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558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5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

结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于2002年6月正式立项开展研究工作。

本课题组下设中小学各学科27个一级子课题组(包括:

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体育、中学音乐、中学美术、中学劳技、中学信息技术、中学综合实践活动15个中学子课题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思想品德、小学社会、小学科学、小学体育、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劳技、小学信息技术、小学综合实践12个小学子课题组),27个子课题组负责人分别由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担任,子课题核心组成员主要由市、区教研员,学科专家及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并通过区县-学校教研网络设立二级子课题组和实验基地。

本课题组研究立项以来,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坚持依据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的意见》,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首都基础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以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题组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方式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方式研究,并围绕教学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两个层次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方式的理论研究方面,中小学各学科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现状与教学方式的变化,研制了适应课程改革的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提炼出课程改革实践中五种教学方式,重点开展了文献研究。

在教学方式的实践推进方面,课题组总结了五种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与典型课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回到学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开展了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力图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开放性。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方式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实施策略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变化、教研员队伍的提升、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1976年,国家结束了十年浩劫,中小学开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切百废待兴,对教育提出了快出人才的要求,这时传统的讲授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进入到九十年代后,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推进了民主教育进程,要求给每个适龄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特别是进入新课程以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

为此,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中多处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如:

第一,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就是要进行课程功能的转变。

为此要克服惟学科中心的倾向,从以往的学科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定课程。

另外要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倾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第二,改变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参与。

因此教师要改变让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要强调能力的培养,突出主体参与的价值,推行自主、探究、合作与主动接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由此可见,《纲要》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在继承以往的课堂教学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入探索适应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

通过解读《纲要》,我们认识到: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希望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促进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真正得以落实。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进程”

(1),包括理想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实现课程。

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殊背景。

众所周知,方式是“说话做事的方法和形式”

(2)。

我们认为,所谓教学方式,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3)。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4)。

本课题中所指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模式是标准的形式或样式。

我们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由此可以认为:

教学模式是标准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

所谓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方面的特征”(5)。

三、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适用方式的研究将是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当今课堂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总是要落实到教学上,但它更重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并引起其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此项研究将发展我国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推进教与学方式的理论探索。

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成适当的形式,使教师便于理解和控制教学过程,也使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得以提升、概括和传播。

总之,本课题研究力图为课程改革实验寻找一条有益的途径,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研究、实施、落实课程标准;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提高北京市基础教育水平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以期从两个维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各学科教学方式的存在形态、操作问题,从而总结提升出较适宜采用的若干种教学方式,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再使用研制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测量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一)理论研究方面

1.国内外有关教学理论的文献研究

可以说,教学方式的研究是一个既具有传统意义,又具有新鲜活力的课题。

国内外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中对教学方式的阐述比比皆是,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适宜性必须建立在传统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学科教学过程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因此,这项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全面、深入的文献研究,整理出多种教学方式的概念内涵、发展过程、操作形式及应用中的问题,充分占有理论研究的资料和依据,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参考和基础之一。

2.我国5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回顾及展望研究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只有了解我国5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历数每个时期的特点,才能清晰地把握其发展趋势,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这场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从更新的视角研究教学方式的问题。

此外,要研究每个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将其作为研究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科教学方式转变的出发点。

3.新课程实施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新课程实施需要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支撑,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需要教学评价标准的衡量,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套评价方案既要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突出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关注;既要体现出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也要对教学策略等方面有所涉及;既要保证一定的统一性、可操作性,也要根据各学科教学特点有所侧重。

所以,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4.构建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体系的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本课题组提出教师讲授式、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式是当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5种教学方式。

课题组要总结出每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策略体系,包括应用的指导思想、使用原则、操作指南等,帮助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深入研究这5种常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各学科子课题要依据其学科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细化,派生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体系。

(二)实践探索方面

1.打破学科和学段界限,探讨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

本课题研究具有显著的学科特色是不言而喻的,研究各学科的教学方式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分学科开展子课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同时,我们发现学科之间的很多问题是共性的,是需要跨学科,综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例如,基础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方式是什么?

有什么优势和缺陷?

