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788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docx

初一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考题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孟子正义》,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3、本文选自《孟子正义》,其书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是一部儒家的重要著作。

二、字词积累

1、字音识记

畎(quǎn)亩傅说(yuè)

曾(zēnɡ)益胶鬲(gé)

空(kòng)乏(fá)

说{

yuè傅说

拂{

bì拂士

shuō说说

fú拂乱

曾{

zēng曾益

céng曾经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一词多义

(拂{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背,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在)。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而{

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4、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

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困苦。

(2)劳其筋骨。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阻挠。

(6)所以动心忍性。

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7)人恒过。

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5、古今异义

(1)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

建筑,修路。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3)征于色。

古义:

征验,表现。

今义:

出征。

(4)而后喻。

古义:

晓喻,明白。

今义:

比喻。

(5)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6、划分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行/拂乱其所为。

(4)舜/发于畎亩之中。

7、解释词语

(1)选自《孟子正义》。

(2)发起,指被任用。

(3)畎亩田间,田地。

(4)举被任用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举举荐。

(7)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市指做买卖的市井之间。

任:

责任,担子。

(9)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困苦。

心志,意志。

(10)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11)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

(14)空乏使他穷困缺乏。

空,形容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

(15)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违背。

其所为,指其心所欲为,意即愿望。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忍,使坚忍、坚韧。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益,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9)恒过意思指常会犯错误。

恒,常。

过,过失,这里作动词,指犯错误。

(20)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

(21)衡于虑思虑受到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22)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3)征于色把心情表露在脸上。

征,征验,表现。

色,脸色。

(24)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表露出来。

(25)喻晓喻,明白。

(26)入:

在里面,指国内。

(27)法家拂士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bì),通“弼”,辅佐。

 

(28)出在外面,指国外。

(29)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0)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发人奋发)。

(31)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本文过渡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造就人才客观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

苦其心志。

在身体上表现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为上表现为:

行拂乱其所为。

最终达到: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主观因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国家灭亡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就国家而言“死于安乐”的原因是)

6、欧阳修说:

“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相似。

7.勾践灭吴印证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

四、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担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4、困于心,衡于虑。

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邻国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就明白了忧愁患害使人能够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7、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8、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是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的。

五、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

首先例举了六位英雄人物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担当大任、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从中得出结论,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磨难。

然后从从正面到反面,从个人到治国,论证了经受磨难的重要性。

最后明名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本段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充当事实论据,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同时也引出了中心论点。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的证明了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磨难的道理。

3、还运用了排比修辞,使文章增强气势,节奏鲜明,给人有一气呵成之感,更有说服力。

4、“是人”指什么?

人能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客观条件)是什么?

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是人”指文章所指的六个英雄人物,以及生活中与其相似的人物。

先决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从身体上、行动上、思想上三方面阐述。

5、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担大任?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

(用几个字来说)

改、作、喻。

8、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国常在。

9、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哪一方面?

请分别补充一个道理、事实(论据)。

补充“死于安乐”的道理、事实(论据)。

a.着重论证“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道理论据: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c.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d.烈火炼真金,逆境试强者。

“生于忧患”事实论据:

a.贝多芬耳聋的情况下,写出《生命交响曲》。

b.刘备从小卖草鞋,最终建立蜀汉王朝。

c.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圆复国梦。

d.霍金全身瘫痪,写出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

 e.朱元璋,穷困放牛娃,创建大明朝。

“死于安乐”道理论据:

a.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b.乐不思蜀。

c.玩物丧志。

死于安乐事实论据:

a.商纣王沉迷酒色,造鹿台,最终导致国家覆灭。

b.夏桀肉林酒池,骄奢淫逸,最终导致国家覆灭。

c.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国家灭亡。

10、一、二、三段分别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1、最后一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中心论点。

1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从选文二段为例加以分析。

这段文字从“必先”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句,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势比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子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3、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以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a.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4、第一段运用排比句的作用是?

