静止期、繁殖期有效。

抗菌原理:

抑制多聚酶,阻碍合成。

耐药性: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问答

1、试述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作用特点及机理。

.作用特点:

①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因此舒张期相对延长;②加强衰竭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使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③使用强心苷后舒张期压力与容积都下降,增加心输出量。

机理:

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酶结合,导致钠泵失灵,进而使心肌细胞内、2+增加,减少。

胞内量增多后,又通过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内流减少,2+外流减少或使外流增加,2+内流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减少,2+增加,肌浆网摄取2+也增加,存储2+增多。

另有实验证实,细胞内2+增加时,还可增强钙离子流,使动作电位2相内流的2+增多,此2+又能促使肌浆网释放出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

这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2+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加强。

2、详述阿托品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①解除平滑肌痉挛:

如胃肠绞痛及膀胱刺激症状,对胆绞痛及肾绞痛疗效差。

亦可用于治疗遗尿症。

②制止腺体分泌:

麻醉前给药,减少呼吸道分泌,防止气道阻塞。

③眼科用于:

虹膜睫状体炎,松驰后利于休息,还可防止粘连;检查眼底,用于扩瞳;验光配眼镜,用于儿童验光。

④缓慢型心律失常。

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等。

⑤抗休克:

对于感染性休克,大剂量阿托品能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

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药理作用:

作用广泛,对各器官的敏感性不同,随剂量增加,依次出现以下作用。

⑴腺体:

分泌减少。

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

其次是泪腺,呼吸道腺体。

大剂量使胃液分泌减少。

⑵眼:

ⅰ扩瞳:

松驰扩约肌;ⅱ升高眼压:

瞳孔扩大→前房角变窄→房水回流障碍→眼压↑;ⅲ调节麻痹:

睫状肌松驰→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平→适于看远物。

⑶平滑肌:

松驰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驰作用显著;对胆管、输尿管和支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对胃肠括约肌的反应不定。

⑷心脏:

心率:

治疗量(0.5)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减慢。

可能由阿托品阻断突融前膜M1受体从而减少突触中对递质释放的抑制作用所致。

较大剂量(1-2)时,心率显著加快。

这是由于阻断心脏M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而出现的作用。

房室传导:

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率失常。

⑸血管与血压:

治疗量—无影响。

大剂量—解除小血管痉挛。

由直接扩张血管或体温升高的散热反应所致。

⑹中枢神经系统:

较大剂量(1-2)轻度兴奋。

(2-5)较强兴奋,焦躁、多言、谵妄。

中毒剂量(10以上)幻觉、昏迷、呼吸麻痹等。

阿托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

但随着计量增大,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

阿托品中毒可注射拟胆碱药抢救,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等。

禁忌症: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可加重排尿困难)。

3、试述头孢菌素各类的基本特点。

代表药物

基本特点

第一代头孢

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

1.对菌和G-球菌敏感,G-杆菌不敏感。

2.耐青霉素酶,不耐头孢菌素酶3.肾脏毒性大,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

1.对G+、G-球有作用,对G-杆有效,厌氧有效,绿脓无效。

2.可耐青霉素酶,也可耐头孢菌素酶。

3.分布同青霉素G。

4.毒性、过敏、肾毒性小,应用于耐药阳性菌和阴性菌。

第三代头孢

头孢噻污头孢曲松头孢他定

1.对G+菌不如一代,对G-菌作用强,对绿脓有效。

2.能耐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

3.肾毒性小,有二重感染,应用于严重感染(绿脓、败血症、脑膜炎)。

第四代头孢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耐酶阴性菌

4、氯丙嗪能阻断哪些受体?

其后果如何?

.

(1)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样受体而发挥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2)小剂量氯丙嗪阻断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可对抗受体激动药去水吗啡引起飞呕吐反应。

(3)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4)阻断M胆碱受体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

(5)阻断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可促使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如催乳素释放因子、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和等。

5、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可引起哪些后果?

.阿司匹林抑制1和2,抑制了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产生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通过抑制合成,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

(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

(2)合成。

2是2的生理对抗剂,能促进血栓形成。

6、试述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1)肾毒性:

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

尿中可见蛋白、管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剂量疗程成正比。

2.耳毒性:

表现:

前庭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

原因:

药物在内耳外淋巴液蓄积,毛细胞受损。

预防:

观察,依肾功调整剂量,疗程<14天。

3.神经肌肉阻滞:

表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

原因:

乙酰胆碱释放受阻。

抢救:

钙剂或新斯的明。

4.过敏反应:

嗜酸性细胞增多、皮疹、药热和过敏性休克。

7、试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点: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造成的炎症反应。

在炎症初期,能增高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从而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治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临床意义:

(1)严重急性感染:

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

因其能增加机体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减轻中毒反应,有利于争取时间,进行抢救。

(2)抗炎治疗及防治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如果炎症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产生粘连和疤痕,将引起严重功能障碍。

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减轻愈合过程中纤维阻滞过度增生及粘连,防止后遗症发生。

8、何谓肝药酶?

