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修33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0039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选修33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选修33教案.docx

物理选修33教案

物理选修3-3教案

【篇一:

物理选修3-4全册教案】

第一讲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及其图象

【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一、简谐运动定义1、机械振动

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的条件是:

(1)物体受到回复力的作用;(2)阻力足够小。

2、回复力

使振动物体返回平衡位置的力叫回复力。

回复力时刻指向平衡位置。

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它是振动物体在振动方向上的合外力,可能是几个力的合力,也可能是某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可能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简谐运动

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

表达式为:

F=-kx。

4、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位移x:

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处的有向线段,最大值等于振幅;

(2)振幅A:

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一定要将振幅跟位移相区别,在简谐运动的振动过程中,振幅是不变的,而位移是时刻在改变的)

(3)周期T:

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f=

1。

t

【例1】下列属于机械振动选择完整的是?

?

?

?

?

?

?

?

?

?

?

?

?

?

?

?

()①乒乓球在地面上的来回上下运动;②弹簧振子在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③秋千在空中来回的运动;④竖于水面上的圆柱形玻璃瓶上下振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例2】关于简谐运动回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

a、回复力f=-kx中的x是指振子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b、回复力f=-kx中的x是指振子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位移c、振子的回复力一定就是它所受的合力d、振子的回复力一定是恒力

【例3】关于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减小时,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

b、位移方向总跟加速度方向相反,跟速度方向相同

c、物体运动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时,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

d、物体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做加速运动,背离平衡位置时,做减速运动

【例4】如图所示,一个弹簧振子沿x轴在b、c间做简谐运动,o为平衡位置,当振子从b点向o点运动经过p点时振子的位移为,振子的回复力

为,振子速度为,振子的加速度为(填“正”“负”或“零”)

b

po

c

1

答案:

dacd负负正正

二、理解简谐运动重难点1、平衡位置的理解

平衡位置是做机械振动物体最终停止振动后振子所在的位置,也是振动过程中回复力为零的位置。

(1)平衡位置是回复力为零的位置;(2)平衡位置不一定是合力为零的位置;

(3)不同振动系统平衡位置不同:

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平衡位置是其弹力等于重力的位置;水平匀强电场和重力场共同作用的单摆,平衡位置在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上。

2、回复力的理解

(1)、回复力是指振动物体所受的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合外力,但不一定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2)、性质上,回复力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回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4)、回复力的作用是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

(1)、简谐运动的判定

在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是大小和位移成正比,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即满足公式f=-kx。

所示对简谐运动的判定,首先要正确分析出回复力的来源,再根据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进行判定。

(2)、简谐运动的特点

周期性:

简谐运动的物体经过一个周期或n个周期后,能回复到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多解的可能性或需定出结果的通式。

千万不要用特解代替通解。

【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弹簧上,与弹簧一起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

当振幅为a时,物体对弹簧的最大压力是物体重力的1.5倍,则物体对弹簧的最小弹力是多大?

要使物体在振动中不离开弹簧,振幅不能超过多大?

解析:

当木块运动到最低点时,对弹簧弹力最大,此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x-mg=ma,因为fmax=1.5mg,所以a=0.5g.

当木块运动到最高点时,对弹簧弹力最小,此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min=ma,由运动的对称性知,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即a=0.5g,代入求得fmin=mg/2.

在最高点或最低点:

ka=ma=

1mg

.mg,所以弹簧的劲度系数k=

22a

物体在平衡位置下方处于超重状态,不可能离开弹簧,只有在平衡位置上方可能离开弹簧.

要使物体在振动过程中恰好不离开弹簧,物体在最高点的加速度a=g此时弹簧的弹力为零.若振

/

幅再大,物体便会脱离弹簧.物体在最高点刚好不离开弹簧时,回复力为重力,所以:

mg=ka,则振幅a=

/

mg

=2a

.k

2

【例6】轻质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物体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将物体从平衡位置向下拉开一段距离后释放,试证明物体的运动是简谐振动。

解析:

如图所示,设振子的平衡位置为o,向下方向为正方向,此时弹簧的形变为x0,根据胡克定律及平衡条件有mg-k0x=0①当振子向下偏离平衡位置为x时,回复力(即合外力)为

f回=mg-k(x+x0)②

将①代人②得:

f回=-kx,

可见,重物振动时的受力符合简谐运动的条件。

【例7】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下述正确的是()

a、若t时刻和(t+△t)时刻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t一定等

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t一定等于

数倍.

c、若△t=

t

的整2

t

,则在t时刻和(t+△t)时刻的时间内振子的位移可能大于振幅,可能等4

t

,则在t时刻和(t+△t)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2

于振幅,可能小于振幅

d、若△t=

cd

三、简谐运动的图象及其理解

1、物理意义:

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振动图象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2、特点:

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象的应用:

简谐运动的图象表示振动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

象上可获取以下信息:

(1)、图象描述了做简谐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是位移——时间

函数图象。

切不可将振动图象误解为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振动图象可以知道质点在任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3)、从振动图象可以知道振幅;

(4)、从振动图象可以知道周期(两个相邻正向最大值之间的时间间隔或两个相邻

负向最大值之间的时间间隔);

