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793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

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专题

1、梅州市2.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分)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2分)

我的感悟:

答案:

(1)浩荡离愁(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

怀。

2、番禺区白云区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6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3分)

答案:

(1)①观沧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每小题1分,共3分。

漏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

(2)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3分)

3、广州市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答案: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比喻(设间、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4、铜仁市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9——10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9.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4分)

答:

这两句诗写

 

10.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2分)

答案:

9.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10.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5、遵义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

衡阳雁去无留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面边声连角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2分)

答:

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2分)

答:

2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答案:

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共4分)

6、梧州市古诗文阅读(17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7.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

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分)

答案:

6.(2分)D

7.(3分)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1分)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

7、新疆乌鲁木齐2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凡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吸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答案:

C

8、河南非课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1~22题。

(共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分)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2分)

答案:

1.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一空1分。

共2分)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2分)

9、河南课改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23.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一问1分。

共2分).

24.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

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

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分)

10、广安安岳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分)

答: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为什么?

(2分)

答案:

4.①天街小雨润如酥②病树前头万木春③几处早莺争暖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5分,前三小题每个1分,第④小题2分)

11、四川成都诗歌鉴赏。

(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3分)

答题不要过此线

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

请谈谈你的看法。

(1分)

答:

答案:

1.这一句说明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

联系实际只要符合诗句所含这里即可。

(意思相近即可,哲理2分,联系实际1分)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鲜明、说理详细即可。

(1分)

12、乐山市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_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13、内江市

(一)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5--6题(10分)秋思

张籍(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

(120字以内)(5分)

答案:

5.“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5分,前问2分,后问3分)

6.评分要点:

注意要素,使用描述性语言写出细节,酌情给分(5分)

14、资阳市读下边一首词,完成4—5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5.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

4.C5.C

15、沈阳市5.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

D

16、湖北省恩施

(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一)古诗欣赏(4分)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说明:

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说明: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一)(4分)11.B(2分)12.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17、襄樊市(非课改区)8.对壬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城阕辅三泰。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酋剥开生霹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剐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剥而悲伤。

B.遮酋诗聪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睡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古深情而富有哲理。

答案:

B

18、黄冈市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7~8题。

(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分)

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分)

答案:

7.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分,每空0.5分)

8.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分,意近即可)

19、黄石市古诗文部分(15分)

(一)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3分)

6、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答案:

5、触觉、视觉、听觉6、孤寂凄冷

20、荆州市7.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

答案:

7.①垂钓碧溪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8.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④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8分,每小题2分,每对一空1分;每错、漏、增、换一个字扣1分,扣完该空分数为止;不跨空扣分)

21、潜仙市6.古诗赏析。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3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6.

(1)怜(1分)

(2)A(2分)

22、孝感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

(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答案:

6、①雁去②C

23、连云港市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7.

(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24、南京市6.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分)

答案:

(1)动景: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

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意对即可)(2分)

25、南通市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

宋诗人。

②降(xiáng):

服输。

③阁:

同“搁”,放下。

④评章: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答案:

①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分)

②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26、无锡市7.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答案:

7.(2分) C

27、泰州市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  

答案:

(1)本题2分,一点1分。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28、盐城市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分)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分)

(一)古诗文赏析(4分)

答案:

(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