其临床特点是什么?

.生物转化的催化酶中非专一性的酶:

简称肝药酶。

是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450,尚有辅酶2()及黄蛋白,能转化数百种药物。

肝药酶特点: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受先天和年龄、营养状态、疾病、性别影响,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

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

9、解救有机磷中毒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其机理何在?

.解毒药应用原则:

①须及早、足量、反复地注射阿托品。

阿托品能缓解M样症状、中枢症状、大剂量能缓解受体兴奋症状。

但阿托品对受体无效。

②合用胆碱酯酶复活药。

.机理:

中毒机理:

①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②形成为磷酰化胆碱酯酶。

③裂解为单烷氧基磷酰化胆碱酯酶(老化)。

阿托品作用机制:

竞争性拮抗体内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

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的机理:

在体内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结合,使胆碱酯酶复合。

基本过程如下:

(1)碘解磷带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结合。

(2)肟基与磷酰基形成共价键。

(3)裂解为磷酰化碘解磷定,胆碱酯酶恢复活性。

此外,碘解磷定也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然后经肾排出。

10、论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以及对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

.抗菌作用:

6

抗菌谱:

对细菌球菌(链球菌等),杆菌(破伤风杆菌),球菌(脑、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对杆菌无效;对螺旋体、放线菌有杀灭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1)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与结合,极致了转肽酶活性。

(2)激活细菌自溶系统。

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防治:

预防:

询问过敏史,过敏禁用;皮试,注射临时配制;避免饥饿注射,注射后观察。

治疗肌注肾上腺素,其他措施。

11、简述阿司匹林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临床用途?

.作用及临床用途:

(1)解热镇痛抗风湿:

常用于感冒、发热过高、头痛、肌肉痛、神经痛、月经痛。

抗风湿作用显著。

是急性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

用药24-48小时后关节剧痛、僵硬、肿胀均有好转,并伴体温降低、血沉减慢。

因而也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性治疗。

一般用于抗风湿剂量可用到3-5g效果好。

(2)影响血栓形成用于手术后血栓(如血管形成术、旁路移植术);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

.作用原理:

阿司匹林及其代谢产物水杨酸对1和2的抑制作用,使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使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

(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

(2)合成。

2是2的生理对抗剂,能促进血栓形成。

12、试比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有什么不同。

名称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激动α和β两种受体。

(1)心脏:

兴奋β1心肌—加强收缩性,正性缩率作用,传导系统—传导加快窦房结—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舒张,增加心肌供血,心脏可强烈兴奋。

剂量太大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脏兴奋过强可出现心肌缺氧。

(2)血管:

主要作用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因此处受体密度高。

皮肤粘膜—强烈收缩(α)内脏血管、肾血管—显著收缩(α+少部份β2)脑、肺血管—作用弱,骨骼肌血管—舒张(β2+少部份α),冠状动脉—舒张(心肌代谢产物的作用)。

(3)血压:

低剂量:

心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舒张压不变或下降,此时适合应激状态的机体能量需要。

较大剂量:

心脏兴奋加强,血管收缩,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

肾上腺素能作用于肾小球旁器细胞β1受体,增加肾素释放,加强血管收缩。

(4)支气管:

激动β2受体:

强烈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

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

(5)代谢增加代谢。

耗氧↑,糖原分解,血糖↑,脂肪分解,血游离脂肪↑,血钾↑。

1、心脏骤停:

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等所致,通常心室注射。

2、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时小血管扩张,通透性↑,血压↓;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

一般肌肉或皮下给药,危急时稀释后缓慢注射。

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3、支气管哮喘:

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皮下或肌注,数分钟奏效。

4、与局部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加入局麻药中,可延缓吸收,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鼻、口腔粘膜等出血,用0.1纱球填塞。

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要激动α1受体,对β1受体作用较弱,β2无作用。

①血管:

主要为小动脉,小静脉收缩。

收缩强弱顺序:

皮肤、粘膜、肾血管、脑、肝、肠系膜、骨骼肌。

冠状血管舒张:

心脏兴奋、代谢产物(腺苷)的作用。

②心脏:

可激动β1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