(5)、从振动图象可以知道开始计时时(t=0)振动物体的位置;

(6)、从振动图象可以知道质点在任一时刻的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平衡位置);

(7)、振动图象可以知道质点在任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斜率为正值时速度为正,斜率为负值时速度为负。

(8

)、利用简谐运动图象可判断某段时间内振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回复力大小

3

变化及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若某段时间内质点的振动速度指向平衡位置(可为正也可为负),则质点的速度、动能均变大,回复力、加速度、势能均变小,反之则相反。

凡图象上与t轴距离相同的点,振动物体具有相同的振动动能和势能。

(9)、在简谐运动问题中,凡涉及到与周期有关的问题,可先画出振动图线,利用

图线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称性分析,求解过程简捷、直观。

【例8】.如图所示,一个弹簧振子在a、b间做简谐运动,o是平衡位置,以某时刻作为计时零点(t=0),

1

周期,振子具有正方向的最大4

加速度,那么四个振动图线中正确反映了振子的振动情况的图线是()

经过

aob

【例9】如图为一质点作简谐运动的图象,则在图中t1和t2两个时刻,振子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加速度b、位移c、速度d、回复力

例9图例10图例8图

【例10】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如图所示,在0.2s到0.3s这段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沿负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b、沿负方向运动,且位移不断增大

c、沿正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d、沿正方向运动,且加速度不断增大

【例11】如图所示,是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简谐运动时的图象,则?

()

a、甲、乙物体的振幅分别是2m和1mb、甲的振动频率比乙的大c、前2s内两物体的加速度均为负值d、第2s末甲的速度最大,乙的加速度最大

【例12】如图所示为某一声音的振动图象,关于这个声音的判断正确的是?

?

?

?

()

a、该声是单个简谐运动的声源发出的b、振动周期是2s

c、振动频率为1.67?

10hzd、振动周期为1.2?

10s

4

2

-2

例12图

【例13】如图所示是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该振子的振幅是,周期是,频率是,振子在0.8s内通过的路程是,若振子从a时刻开始计时,那么到点为止,振子完成了一次全振动,图象上b点振子的速度方向是,d点振子的速度方向是。

答案:

dccbcdc4cm0.4s2.5hz32cme-x方向+x方向【例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组成弹簧

振子,在振动过程中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图中能正确反映振动过程中a受的摩擦力ff与

振子的位移x关系的图线应为()

b

c

第一讲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及其图象课后练习

1.有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则

()

a.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b.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大

c.位移最大时,回复力最大d.回复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2.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t=4s时质点(

a.速度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b.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c.位移为正的最大值,动能为最小d.位移为正的最大值,动能为最大

5

【篇二:

(选修3-3)《固体》教案】

《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了解它们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

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3)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固体

1、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分类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例如:

各种金属、食盐、明矾、云母、硫酸铜、雪花、方解石、石英等都是晶体;玻璃、松香、沥青、蜂蜡、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第一、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无此特点。

例如:

食盐粒都是正方体,硫酸铜也是正方体,雪花都是六角形的、明矾外形的八面体,水晶石为六面棱柱。

第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而非体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例如:

将石蜡均匀涂在云母片上和玻璃板上,用烧红的钢针接触没有涂蜡的另一面。

会看到云母上的石蜡熔化后的部分为椭圆形,玻璃板的导热性各方向相同,参看课本p56上的图15-1。

又如,硫酸铜具有单向导电性,方解石发生双折射现象,也表明它们分别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上各方向不同。

又如,晶体溶化有溶点,而非晶体是缓慢变为液体的过程,无熔点。

晶体又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上述的两条晶体的特点一般说是原晶体的特点,多晶体中小晶粒的排列无规则、杂乱无章,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无从显示出来。

2、晶体的空间点阵

单晶体和非晶体性质上的不同,可以从它们的微观结构不同做出说明。

组成单晶体的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空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彼此相隔一定的距离排列成整齐的行列。

通常把这样的微观结构称为空间点阵。

例如:

食盐的空间点阵如右图所示,这正是盐粒不管大小都是正方体的原因所在。

方解石对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各个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云母片各方向上导热性质不同,是由其空间点阵决定的。

云母片中微粒排列情况与课本p57上图15-2类似。

【篇三:

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精品教案第—节: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

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1803年奥斯特指出:

“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

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

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

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

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

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

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

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

“磁能转化成电”。

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

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

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

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

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他指出:

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

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

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

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

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

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

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

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

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

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

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

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

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的静电感应理论。

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

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

”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

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深

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

“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

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

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

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

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

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

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

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

他说:

“我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

”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

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

“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

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

“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

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

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

“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

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

”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

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三)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

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

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

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

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

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

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

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

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生磁以及磁生电的发现艰苦历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艰苦奋斗、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精神,同时从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我们应学习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只要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我相信你们当中也会有人成为第二个法拉第的。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物理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这样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第二节: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4).理解磁通量的变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归纳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况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什么叫磁通量?

它是如何定义的?

公式是怎样的?

通常情况下如何表示?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二)引入新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的问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刚刚跨过的二十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人类发明也离不开能源,而最好的能源是电能,可以说人类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