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418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寥廓(kuò)颓圮(pǐ)嗟悼(dào)忸怩不安(niǔ)

B.溯流(sù)创伤(chuāng)谥号(shì)长歌当哭(dàng)

C.莅校(lì)喋血(dié)桀骜(jié)独辟蹊径(qī)

D.屏息(bǐng)舔舐(shì)叱骂(chì)弱不禁风(j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休憩诧异殒身不恤B.气概竣工踌躇殚精竭虑

C.沧桑悲怆逡巡绿草如荫D.斐然吉祥追溯蜚声中外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_____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满载着爱的嘱托,满载着爱的希望,救援飞机腾空而起,破云穿雾,_______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3)经过世代的人工筛选,________至今的谷肉果蔬,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和吸收。

A.渺茫消失流传B.渺茫消逝留传

C.微茫消逝流传D.微茫消失留传

4.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6.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郑人盟②太子迟之③函封之④素善留侯张良⑤臣活之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⑧使使以闻大王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B.⑥⑧\②④⑤\③⑦

C.①⑥⑧\②⑤\③⑦\④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7.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④何厌之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

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D.海西明珠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二、句子默写

12.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篇名句的上下句。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4)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

(戴望舒《雨巷》)

(5)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7)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8)复为慷慨羽声,_____,发尽上指冠。

(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9)沉默呵,沉默呵!

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3.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4.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厌:

讨厌。

B.若不阙秦阙:

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肆:

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与:

结交,亲附。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甲午,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1年称“甲午年”。

60年一周期便又重复出现一次。

C.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侯、伯、公、子、男五等爵位,其中最高等级是侯。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8.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9.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20.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生活赋

张晓风

生活是一篇赋,萧索的由绚丽而下跌的令人悯然的长门赋——

巷底

巷底住着一个还没有上学的小女孩,因为脸特别红,让人还来不及辨识她的五官之前就先喜欢她了——当然,其实她的五官也挺周正美丽,但让人记得住的,却只有那一张红扑扑的小脸。

她是跟祖母住在一起的,使人吃惊的是那祖母出奇地丑。

她几乎没有鼻子,嘴是歪的,两只眼如果只是老眼昏花倒也罢了,她的还偏透着邪气的凶光。

印象里好像她总在生火。

她的一张皱巴巴的脸模糊地隔在烟幕之后,一双火眼金睛却暴露得可以直破烟雾的迷阵,在冷湿的落雨的黄昏,行人会在猛然间以为自己己走入邪恶的黄雾——在某个毒瘴四腾的沼泽旁。

她们就那样日复一日地住在巷底的违章建筑里,小女孩的红颊日复一日的盛开,老太婆的脸像经冬的风鸡日复一日的干缩,炉子日复一日的像口魔缸似的冒着张牙舞爪的浓烟。

这不就是生活吗?

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的姿态栖居的某个深深的巷底。

糯糬车

喜欢“糯糬”这两个字,看来有一种原始的毛毵毵的感觉。

我喜欢“糯糬”,虽然它的可口是一种没有性格的可口。

我喜欢糯糬车,我形容不来那种载满了柔软、甜密、香腻的小车怎样在孩子群中贩卖欢乐。

糯糬似乎只卖给孩子,当然有时也卖给老人——只是最后不免仍然到了孩子手上。

我真正最喜欢的还是糯糬车的节奏,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糯糬车都用他们这一行自己的音乐,正像修伞的敲铁片,卖馄饨的敲碗,卖蕃薯的摇竹筒,都备有一种单调而粗糙的美感。

糯糬车用的“乐器”是一个转轮,轮子转动处带起一上一下的两根铁杆,碰得此起彼落的“空”“空”地响,不知是不是用来象征一种古老的舂米的音乐。

讲究的小贩在两根铁杆上顶着布袋娃娃,故事中的英雄和美人,便一起一落地随着转轮而轮回起来了。

跟着糯糬车走,最后会感到自己走入一种寒栗的悸怖。

陈旧的生锈的铁杆上悬着某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帝王将相,某些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后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漠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与一代之间毫无分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

以最简单的节奏叠映着占卜者口中的“凶”、“吉”、“悔”、“咎”。

滴答之间,跃起落下,许多生死祸福便已告完成。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糯糬车,我总忍不住地尾随而怅望。

食橘者

冬天的下午,有一个老人背着人行道而坐,仿佛已跳出了杂沓的脚步的轮回,他淡淡地坐在一片淡淡的阳光里。

那老人低着头,很专心地用一只小刀在割橘子皮。

橘子皮很松,可以轻易地用手剥开,他却不知为什么拿着一把刀工工整整地划着,像个石匠。

每个橘子他照例要划四刀,然后依着刀痕撕开,橘子皮在他手上盛美如一朵十字科的花。

他把橘肉一瓣瓣取下,仔细地摘掉筋络,慢慢地一瓣瓣地吃,吃完了,便不急不徐地拿出另一个来,耐心地把所有的手续再重复一遍。

那天下午,他就那样认真地吃着一瓣一瓣的橘子,参禅似的凝止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安静里。

难道这不就是生活吗?

