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423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外套膜:

是由身体背侧皮肤褶状扩张,并向下伸展而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渐变态:

直翅目、螳螂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类群的昆虫,它们的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也一样,只是幼虫期翅和生殖器官没有发育完全。

每经脱皮后,翅和生殖器官逐步发育生长。

这种不完全变态称渐变态。

∙半变态:

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别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马氏管:

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中收集代谢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咀嚼式口器:

是昆虫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口器类型。

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及舌,大颚可以研磨,咀嚼食物,小颚须有嗅觉和味觉作用,舌有味觉功能。

如蝗虫具有这种口器。

∙刺吸式口器:

是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

它的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槽中,使于穿刺及吸食。

如蚜虫、雌蚊的口器。

∙舐吸式口器:

为蝇类所具有的口器。

大、小颚退化,但留有小颚须,下唇延长形成喙,喙背面的槽上盖有舌及上唇,并形成食物道。

∙后口动物:

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胚胎发育时期的原口成为幼虫的肛门,与原口相反的一端,内外胚层穿孔成为幼虫的口,这种在发育过程中胚体另行形成的口称为后口,凡以此法形成的动物,都称后口动物。

∙原肾管: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仅有单一开口的排泄管。

是低等三胚层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原腔动物等)的排泄器官。

∙原体腔:

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

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变化来的腔。

原体腔在体壁中胚层与中肠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

见于蛔虫和轮虫等。

∙真体腔:

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

如蚯蚓的体腔。

因为比来源于囊胚腔的原体腔出现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混合体腔:

原体腔与真体腔之间的间隔部分消失后,两种体腔相互混合。

如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

∙皮肌囊: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纺绩器:

蜘蛛类腹部下面、肛门前面有2—4对小突起(普通为3对,少数蜘蛛类为2对,第2对最小,隐藏于第1、第3对之间),若为3对,则分别命名为前纺绩突、中纺绩突、后纺绩突。

纺绩突是由腹部的附肢——腹足特化而形成的。

∙呼吸树:

也叫“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

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

∙齿舌:

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

∙增节变态:

原尾目昆虫的变态类型。

主要表现为体节数伴随着蜕皮而增加的变态现象。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舔吸式口器:

舔吸式口器在取食时伸出来的最大部分是下唇,下唇末端特化成海绵状的唇瓣以便于舔吸食物。

下唇上面有一块细小薄片是上唇。

而上颚完全消失,下颚也只剩一对触须。

家蝇的口器就是舔吸式口器。

∙管足:

在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中从辐管分出的管状运动器官,称为管足。

∙逆转现象:

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

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假体腔:

体壁中胚层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份,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又叫原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封闭式骨盆;可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盒.

∙.潘氏孔:

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里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

∙.双重调节(视觉):

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

∙候鸟:

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迁徙:

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次生腭:

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腔上囊:

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作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

∙开放式骨盘(盆):

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鱼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咽式呼吸:

借助口咽腔底壁的升降、喉门和鼻孔的开闭配合起来完成呼吸动作,这种呼吸方式称咽式呼吸。

∙逆转:

胚胎发育时从小胚胞层半包围大胚胞层发展成大胚胞层半包围小胚胞层的过程,称为胚层逆转.

∙韦伯式器:

鲤形目鱼类最前3个脊椎分出带状骨﹑舟状骨﹑门插骨﹑三脚骨,构成韦伯式器。

连接鳔和内耳,能通过鳔内空气振动,将外界水体的变化经由韦伯式器传至内耳。

∙胎盘(placenta):

胎盘是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龙骨突:

绝大多数鸟类的胸骨腹侧正中具有1块纵突起,因像船底的龙骨,故称为龙骨突。

∙皮肤衍生物(skinderivatives)脊椎动物的皮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坚硬的构造及各种不同的腺体的总称。

∙颅接式;上颌骨与脑颅愈合,其方骨与关节骨变为中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颞骨。

哺乳动物属于此型。

∙裂齿:

哺乳动物食肉目中的猫、犬、狼、虎、豹、狮等动物的牙齿为切齿型,上颌的最后1个前臼齿和下颌的第1臼齿特别发达,齿冠面上具有尖锐的齿尖,当两齿上下咬合时,可将捕获的动物皮肉撕裂,故称为裂齿。

∙弧胸型肩带:

肩带两侧骨骼在腹面不愈合,形成可活动的连接。

∙羊膜腔;哺乳动物子宫内羊膜围住的腔为羊膜腔,里面充满羊水,胚胎悬浮于羊水中。

∙跗间关节:

在一些爬行类中,小腿和足部间的主要活动关节。

位于跟骨和距骨间(鳄类),或距骨和跟骨与远侧列跗骨间.

