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350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期中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期中测试新人教版必修5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语“新词”漫议

雷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

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

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

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

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

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

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

”“哇——!

”代替“哎哟——!

”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

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

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

”就是“呜呼哀哉——!

”的时代。

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

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

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

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答案】 B(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

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通话”意思不同;C.普通话是语言,不是语言中的某些具体词汇;D.是指已被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方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

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答案】 C(从上下文看,“责难”是某些人对“港台腔”提出的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

二者意义指向不同。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答案】 C(C.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氏子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

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

纵任之,惟恐拂。

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

“骡肥可啖。

杀啖我,我病可愈。

”柳谋杀蹇劣者。

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

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

然尝一脔,便弃去。

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

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

比至,果是。

下骡遍揖,各道寒暄。

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但问:

“在此何作?

”答云:

“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

”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

柳子拱手曰:

“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

”上骡遂去。

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

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

众曰:

“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

”子讶问:

“言者何人?

”众以柳对。

子神色俱变,久之曰:

“彼既见思,请归传语:

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

”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

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

主人止之,曰:

“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

以我卜之,殆不可见。

”柳啼泣不信。

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

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

既而子来,问曰:

“柳某来否?

”主人曰:

“无。

”子盛气骂曰:

“老畜产那便不来!

”主人惊曰:

“何骂父?

”答曰:

“彼是我何父!

初与义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

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

”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异史氏曰:

“暴得多金,何如其乐?

所难堪者偿耳。

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

(选自《聊斋志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纵任之,惟恐拂       拂:

违背意愿

B.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检:

检点

C.老畜产那便不来产:

资产

D.曩见公子曩:

前些日子

【答案】 C(产:

产生)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翁囊积为空”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答案】 A(都是被动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讥讽了为人父母者因为对子女管教不严而造成祸害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一面怎样教育孩子的镜子。

B.柳西川的儿子患病想吃骡肉,柳西川被迫无奈连忙叫人把肥骡子杀死来给他吃,儿子这才高兴起来。

C.肥骡子杀死煮熟之后,柳西川的儿子只是尝了一块肉便弃去不吃了。

他的病并没有减轻,不久就死去了,柳西川为此悲伤不已。

D.同村的人进山看到柳西川的“儿子”,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大家才知道他对父亲柳西川非常痛恨。

【答案】 A(本文的主旨是人昧良心做坏事要遭报应的,不是讲教育子女的问题。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柳氏子)便问他们居住的旅舍主人的姓名,大家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他。

(2)(我们)这几天看到你的公子神情冷淡,好像不一定有善意。

参考译文:

山东胶州有个叫柳西川的人,当了半辈子法内史的奴仆。

四十多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因此,他对儿子十分溺爱。

放纵他的行为,惟恐违背了他的意志。

儿子长大成人,生活放荡奢侈,柳翁的积蓄被他花得精光。

没多久,儿子患病在床,柳翁喂养了几只骡子,儿子说:

“骡子肉好吃。

杀了它给我吃,我的病就可以好了。

”柳翁想杀那只跛腿的瘦骡子。

儿子听说后,就发火大骂,病情更加严重。

柳翁害怕,连忙叫人把肥骡子杀了给他吃,儿子这才高兴起来。

但他只尝了一块骡子肉就把碗扔掉了。

(他的)病并没有减轻,不久就病死了,柳翁悲伤不已。

过了三四年,村里人进山上香。

走到山腰时,看见一个人骑着骡子飞奔而来,很像柳翁的儿子。

等他到了跟前,果真是。

柳翁的儿子下骡向大家作揖,各道寒暄。

村里人都有些害怕,也不敢问他死后的情况。

只问:

“你在这里干什么?

