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0183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测试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测试)

1.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

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

这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的方针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百花齐放”方针是适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百家争鸣”方针是适用于学术领域,而材料反映的主旨正是学术领域,所以“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的也就是“百家争鸣”方针。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C.经济领域D.学术领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知识点。

“百花齐放”针对的文学艺术领域,“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的学术领域,故D项正确。

3.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两项;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

故选C项。

4.1956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关汉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这一盛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双百”方针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1956年“双百”方针的确立,使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关汉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

故应选B。

5.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

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A

【解析】

上述决策的做出是在1956年1月,当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故C错误,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故排除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是在1956年4月之后,故排除D。

6.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

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

A.多种电影体制并存

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D.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1949-1952”、“国营电影”、“私营电影”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题干图片无从看出,属于无关项。

进一步判断,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选A。

7.“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答案】C

【解析】

“双百”方针,即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含义是指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意识形态并不属于艺术,也不属于学术上,排除AB项;D项与题干不对应,排除D项,故C项正确。

8.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

9.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

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A.“一枝独秀”的做法B.“百家争鸣”的方针

C.“百花齐放”的方针D.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属于学术问题,中央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所以答案是B。

10.毛泽东说:

“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文学流派。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能够准确体现材料意思,符合题意,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1.“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双百”方针是指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这和材料中“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表达的意思一样,所以本题选D。

12.“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提取关键词“中央文革小组”,因此可迅速联想到这是文革时期流行的样板戏,这使1956年底提出的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阻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因此A、B错误。

因为此时样板戏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是典范。

所以本题选C。

13.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6年”、“文艺,学术,迅速发展”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具有一定迷惑性,C项表述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体现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之主要目的。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4.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报头的“旧貌变新颜”体现了

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左倾错误影响到了媒体,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C不符合题意。

15.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他讲话是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知,这是针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答案选C。

其他选项不符合。

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

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的分析对比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故本题选择D选项。

其他各项均错误。

17.“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

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根本上讲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革前后文艺形式的变化正体现出文学艺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8.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要》。

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时间是1953年,排除B;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是1953-1957,排除。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是1965年以后,排除,背景必须是当时的情况,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从1953年开始了。

A正确。

19.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生产关系的相关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其余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ABC。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0.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

“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关键词是“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可见是学术上,“贴…标签是错误”可见不允许扣帽子,体现双百方针。

恰恰与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上一致。

A、C、D三项时间不符。

故选B项。

21.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活跃,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等文化成果丰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百花齐放方针的作用

C.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本题设问是“主要原因”,A项、B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化成果丰硕的原因,但是B项“百花齐放”是主要原因,A项是客观原因。

C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D项是学术方针。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2.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指示”、“方针是‘百家争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是1956年正式提出和确立的;CD两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没有依据,排除CD。

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客观,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3.(24分)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

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

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

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

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

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

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7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及其原因。

(7分)

【答案】

(1)原因:

①封建专制腐朽没落;②理学僵化、文化专制使部分文人将精力发挥在小说创作上;③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④市民阶层壮大;⑤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故事性使其具有广泛的流传性;⑥印刷术的不断进步;(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方针: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

背景:

北大宽松的学术氛围;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文化和研究方法的批判、反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海归运用西方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变化:

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

(1分)

原因: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知识的再现能力。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条件和影响等,主要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来探讨;对于本题则可以套用上面的模式,即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强化或者走向反动;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思想上的八股取士禁锢民众思想,小说则开辟了另一条宣泄心声的路径;阶级关系上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需求增多。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再现能力。

对于第一个小问,办学方针则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的识记与再现能力;第二个小问则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对于1917年和1921年蔡元培和胡适的争论,我们可以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就给我们一信息,即为新文化运动期间,所以只需要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即可。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历史的思维能力。

对于第一个小问则直接可以从材料中归纳得出;对于第二个小题则七八十年代的历史转换的背景中得出,由单一到多样或者多元主要是有与十一届单重全会的召开,使得思想的到解放,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对外交流的频繁等原因。

24.(26分)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

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

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

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

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

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

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8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7分)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分)

【答案】

(1)原因:

①封建专制腐朽没落;②理学僵化、文化专制使部分文人将精力发挥在小说创作上;③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④市民阶层壮大;⑤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故事性使其具有广泛的流传性;⑥印刷术的不断进步;(8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方针: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

背景:

北大宽松的学术氛围;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文化和研究方法的批判、反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海归运用西方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变化:

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

(2分)

原因: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因素:

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3分,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以上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特征的反映。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考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科技等方面分析小说呈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2)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他采取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联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史实和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由于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行改革开放,红学研究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如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学术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