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496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docx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

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教育学》教学建议

一、考试将按照书本及课件内容出考试题。

课件内不显示的课本章节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请酌情处理。

二、除特别说明内容外(如写有“不考试”字样),课件其他内容请不要随便删掉。

三、《学制》一章不再出简答题,其他各章均可能有简答题,考试六种题型维持不变。

四、论述题来自《教师》和《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合并一和十五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合并七和八章)

第八章《教师与学生》(合并十一和十四章)

第九章《德育理论与实践》(合并九和十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含义 

(二)教育的词源与用法

(三)教育的定义

1.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广、狭之分

(1)广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狭义:

※学校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3-4

二、教育的要素

要素:

构成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单元或部分。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对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构成教育系统的要素有哪些呢?

关于教育要素的几种观点

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教育内容)

四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教育手段、方法、措施)

五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情境(教育环境)

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向他人施教或施加影响的人。

学习者:

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

教育者与学习者进行教育活动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三、教育的起源P6-7

(一)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说

(四)劳动起源说

(一)神话起源说

这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母鸭带雏鸭,母熊带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

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但它没有注意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三)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孟禄。

他在指出:

利托尔诺忽视了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的本质区别,提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

所以,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得到我国多数学者认同。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原始状态的教育

(二)古代的教育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四)近现代的教育

(五)当代的教育

(一)原始状态的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第二,教育内容取决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第三,教育手段和方法简单

第四,教育权利平等

(二)古代的教育

★(1.中国)

奴隶社会:

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目的仅在于培养官吏、牧师或骑士。

2、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内容封闭

3.教育具有阶级性。

西周:

“国学”“乡学”

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

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2、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内容封闭(四书五经)

3、教育具有阶级性。

4、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灌输、方法机械。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

启发式教学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西方

古希腊:

 雅典:

和谐发展

斯巴达:

军事训练

中世纪:

宗教、神学统治一切。

文艺复兴:

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扩大教育对象;创建了新形式的学校;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的特点(不考试)

(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反对禁欲

(2)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

(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

(4)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贵族性

(四)近现代的教育(不考试,自由讲):

(1)学校班级授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综合化

(3)教育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并存,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当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机器—智能的信息社会)P306-311

特征

(1)教育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2)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越加普遍

(3)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

(4)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六)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P312-314

(1)教育的民主化

(2)教育的终身化

(3)教育的全球化

(4)教育的信息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前教育学阶段)P11-12

二、教育学独立形态的阶段P12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P12-14

四、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P14-16

五、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P16-17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中国有:

西方有:

《学记》柏拉图:

《理想国》

《大学》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论语》

《孟子》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

它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还早300多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其问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

1693年,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762年,卢梭《爱弥儿》表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

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他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即“培养人的完美德性”,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

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体系。

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拉伊

2.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桑代克

四、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

(介绍终身教育即可)

五、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了解)P16-17

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西方教育学输入后。

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学堂要加授教育学或教授法”。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列为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

日—德—原苏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P18-19

(一)领悟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一)关注教育现实,做一个会观察的人

(二)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三)体验具有智慧,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四)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做一个有教育思维的人

(五)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

问题思考: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的概念与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关系

4.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

5.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6.区别“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一)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

2.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需求

(二)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制约学校的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四)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一)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决定着受教育权

(三)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四)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取舍

(五)决定着教育体制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P28-29不考试

(一)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三)文化传递、变迁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P30-31

(一)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二)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三)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P32-34

(一)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习者的“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P34-35不考试

(一)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同其他子系统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一个子系统,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教育的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四、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作何理解?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发展与人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低阶走向高阶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从“是”走向“能是”的逐步超越的动态过程。

⏹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从多维度来认识人的发展。

从生理发展、心里发展、社会适应发展等诸方面来认识人的发展是可以的,从人的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等诸方面来认识人的发展也是可以的。

人的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人的现实与人的期望之间本原性张力。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规律是什么?

人的身心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沿着什么样的发展脉络前进?

这个“顺序”显性与隐性的特征在哪里?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给教育哪些启示?

对“教育现实”重新观照与检视的必要性。

对教育的启示(循序渐进)

(2)阶段性:

⏹什么是“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其具体表征在哪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量力性。

教育中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给教育哪些启示?

对教育的启示(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

⏹(3)差异性:

⏹“差异”是指哪方面的差异?

是不是将学生分为各种等级的基本依据?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差异对待、因材施教、尊重异质、包容他者)

⏹(4)不均衡性:

⏹“不均衡性”的基本内涵。

“最佳期、关键期”。

“豫时逊摩、着紧用力”。

给教育的启示。

⏹(5)互补性:

⏹什么是“互补性”?

“互补性”纯粹是自然机能吗?

或者说“互补性”的实现需要前提和条件吗?

教育在“互补性”的实现方面有哪些作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

⏹思考:

人的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条件?

有没有“决定性因素”?

当代社会人的发展是否是健康的?

作为教育中的人,我们应当如何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什么是遗传?

面对遗传,人的可为性在哪里?

遗传素质能否得到提升和改善?

早教或者胎教能否有效改善遗传?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规律(生物学规律)。

遗传与变异。

对遗传决定论的批判

⏹(种族主义滥觞于此)。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什么是成熟?

遗传素质的成熟有什么特殊含义?