∙颞窝;颞窝为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在头骨两侧、颞窝(8张)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

∙性逆转:

个体由一种性别转变成另一种性别的现象。

∙胼胝体:

胼胝体是哺乳类真兽亚纲的特有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1、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

(1)分节现象:

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

(2)次生体腔出现:

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

(3)具有运动器官:

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4)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

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

(5)索式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6)后肾管排泄:

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

2、在动物界是从哪一类动物出现三胚层的,并说明出现的意义?

在原肠胚末期,即三胚层动物胚胎的胚层形成时,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称为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三胚层,由它发育为动物体的真皮、肌肉、骨骼、淋巴组织和循环系统、体腔膜、浆膜和系膜,以及肾脏、输尿管和生殖系统等。

三胚层的出现,使扁形动物的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增加运动机能,加强了新陈代谢机能,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神经核感觉器官进一步发展,并且使动物能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从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的个体发育特征分别说明他们是如何演化而来.

腔肠动物:

①辐射对称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

②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多孔动物虽然具有二胚层,但从发生来看,它与其他后生动物不同,因此一般只称为二层细胞。

腔肠动物才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

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

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它与海绵的中央腔不同,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

因此,可以说从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

③组织分化海绵动物主要是有细胞分化。

④肌肉的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⑤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①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②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③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

④排泄系统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

⑤生殖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

4、假体腔的出现具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①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②输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与代谢物质

③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

5、说明人体蛔虫的整个生活史特点以及人体如何避免感染蛔虫?

生活史:

蛔虫为直接发育。

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1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µm一300µm,直径10µm一15µm。

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人心脏,再到肺中。

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2次,此时长可达l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

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

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

防止感染:

切断传染途径,灭杀中间宿主及病媒,管好粪便,保护水源,改变生活习惯;做好个人预防工作,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6、分析比较多板类、腹足类、瓣鳃类及头足类的主要结构特点的异同。

 不同点:

多板类:

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

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

头部不发达,圆柱状,足魔大,吸附力强。

 腹足类:

 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足具有足

腺,为单细胞黏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

 瓣鳃 类: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头部消失,足呈斧状,瓣状鳃。

贝壳一对,一般左

右对称。

 头足类:

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

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原

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

  相同点:

具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7、十足目甲壳类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答:

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

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

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

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

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

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

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

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

再经2个多月的时间,天气转暖,又集群北游。

虾群往返洄游1000余km。

短尾类也就是真正的蟹类,为爬行亚目中主要的类群。

如三疣梭子蟹,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南北沿岸浅海均产。

擅游泳,能迅速游近鱼、虾、乌贼等,用螯足捕捉,然后沉到海底吞食。

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像中国对虾那样,也有洄游习性。

中国对虾在不同的海区之间洄游,而中华绒螯蟹却在淡水水域与海洋之间洄游。

这种蟹平时分散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到秋冬之交,成熟个体便爬人较大而通海的江河中,顺水下迁至河口浅海,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在腹肢上。

抱卵雌蟹旋即钻进海底泥砂内,不吃不动,到第二年春季,才孵出浴状幼体。

浴状幼体在海中营浮游生活,前后蜕皮5次,发育成为大眼幼体,也就是蟹苗。

这时已到初夏,蟹苗由于有强烈的溯水性,对淡水水流特别敏感,涨潮时就随着潮水溯河而上,进入淡水江河湖荡中发育成为幼蟹,并继续生长。

到了冬季,幼蟹逐渐聚集到大的江河深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季,成群溯河而上,不久蟹群虽然解散,但分散的个体仍然向上爬行,直到五六月间才定居下来。

在淡水中定居育肥几个月后,转眼秋季来临,最后再蜕皮一次,变为成熟个体,又像亲代一样开始下迁。

8、请以咀嚼式口器为例说明昆虫的口器各部分的功能与来源.