”柳翁的儿子回答说:

“也没有什么事,随便走走罢了。

”继而问旅馆主人姓名,大家全部告诉他。

他拱着手说:

“刚巧有点小事,没有时间叙说离情别绪,明天再来拜见。

”说完骑上骡子走了。

众人回到旅馆,说他未必就来。

第二天清晨,大家在旅馆等着他,柳翁的儿子真的来了。

他把骡子系在马厩的柱子上,上前与大家谈笑。

大家对他说:

“你的父亲日夜思念你,你怎么不回家看看呢?

”柳翁的儿子惊讶地说:

“你们说些什么?

”大家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柳翁的儿子一听,神色都变了,过了很久才说:

“他既然思念我,请你们回去传个话,说我四月七日在这里等候他。

”说完,便告别了。

大家回村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柳翁。

柳翁大哭了一场,

他按约定的日子前往那家旅馆,把儿的往事告诉旅馆的人。

主人阻止他说:

“前些日子见他神情冷淡,好像不一定有善意,以我推测,恐怕不宜相见。

”柳翁流着泪不相信。

主人说:

“不是我阻止你见儿子,要知道神鬼无常,恐怕遭遇不测。

如果你一定要见他,请潜伏在柜子里,等他来,观察他的语言和脸色,觉得可以见,你就出来。

”柳翁答应按他的话做。

不久,柳翁的儿子果然来了,他一到旅馆就问道:

“柳某人来了吗?

”主人回答说:

“没有。

”柳翁的儿子非常气愤,骂道:

“老畜牲养的,他居然没有来!

”主人吃惊地问:

“为什么骂你父亲?

”他回答说:

“他是我什么父亲!

当初他和我是旅途中的伴侣,没想到他包藏祸心,藏起了我的血汗钱,却不肯退还。

现在我要杀了他才甘心,他哪里是什么父亲!

”说完就出了门,还说道:

“这回便宜了他。

”柳翁在柜子里听得清清楚楚,冷汗一直流到脚后跟,不敢出一口气。

主人喊他,他才出来,狼狈地回家去了。

异史氏说:

“靠侵害别人得到大量钱财,哪里有比这更开心的事?

难以忍受的是还账。

把钱财用完,到死还不能忘掉这件事,人的怨恨复仇之心太可怕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留别

(明)郑之升

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①春城。

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注:

①罨,yǎn,覆盖。

8.请从《留别》中挑选一个最能体现作品情感基调的字,并简要解说理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怅”字。

诗歌前两句写作者“望”见的是“夕阳”“绿杨”等传达“哀情”的景物,后两句写无人送别的亲身感受,语意着力突出“孤独”,而这些都能较好地表现“留别”时的“怅惘”情结。

(意到即可)

9.唐诗中有许多著名的送别诗,其中《渭城曲》是代表作品,但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唐人的送别诗不时落入俗套,而《留别》这首诗却写得很有个性。

请比较《留别》与《渭城曲》,说说《留别》这首诗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其别就别在不落前人以“长亭”和“折柳”来写离别的俗套,于常见景、熟用语中翻出比友人相送和“为唱阳关曲”更令人不堪的新意。

试想前人离别,临行尚有人折柳相赠、以酒慰情,其愁仅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诗人却连这一点慰藉也不具备,一人来去匆匆,心情自然也远非通常的“黯然销魂”可比。

也正因为此,诗人才不得不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溪亭,“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来细细地加以品味。

(三)默写名句名篇(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小题)(6分)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2)生于毫末 起于垒土 竟无语凝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

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

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

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

没有人能改变他。

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

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

继而,徐徐进入

,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

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

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

没想到

,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

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

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

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

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

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

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人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

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答案】 A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品的内容的能万。

B.“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C.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E.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5分。

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5分))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

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

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

(2分)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抑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2分)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2分)(6分。

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从结构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情节来分析。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2分)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2分)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

(2分)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这样的语句需要结合具体语句,从其在文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

(4)不爱拉琴的“他”却

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

试探究:

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

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

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

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

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

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

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

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

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观点、引据、分析、联系每点2分,共8分。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虽然是探究,允许有不同见解,但是所有的观点都要从文本出发,且能够自圆其说。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黑塞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有了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