而这些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回答了这些更基本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科特色进行下一步研究。

因此,本课题组要改变以往分学科、分学段,各自为政的做法,先打破学科和学段界限,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此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再进行学科研究。

这是一个实践操作层面的课题,对于基教研中心来说是一种创新型教研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研究模式

同上一个研究问题类似,这个研究内容也是实验操作层面的课题,即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尤其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也是帮助广大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为此,本课题特别提出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教师既是课例的研究者,也是理论的实践者,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再用理论检验教学效果,将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提升成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再指导其他教师的课例研究,以此为循环,分层次、分步骤推进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在教学方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的引领,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方法,再回到理论中去,丰富、完善理论。

三、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1年2月——2002年5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

1.开展调研及文献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

由于课题题目涉及研究领域多、研究范围广,课改初期出现的问题又多,因此本课题必须要明确研究重点,才能对这一课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实效性。

因此,我们根据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情况,确定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教学评价为突破口,以教研模式创新为着力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研究思路。

2.进行课题立项论证,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

2002年上半年开始,基教研中心完成了大量课题立项的工作,尤其是对课题题目、研究内容及研究条件和方法的论证,通过文献研究,及召开各级、各类的调研会、研讨会,撰写的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几易其稿,力图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诠释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概念,提出的研究内容框架尽量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水平,既保持各子课题研究的统一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科自身的个性。

课题论证报告送交给专家审阅,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认为非常具有应用性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同类课题中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较广泛的实践基础,是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二)研制方案阶段(2002年6月——2002年12月)

2002年6月课题申报书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批准。

我们相继完成了总课题与中小学27个子课题开题论证报告;确定了总课题组、子课题实验区县和实验校;研制出一套课题研究方案,并对子课题组进行了宣讲,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子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方案可以概括如下图:

 

(三)实践研究阶段(2003年1月——2005年8月)

这是课题研究最主要的阶段,根据以上研究方案分为三个研究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依托“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开展行动研究,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适当调整研究方案,分层次、分步骤推进。

1.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研究(2003.1——2004.10)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课题组从2003年1月起,组织中小学各个学科展开了学科课程改革历史的梳理,研究建国以来课程发展变化趋势、课堂教学改革动态以及国内外各学科研究现状。

在中小学梳理课程改革的历史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召开了数次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课题组组织了中学数学、物理、生物、小学美术、小学语文、和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乐等8个学科的教研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在课程改革回顾的研究过程中,为支持远郊区县的课程改革,课题组精心准备了课改趋势系列讲座,赴远郊县宣讲课改趋势,传播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例如,

2004年4月,数学、物理、历史三个学科的教研员赴延庆进行了第一次课改趋势讲座。

延庆县中学骨干教师、教学管理干部、部分学科教研员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延庆县的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形式的支援非常欢迎,认为有实效、针对性强。

2004年6月,部分子课题组成员赴顺义区为小学部分学科举办了“课改发展趋势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以学科为支撑,分别以专题形式介绍一些学科课改特点。

梁威主任整体介绍了近几年北京市课改进展情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谈了今后发展趋势。

小学语文教研员解析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研员讲述了小学数学的发展历程;小学美术教研员讲了美术学科教学应强调人文意识渗透等。

顺义区的学校教学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共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受到顺义区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进行课程教材教学回顾,中小学各个学科对课程、教材、教学的历史有了整体的把握,课题组把部分学科的课程改革回顾还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实验研究阶段(2003.1——2005.8)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历来是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育评价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引导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所在。

从2001年秋季开始,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进入实验阶段。

实验启动之后,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面临了一个关键的、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评价一节课,促进师生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此,课题组自2003年1月,就把研究的重点开始集中在《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研制上。

力图通过研制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1)课题组研制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主要阶段

课题组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主要阶段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研究成果

2001.1-2003.7

北京市教委组织三个教育部门研制三个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课题组也参与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之一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基教研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003.8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小组正式委托课题组,开展北京市全市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研制。

对比分析三个评价方案。

2003.9-2005.9

1.2003.9-2004.8,研制《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重点解决评价分学科专用与各学科通用问题。

2.2004.9-2005.9,进一步试行、修订方案。

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与小学8科、11科、中小学4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

2005.10

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

《方案》以北京市教委文件下发区县。

(2)课题组研制《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的过程(2003.9-2005.9)