太阳割切着四季,四季割切着老人,老人无言地割切着一只只浑圆柔润的橘子。

想象中那老人的冬天似乎永远过不完,似乎他一直还坐在那灰扑扑的街角,一丝不苟地,以一种玄学家执迷的格物精神,细味那些神秘的金汁溢涨的橘子。

(有删节)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融合,文字优美,画面感极强,带给读者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并让读者从中感悟生活。

B.作者几近夸张的笔调描写出祖母的丑陋和邪恶,目的是在对比中强化小女孩稚拙的美和生活的艰辛,极富感染力。

C.从糯糬的可口,到带给孩子的欢乐,到糯糬车的节奏,层层铺垫,自然引出作者对生活的反思,激发读者的共鸣。

D.文章三个部分的顺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考,这种结构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回味。

22.为什么“看到糯糬车”,作者“总忍不住地尾随而怅望”?

23.作者感悟到哪些“生活赋”的内涵?

就其中一点,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六、语言表达

24.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说: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_________,_________。

25.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

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

七、命题作文

26.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自责、愧疚……

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把题目填写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④字数不少于8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

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C项,蹊径(qī)——xī。

故选C。

2.C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C项,绿草如荫的“荫”应写作“茵”;

故选C。

3.B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渺茫”指机率微小。

时地远隔,模糊不清楚;烟波辽阔。

“微茫”指迷漫而模糊。

语境是希望较小,因此选“渺茫”;

“消失”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

“消逝”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语境是救援飞机慢慢消失,因此选“消逝”;

“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

此处指留下并传给后世。

因此选“留传”。

故选B。

4.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A.知-智,智慧;厌-餍,满足。

B.说-悦,高兴;蚤-早,早早地。

D.反-返,返回;倍-背,背弃。

故选C。

【点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③④句,“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句,“之”为结构助词,的;⑤句,“之”是代词,这件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故选A。

6.A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句中“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句意:

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②句中“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句意:

太子认为荆轲动身迟缓。

③句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句意:

用盒子装好。

④句中“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句意:

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⑤句中“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

我使他活了下来。

⑥句中“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

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⑦句中“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⑧句中“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句意: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故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宾语前置句。

所以选B。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调整对联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词汇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再者上联的最后的一字要是仄声韵,而下联则要是平声韵。

本题要求填入的是下联的上半联,首先明确“商贸繁荣”是主谓短语。

A项,“人杰地灵”是并列结构,排除;

B项,“四季如春”是主谓短语,但“如春”(动宾)的结构和“繁荣”(并列)的结构不一致,排除;

C项,“人文鼎盛”是主谓短语,与“商贸繁荣”一致;

D项,“海西明珠”是偏正结构,排除。

故选C。

9.A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

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①“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句对象适用错误。

②“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

比喻远远落后。

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

使用正确。

④“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此处正确。

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此处正确。

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偷换主语,可在“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前加“今年”。

B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中的“使得”删去。

D项,搭配不当,“录取了”与“两个名额”不搭配,可以把“两个名额”改成“两个人”。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

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

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

12.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到了颓圮的篱墙丁香般的惆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风萧萧兮易水寒士皆瞋目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

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词:

峥,嵘,稠,颓,圮,篱,惆,怅,漫,溯,笙,箫,瞋。

13.“都”字是个副词,放在“未”字前,表示否定全部,突出了新年已到而春未到、花未开的不满,流露出盼春急切的心情;“惊”字突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草萌芽的惊奇、欣喜。

14.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白雪“却嫌”“故穿”“作飞花”,把春雪刻画得富有人性而美好,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

【分析】

13.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14.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却嫌”“故穿”运用比拟修辞,将“白雪”比作“庭花”是比喻修辞,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

【点睛】

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15.A

16.C

17.C

18.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错误。

“厌”,为通假字,通“餍”意思是“满足”。

“何厌之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