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116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 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十章爬行纲高中生物教案

第十章爬行纲_高中生物教案

第十章爬行纲

教学目标

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证;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通过对纲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了解,特别是兽齿类动物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这两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2.蜥蜴的循环途径与青蛙一样也是两条路线,即肺循环和体循环,但这两条途径仍较为复杂。

而且蜥蜴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隔膜,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减少,学生对这点理解起来也有较大困难,所以蜥蜴的循环系统仍应作为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复习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放录像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

(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

(二)新课:

1.蜥蜴

(1)生活习性

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

(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

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外部形态

了解蜥蜴的外部形态最好能给学生放一段它活动的录像,没条件就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

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

为什么?

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

可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颈部、四肢、尾及皮肤的情况。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

蜥蜴有颈,青蛙无颈,因此它的头能灵活转动,以便在陆地上更好地寻找食物、发现敌害。

它的四肢比较短小,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它的尾圆长、末端尖锐、遇到敌害,尾自动断落,(蜥蜴的断尾学生亲眼看到的可能很少,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也可以联系壁虎自动断尾的情况。

)还能作屈曲运动,吸引敌害注意,蜥蜴可乘机逃跑,断尾后还能重新长尾。

关于蜥蜴的皮肤特点在与青蛙皮肤对比后,学生能比较容易答出:

青蛙的皮肤裸露有粘液,而蜥蜴的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表面覆盖鳞片(这是角质细鳞),这样的皮肤能减少水分蒸发,利于在陆地上生活。

(3)结构与生理

蜥蜴的结构与生理这部分知识,要特别注意与青蛙比较。

①呼吸系统

由于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它的呼吸是通过肺来完成的,但教师要指出,它的肺泡数目很多,因此能比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不像青蛙那样,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所以,蜥蜴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

②循环系统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蜥蜴和青蛙的循环系统的投影片或挂图来比较,让学生依据图指出两者在心脏的结构上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蛙的循环途径,指出蜥蜴的肺循环及体循环的具体途径。

(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表示蜥蜴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让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涂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并让他们指出在左心房、右心房、肺动脉和肺静脉中分别是什么血。

)在学生了解了蜥蜴循环系统之后,组织学生讨论:

蜥蜴心室中出现的隔膜对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机能的提高有何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指出:

心室隔膜的出现,导致蜥蜴心室中动、静脉血分开的程度比蛙要强,这样的血运输氧气的能力比蛙自然要强了。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蜥蜴的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这点与青蛙相同,但它的心室开始出现了一个不完全的隔膜,几乎把心室隔成两个腔,这样在心脏里流动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就基本上分开了。

同时,教师要注意强调它运输氧气的能力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还不很强,所以蜥蜴仍是变温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它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4)生殖和发育

关于蜥蜴生殖和发育方面的教学,最好能让学生看一段有关的录像。

如果有困难就利用挂图,师生一起讨论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生殖发育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为何这些特点是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学习时注意与蛙进行比较。

蜥蜴在生殖时,其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这与蛙的水里受精有很大的不同,受精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而且蜥蜴产生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含的养料多,外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加之它可把受精卵产于沙土里,能更好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

幼蜥刚出壳就能独立生活。

这些说明了蜥蜴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最后教师从蜥蜴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各个方面小结它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并列一个总的表格,对蜥蜴和青蛙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填写。

通过以上的比较,学生对蜥蜴比青蛙高等而复杂,更适应陆上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更清楚了。

2.其他爬行动物:

主要了解龟和扬子鳄,最好通过录像,条件不具备的就用挂图,由学生介绍生活环境及主要的形态特点。

(1)龟

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

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

(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

(2)扬子鳄

首先让学生了解它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然后让学生了解它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具体生活在什么环境里,以什么为食,何时开始冬眠。

这些问题可由学生来回答或老师告诉学生。

接下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扬子鳄的皮肤、体色及四肢,使他们了解扬子鳄皮肤覆盖大的角质鳞片,身体背面黑绿色、有黄斑,腹面灰色,尾部具灰黑相间的环纹,较长,后肢趾间有蹼,前、后肢适于游泳和爬行。

最后简要给学生介绍扬子鳄的生殖发育特点,它也是体内受精,把受精卵产生在巢中,在阳光照射下孵化,幼鳄孵化出来后,就能下水游泳。

3.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出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内受精;卵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

现在地球上的爬行动物大约有5700多种,无论从种类到数量都不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多,但爬行动物曾在地球上繁盛过,但后来又绝灭了很多。

4.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1)演示中生代古代爬行动物的有关挂图,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期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所以中生代被人们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我国发掘了很多爬行动物的化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恐龙”。

(2)到中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了气候和植物的变化,这对古代爬行动物是不利的,于是很多爬行动物不适应这种变化而绝灭了。