课题组在基教研中心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两个方案的优点,经过2年的反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2005年9月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具体过程详见下表。

课题组研制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过程

研究时间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2003.9-2003.10

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初稿,重点解决分学科专用与各学科通用问题。

1.在原来的方案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评价要点“学科特色”。

2.对方案的等级评定有了修订。

2003.11

以一个学科为案例研讨学科特色。

小学音乐学科研制了学科特色指标与细目。

2003.12-2004.5

各学科制定学科特色评价要点与细目。

 

各学科开展学科特色研讨,制定学科特色评价要点与细目。

在视导与日常教研活动中试用并加以修订。

初步研制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劳技、科学、美术、社会、思想品德8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劳技、历史、美术、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思想政治学科11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中小学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综合实践4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2004.6-2004.8

根据专家与教师的建议,进一步修订评价方案。

将再次修订的中小学课堂评价方案汇集成册,听取专家、一线教研员与教师的的修改建议,对方案进行修订。

形成《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2004-2005)》

2004.9-2005.9

进一步完善方案与中小学学科评价表。

在一年的视导与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征询专家的建议,另一方面,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与评价表下发给区县教研员与教师试用,并加以修改。

1.进一步完善了评价表的操作使用方法。

2.部分学科进一步完善了特色评价细目。

课题组研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得到区县的积极反馈与认可。

如平谷教师进修学校经过讨论认为:

“本《方案》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清晰、评价体系完整。

《方案》的实施将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加规范,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石景山区对《方案》的总的评价是:

该《方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的态度、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教学改革落在实处。

从课堂评价方案的研制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课题组研制的《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与《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是在大量的课改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方案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关于课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要求,体现了了课改理念所倡导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通过这个阶段的研究,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实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开展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2004.1——2005.8)

通过课题组中小学各学科的下校调研发现,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努力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索,但是由于老师更多接触的是课程理念的指导,如何将课程理念转变成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仍然任重道远。

例如:

有的教师对教学方式的理论认识缺乏,导致在采用教学方式时流于形式,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效果。

另一方面,调查发现,一部分教师仍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

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6)中指出:

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

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自主学习方式;45%的小学生和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为此,我们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较多的四种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延续应用的、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开展五种方式的专题课例研究(2004.1-2004.12)

专题课例研究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组内开展课例研讨活动(2004.1——2004.9)。

自2004学年度开始,课题组成立了由不同学科教研员组成的5个专题研讨小组,确定开展五种教与学的方式:

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讲授式教学等专题。

明确了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要形式为:

教与学方式专题综述、展示专题课例、课例点评、与一线教师互动、汇集研讨活动成果。

5个专题研讨小组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不定期地开展小组内的沟通和研讨活动。

2004年6月,课题组以探究学习为主题开展了第一次研讨活动。

27个子课题组负责人围绕探究学习的综述与课例开展研讨,对综述的科学性、课例的代表性、点评的全面性等展开研讨。

2004年8月,课题组在密云县为2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举办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课例研讨会,展示了课例并进行了讲解和点评,研讨活动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2004年9月,课题组在平谷召开了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式学习、讲授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五个专题课例研讨会,北京市教委李观政副主任参加了研讨。

课例研讨会由基教研中心领导主持召开。

27个子课题组负责人参加了课例研讨会议,听取了专题综述报告及课例点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建议。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观政充分肯定了专题课例研究的形式,认为这是将课改先进的理念与实际的课例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理解,提升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质量。

第二阶段:

在全市公开展示专题课例研究(2004.9)。

2004年9月21—23日,在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教学方式专题课例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是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讨会历时3天,共分成5个专题单元,每个单元均有400多位来自北京市19个区县的教委领导、教研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参加。

会上课题组相继推出了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讲授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五个专题的综述、不同学科的课例与点评。

这次专题课例研讨会打破学科界限,以教学方式为线索,以课例为研讨主题,研讨了新课程下如何正确地理解、运用教学方式,既提供了教学方式的理论知识,又提供了教学方式的实践操作,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欢迎。

第三阶段:

在全国大会上展示专题课例研究成果(2004.9——2004.12)。

课题组的专题课例研究得到教育部的关注与肯定,认为专题课例研究抓住了课改的关键环节——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

2004年9月29日上午,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等领导来到北京市教委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