蜜蜂食花粉,又吮花蜜,其口器为嚼吸式。

大颚用来嚼碎花粉和揉蜡塑巢。

小颚颇长,轴节杆状,由茎节发出的外颚叶成为颇大的薄片,而内颚叶却几乎完全退化,小颚须萎缩成为2节的小突起。

上唇短。

下唇的亚颏和颏都退化,而前颏长大。

唇舌分为中间的中唇舌和外侧的侧唇舌两部分,前者很长,左右愈合,末端形成一匙状舌瓣,后者呈鳞片状,共一对,包围在中唇舌基部的左右两侧。

下唇须分为4节,基部两节扁平呈刀状,末部两节小。

蜜蜂吮吸蜜汁时,一对小颚的外颚叶和一对下唇须顺着中唇舌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吸肾中唇舌在吸管内快速前后活动,抽吸蜜汁到管内,然后再转入消化管。

中唇舌腹侧有一深沟,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和。

9、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始?

1.真体腔的发生;2、环节动物出现了完善的循环系统,且多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3、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比低等蠕虫的梯形神经系统更为发达而加重,发展成链状神经系统。

10、分别举例说明节肢动物都有哪些呼吸器官?

1、有鳃亚门绝大数水生,是用鳃呼吸;2、有螯亚门大多数陆生,少数水生,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

3、有气管亚门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

11、节肢动物门的分节属高等的异律分节方式,请以对虾身体分区以及各体区的附肢功能加以说明?

虾在节肢动物大家族里,分属于甲壳亚门、软甲纲。

虾都有两对触角,即小触角与大触角,小触角起触觉、味觉与平衡作用,大触角与小触角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其外肢不再是细长的鞭状,而是片状。

触角后的颚,以龙虾粗壮的大颚最为醒目,它强劲有力,而第一对小颚起到把握食物之用,第二对小颚则不断地戽动水流到鳃,以利于氧分供应。

颚后的第一、二、三对颚足均起触觉、味觉、与把握食物的作用,但形态差距很大。

而颚足后的第一、二、三对步足的形态相近,由于第一对步足专用于攻击和自卫,所以只要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虾,第一对步足均十分尖长、坚硬,而且反应灵敏,而第二、三对步足主要用于步行和捕捉食物,足前端的螯状结构就明显不像第一对步足那么坚硬刺手,第四、五对步足则只有步行功能。

虾的腹部附肢,基本上是由五对游泳肢组成,而且这五对游泳肢的功能和形态几乎完全一样,主要起推动水流的作用,只是雄性的第一对游泳肢具有将精子传给雌性的功能,而雌性的第二至第五对游泳肢相应地起着携带卵及幼体的作用。

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的束缚?

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在水陆生活转变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

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

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

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

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2、.总结鸟类主要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要点。

答: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使其在种数(9千余种)上成为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

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以至有人曾把它们归入蜥形类。

3、.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性特征:

⑪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⑫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⑬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⑭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4、.总结哺乳类血液循环系统的特征。

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循环途径。

答:

血液循环系统是生命活动继续的最显著的信号之一。

血液循环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哺乳类由于生命活动比变温动物强得多,因而在维持快速循环方面尤为突出,以保证氧气和燃料来维持恒温。

①动脉哺乳动物仅具有左体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弯向背方为背大动脉,直达尾端。

沿途发出各个分支到达全身。

新出现奇静脉(右侧)及半奇静脉(左侧),相当于低等四足动物的退化的后主静脉前段,收集背侧及肋骨间静脉血液,注入前大静脉回心。

②静脉哺乳动物静脉系统趋于简化,主要表现在:

(1)相当于低等四足动物的成对的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大体上被单一的前大静脉(上腔静脉)和后大静脉(下腔静脉)所代替。

(2)肾门静脉消失。

来于尾部及后肢的血液直接注入后大静脉回心。

肾门静脉(以及腹静脉)的消失,使尾及后肢血液回心时,减少了一次通过微细血管的步骤,有助于加快血流速度和提高血压。

(3)腹静脉在成体消失:

③淋巴哺乳动物的淋巴系统极为发达。

淋巴管发源于组织间隙间的、先端为盲端的微淋巴管,组织液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再逐渐汇集为较大的淋巴管,最后主要经胸导管注入前大静脉回心。

可以说它是辅助静脉血液回心的系统。

哺乳类淋巴系统发达,可能与动静脉内血管压力较大,组织液难于直接经静脉回心有关。

5、鸟类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具角质的喙及轻便的颌,无齿。

2.多数鸟类舌外覆以角质鞘。

3.口腔有唾液腺,分泌物用于湿润食物。

仅雨燕目含消化酶。

4.食道长,扩张能力强。

部分鸟类下部膨大为嗉囊(鸽可泌鸽乳)。

5.胃分腺胃和肌胃,肌胃内砂砾,内壁有发达的角质层(鸡内金)。

6.小肠因食性长短不一,后有盲肠-食谷类发达,有吸收水分、分解纤维素的功能。

7.直肠短,不能贮粪便。

8.肛门开口于泄殖腔(背面有腔上囊-淋巴组织)。

9.消化腺发达,肝两叶(鸽无胆囊);胆、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特征:

消化能力强,过程十分迅速,食量大,进食频繁而不耐饥。

6、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它在脊椎动物中的意义.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

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

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中间的空腔中,胚胎所产生的代射废物排到此囊中。

尿囊上面有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胚胎的呼吸器官。

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能够在陆地上孵化,而不像两栖动物那样,生殖时还必须回到水中。

爬行动物是最先出现羊膜卵的,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使陆生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为登陆的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机会。

7、始祖鸟与现代鸟的比较。

不同点:

始祖鸟有细小的牙齿;始祖鸟有长及骨质的尾巴,及它的脚有三趾长爪;只能滑翔;祖师鸟的骨不是中空,没有双呼吸系统。

它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

①具羽毛;②有翼;③骨盘为“开放式”;④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

但它又具有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主要有:

①具槽生齿;②双凹型椎体;③有18~21枚分离的尾椎骨;④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⑤腰带各骨未愈合;⑥胸骨无龙骨突;⑦肋骨无钩状突。

8、结合鸟类肺和气囊说明鸟类是如何进行双重呼吸的。

鸟类一般有9个气囊,分为前气囊和后气囊。

当鸟类吸气时,一部分新鲜空气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前气囊;另一部分新鲜空气经过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保存起来。

呼气时,前气囊中的废气直接呼出;后气囊中的新鲜空气进入肺,经过气体交换后再呼出。

这样,在一次呼吸过程中,肺内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因此又叫做双重呼吸。

9、草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都有哪些差异?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他们体内的各种消化酶不一样。

没有相应的消化酶,即使吃了也消化不了,获取不了食物中的营养而死亡。

10、分析鸟类的骨骼系统是如何使用飞翔生活的?

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其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

最后一个胸椎与腰椎、荐椎及前几块尾椎愈合为综荐骨,最后几块尾椎愈合为尾综骨,使躯体部骨骼连结为一个整体,身体中心集中在中央,有利于飞行时保持平衡;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锁骨呈“V“字型,可避免鸟翼剧烈扇动时左右肩带碰撞。

11、哺乳类有哪几种角,有什么特征?

哺乳类有三种角或似角物。

洞角为反刍动物的角,如羊及牛,是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中空的鞘内含来源

子头骨的骨核心。

角正常时不更抵不分叉(虽然它仍可能有大幅度的弯曲),且两性

都有。

唯一的北美叉角羚羊的角每年生殖季节后更换一次,但与鹿角的更换不一样,新

角由内部长出并将外鞘推离以替换旧的。

茸角仅为鹿科的雄性所有。

当成熟时,它们完全骨化。

在每年生长期间,鹿角

在覆有富有血管的柔软皮肤称“鹿茸的嫩皮”下发生。

恰好在生殖季节前,当鹿角的生

长已完成时,血管收缩,雄鹿对着树磨擦鹿角以撕破鹿茸的嫩皮。

生殖季节

后鹿角脱换,几个月后新芽出现发育为第二副鹿角。

几年后每一对新的鹿角较以前一对

大且复杂。

每一年度鹿角的生长需要矿物质的代谢,在生长季节期间一头大的驼鹿或

麋鹿必须从它的植物性饲料小摄取50磅或更多的钙盐。

犀牛角为第三种的角,是从真皮乳头发生的毛状角质纤维粘结形成的角

腺体。

12.、哺乳纲分哪几个亚纲?

有什么特征?

答:

现存哺乳类可分为3个亚纲。

一、原兽亚纲现存哺乳类中的最原始类群。

具有一系列接近于爬行类和不同于高等哺乳类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

乳腺仍为一种特化的汗腺,不具乳头。

肩带结构似爬行类

(具有乌喙骨、前乌喙骨及间锁骨)。

有泄殖腔,因而本类群又称单孔类。

雄兽尚不具高等哺乳类那样的交配器官(阴茎)。

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

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

体外被毛,能维持体温基本恒定(波动在26℃~35℃之间)。

其一系列原始结构,使缺乏完善地调节体温的能力。

原兽亚纲的典型代表为鸭嘴兽及针鼹。

二、后兽亚纲比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

胎生,但尚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而不是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因而幼仔发育不良(妊娠期约10~40天),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

因而本类群又称有袋类。

泄殖腔已趋于退化,但尚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