在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中,要让学生重点了解兽齿类动物,因为它们的牙齿跟哺乳动物的牙齿相似,有了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这种牙齿的相似性,说明了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很可能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中的兽齿类进化来的。

因此对兽齿类动物牙齿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起源,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三)复习巩固:

1.蜥蜴为何比青蛙高等,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2.有人说:

“哺乳动物是由现在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板书设计】

第十章爬行纲

一、蜥蜴

(一)生活环境:

陆生。

(二)外部形态:

有颈、四肢短小、有尾,

皮肤覆盖角质鳞片。

(三)结构和生理:

1.呼吸系统:

肺呼吸。

2.循环系统:

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

(四)生殖和发育:

体内受精,卵生,有坚韧卵壳。

二、其他爬行动物:

龟、扬子鳄。

三、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

体内受精;卵有坚韧卵壳;体温不恒定。

四、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小资料

蛇毒是一种什么物质?

怎样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

被毒蛇咬伤后怎样急救?

蛇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蛇毒中含有蛋白酶、脂肪酶、核糖酶、透明质酸酶以及多种非酶性的蛋白质。

不同种类的毒蛇,其蛇毒的成份不同。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蛇毒的耐受力也不同。

蛇毒对脊椎动物的毒害部位主要是脑、脊髓和神经末梢、心脏或呼吸系统、血管内膜,可引起血液凝固或阻止血液凝固,引起溶血或红血球的破坏等。

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能加快毒素的扩散。

毒蛇与无毒蛇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毒牙,若被毒蛇咬伤,其咬伤处会有两个大而深的毒牙痕迹;若被无毒蛇咬伤,伤口为几行细小而均匀的牙痕。

下表为毒蛇与无毒蛇的主要区别:

一旦被毒蛇咬伤时,要立即在咬伤处的上方用带子结扎,以阻断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但每隔15分钟左右应放松1~2分钟,以免组织坏死。

结扎后,马上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或食盐水冲洗;冲洗后,割破受伤处,把含毒液的血液挤出,然后送往医院治疗。

2.蜥蜴和壁虎有毒吗?

在蜥蜴王国中,共有蜥蜴和壁虎等5000多种,其中毒蜥只有希拉巨蜥和串珠蜥两种。

毒蜥的毒腺在下颌附近。

这两种毒蜥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我国没有分布。

被捕捉的蜥蜴往往会排出一些固体或液体的污物,这种污物能沾污捕捉者,但是没有毒性。

蜥蜴、壁虎的尿主要成分是尿酸。

尿酸是无毒的。

所以关于蜥蜴、壁虎的尿有毒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

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

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

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

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

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

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

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

酶都是蛋白质吗?

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

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

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

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

早在1982年,T.Ceeh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

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

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推翻。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

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激素

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

蛋白质

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

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

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

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

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

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4、酶的特性

  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

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

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

“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

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

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在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后,可适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常识。

如可提问:

“持续高烧不退或严重腹泻有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升高到38℃,虽然体温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感觉非常没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续高烧,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反应,如昏睡、昏迷、惊厥、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酶浓度、酶的激活剂、抑制剂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影响因素发生很小的变化的,酶活性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人体中酶的最适温度一般为37℃,当人体体温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时,机体中酶活性就会大大降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了。

  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为霍乱弧菌所致,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甚高。

霍乱弧菌通过人的肠粘膜并大量繁殖,同时产生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造成迅速而严重的脱水,血容量明显减少,因而出现微循环衰竭,使细胞得不到钾、钠、钙、氯离子,导致肌肉痉挛;细胞得不到碳酸氢根离子而导致细胞内pH值发生较大的改变,酶活性即相应大大降低

[1] [2] [3] 下一页

第六章第三节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知道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知道吸烟、吸毒的危害。

2.能力方面:

(1)通过收集、调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收集、调查的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不吸烟,自觉远离毒品。

重点难点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是本节课重点。

因为学生正处在呼吸系统尚未充分发育、防御功能较低的青少年时期,他们若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讲究呼吸系统卫生,不吸烟、不吸毒,就能促进肺正常发育,使他们健康成长。

禁止吸烟、吸毒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非观念较差,加之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盲目崇拜。

所以必须使学生认清吸烟、吸毒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使学生们远离毒品。

教具准备

图片、录像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收集资料、自办小报、调查报告。

(2)展示交流。

(3)研讨归纳

2.教学过程的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调查有关资料、实例。

让活生生的事实来进行自我教育。

(1)课前准备。

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周,将学生分组(每4人一组),按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调查、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办小报或写出调查报告。

具体要求:

①收集资料内容要真实可靠;②资料来源可以是网上下载,可以是有关报刊杂志,也可以是有关书籍,都应注明出处;③以组为单位办的小报内容应围绕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呼吸系统正常发育,讲究呼吸卫生以及吸烟、吸毒的危害等方面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