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引出下文议论,有力的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15、简述第三段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阐述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这是从正面论证;接着从个人成才推到死于安乐,说明了逆境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这是从反面论证。

1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

历经忧患成大器。

 下联:

享受安乐心衰弱。

1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

请举例谈谈

a.人才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逆境和顺境,而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逆境中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就能成才,在顺境中不骄傲自大,不安与享乐,那么良好的环境就能促使他成才。

b.举例:

①巨富李嘉诚之子李泽辉,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科技精英,成为香港第二富。

②南丁格尔是富家女,靠自己的爱心与努力成为世界红十字协会的创始人。

18、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从国家方面来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刻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致力于本国的经济、文化、国防力量发展,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个人方面来看: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想到个人而言,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不可安逸享乐,要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争取早日成才。

19、从个人成才的角度,谈一谈学了本文后你对本文的启示。

 

我明白了成才不仅需要能经受住种种磨练的考验,而且还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被苦难击倒,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终有所成。

2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只有忧愁祸患,才能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会使人灭亡。

告诫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培养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要居安思危。

不要贪图享受,安逸懒惰,不思进取。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注》,是一部道家著作,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列御寇所著,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三、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入都要绕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4.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永远没有穷尽。

但山不会再增高,何愁什么挖不平呢?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7.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凭你老年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丝草木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四、课文原句填空

1. 愚公移山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愚公移山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其妻疑问: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4.如何解决土石问题: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众人支持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路途遥远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智叟阻止愚公挖山与第二段照应的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愚公驳斥智叟的理由(观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操蛇之神的反应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9.天帝感动的原因是帝感其诚。

10.愚公坚信能成功的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读原文,答问题

1. 愚公移山的困难:

山高且大,年老人少,路途遥远,工具简陋。

2.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举例说明

a. 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b.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孀妻和智叟的对比,烘托开头与两座山的高大,路途遥远,都烘托了愚公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3.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的,智叟确实是“智”的。

而本篇歌颂的是坚韧不拔的力量,从这样的角度看,愚公很智慧,应说智公愚叟。

智叟用静止的眼光看事情,对待困难采取冷漠逃避,自作聪明的方法。

而愚公用长远的眼光看事情,积极奋斗。

4.找出文中愚公妻子在愚公移山的质疑句子以及智叟阻止愚公的句子。

分析在感情态度上的不同。

愚公妻子的质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智叟的阻止: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从态度上讲,妻子献疑,智叟反对制止

从情感上讲,妻子关切,智叟嘲笑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a. 以神话结尾,突出愚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b. 增加想象力c. 照应文章开头d.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必胜的信心,是对人们不懈斗争精神的歌颂

6.古代的神话、寓言所反映的情感意念与本文相似,举两个例子

a.《夸父追日》

b.《精卫填海》

7.联系实际,我们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

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困难,永远需要乐思进取,需要有必胜的决心和顽强意志。

8.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象愚笨。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六、生字

rènjìchéngsèyū

高万仞冀州惩塞迂

cénghèjīběnshuāng

曾不能荷担者箕畚孀

chènkuìwú

始龀穷匮亡以应

cuò

一厝朔东

七、解词

方七百里方——指面积。

年且九十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向着。

惩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出入之迂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召集全家来商量。

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阻。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通。

汉阴汗水南岸。

在古代汉语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则相反,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汉阴在汗水之南。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地,这里有异口同声的意思。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难。

曾不能曾——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放。

投诸渤海之屋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就是“之于”。

荷担者荷,负荷,挑

叩敲,打

箕畚这里指用箕畚盛装土石。

畚,土筐

龀换牙

易交换,交替

反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毛指草木

其加在,如…何前面,用来加强反问语气

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

操持,拿

已停止

陇断高地阻隔

八、特殊句式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

九、古今异义

 1指古义:

直,一直 今义:

手指

 2曾古义:

乃,并 今义:

曾经

 3毛古义:

草木 今义:

毛发

 4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5阴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6诸古义:

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荷古义:

扛今义:

荷花

 8息古义:

叹气今义:

休息

 9虽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10已古义:

停止今义:

已经

 11方古义:

方圆今义:

常指矩形

 12惩古义:

苦于,被......所苦今义:

惩罚

十、 词性活用

 1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

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

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

“把......召集在一起”。

十一、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6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面山而居【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