身体机能的“成熟”有没有规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生理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甚至智力等很多方面;这些差异最终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获得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个体性格与气质的发展。

(巴甫洛夫:

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三个特征划分出强而不平衡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或者抑制型)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这里的“可塑性”主要指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的逐渐递减,遗传素质可以在人的后续发展中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当然,也有可能遭遇否定性发展,像“方仲永”那样。

正是基于此,遗传素质是有广阔塑造空间的;其次,这种可塑性也指在个体生命出现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优生优育”,从而使遗传素质获得尽可能的优势。

(2)对“遗传决定论”的批判

⏹“龙生龙凤生凤”的荒谬逻辑。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在人的成长中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

“人文环境”的恶化与匡扶。

实然环境与应然环境之间的张力空间。

(1)环境是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之一

⏹逆境与顺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孟母三迁”真的是孟子成就自我的主要因素吗?

⏹“他者”与自我生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勾连?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社会条件的好坏与个体生成自我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吗?

如何看待“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富不过三代”的现象?

(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对抗、超越等基本关系。

“宿命论”的虚妄。

⏹遗传与环境二者在个体成长中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行走在个体“是”与“所能是”之间。

教育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在个体生命延展与灵性丰富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生来是受教育的动物,人具有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教育在成就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并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空间、

⏹1)教育与生理发展

⏹什么是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衡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2)教育与心理发展

⏹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维度有哪些?

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教育何为?

⏹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康德“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赫尔巴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什么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能“为了孩子一切”吗?

学校教育与“学校后教育”、“学校外教育”之间有哪些关系?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是否用“引领着”会更好)人的发展方向。

⏹人的发展方向能否被“规定”?

人是向着未来生长的,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存在者。

方向可以“定”,但不可“规”,否则会限制了人性的舒展与人格的丰富,限制了人向真善美无限接近的可能性。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的人文意蕴。

学校的知识积淀。

学校的精神与伦理实体。

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存在。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不要赋予学校教育不可承载之重,学校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不能夸大化了。

教师就是教师,不能神圣化了。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不考试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长期性、独特性、深刻性。

⏹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问题。

家长学校的必要性。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人际关系等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社会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同在的社会。

社会的教育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社会教育是需要引导、规划和积极介入的。

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形成合力。

“共同体”的建构与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什么是自我教育?

古人的“修身”及其作用。

自我教育与自我反思。

“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应然关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观能动性与教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教育如何在其过程中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

第三节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外显的气质还是一种内隐的理念?

个性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

教育对“个性养成”可以有何作为?

个性与共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存在何种张力?

教育如何既照顾到个性有兼顾到共性、既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又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即个性化与社会化兼顾问题)?

1个性与个性化

(1)对个性的不同解读。

⏹心理学解读(意识倾向性和个体差异性)。

⏹哲学解读(自为性、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社会学解读(个体独特的社会角色、独立思考和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产生于活动)。

⏹个性是一种品质(内在)和气质(外在)的融合,在个体自身的完整体现。

个性规定了自我与众不同的基本属性,是“我”属于“我”的最彻底的象征。

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

⏹个性生成的过程即“个性化”,个性化不仅是一个内在生长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引导和提领的过程。

正是基于此,教育在个性化过程中,才有可能彰显作为。

(2)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几个条件:

⏹内在条件(遗传因素、个体的身心发育和自我教育程度);

⏹现实基础(社会生产力与物质条件);

⏹文化前提(社会精神文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

⏹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3)个性教育的意义

⏹个性品质是个体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优良的个性品质终生受益,劣质的个性品质则贻害终生。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养成自我优良的个性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个性是可以改造的,是一个永远在生成的过程,优良的个性没有终点,只能在过程中达到无限完善。

因此,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认清什么样的个性是合理正当的、是优良的,并在不断反思自我、修正自我中建构自我的优良个性。

⏹同时,优良的个性品质还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必须指出的是,个性化教育与共性化的教育之间并不是对峙地存在,而这完全可以找到合适的接点,共同发展。

2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教育的印痕在人身上的体现应当是完整的。

但是,教育对个体个性的作用是其最本体的使命之一。

那么教育对个体个性生成与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教育能够唤起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对成就自我方面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否需要唤醒?

如何唤醒?

⏹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的创造性。

(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形成

⏹教育如何做到尊重个体与包容差异?

教育不能抑制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对现代教育的整齐划一性与批量生产性的批判、反思与重建!

⏹(3)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潜能即隐藏于内的能量,原本具备,但是需要逐步的唤醒、开发与转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开发潜能有三大要素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理性的节制)

⏹个体价值,不仅是“成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的价值,也是“成物”(改造世界、成就世界)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

3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本体使命之一在于促进个体个性发展。

因此,个性是结构与过程的双重载体。

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教育提出的内容、形式与活动能获得个体的理解与认同;个体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内化这些内容、形式与活动,并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模式与社会行为之中。

(1)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个体的个性需要被发现,因为,个性有时不在于自觉清醒,需要借助于他者的反馈、发现与提领。

教育必须善于发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个性特征。

不过,发现不是目的,教育要借助于适宜的方式和手段,引领个体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改造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潜能的开掘、自我意识的丰富、自我特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他者”、“共同体”在个体成长中的价值。

教育的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张力平衡。

集体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

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等品质形成。

⏹(3)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应加强情感教育、加强挫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

选择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针对个性的教育

⏹(4)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

⏹什么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需要什么环节?

内化与同化、顺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内化就是把客观的东西通过主体的主动建构转化为个体主动建构转化为个体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内化的三种心理形式:

知识内化、道德内化、智力内化

课后思考题

⏹1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2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

⏹3为什么说教育能主导人的发展?

⏹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5请你联系自身成长经历,谈谈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什么起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

学习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