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310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docx

普通心理学1至6章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研究对象、方法、历史发展

重点: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心理学派及评价

第一节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一、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认知:

信息加工系统,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

2、动机和情绪:

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系统。

情绪:

对事物的态度,主观体验。

动机:

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意志: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与认知、情感关系密切

3、能力和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着重个体差异的研究(比较、分类、选择)

个性:

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个性心理特性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

二、个体行为

行为:

机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

分为复杂层次与简单层次

刺激: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区别: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的活动。

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心理不同,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

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三、团体心理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心理特点或团体的心理特点。

团体心理是在团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社会促进现象:

由于他人在场,增强了个体竞争动机的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

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责任不明确,个人价值或贡献难以衡量。

解决:

增强团体组织性和凝聚力。

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旁观者效应:

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由于责任分散。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的责任就越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

(法不责众,惩罚轻或无)

四、社会心理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者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Allport,1985)。

社会知觉,社会遵从,人际吸引,态度的改变,合作、利他……

心理学更多从个体角度研究心理。

第二节门类

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军事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康复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一般的规律,研究最一般的理论,研究对象是正常成年人。

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目标:

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应用:

1、教育:

了解学生心理,为教育服务。

罗森塔尔效应:

是由他人的期望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现象。

1968年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1-6年级各选三个班进行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的老师。

8个月后再次施测,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个个有了较大的进步,变得自信、开朗。

期望的作用:

教师期望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期望很重要

2、心理咨询:

重点是心理辅导,面对正常人。

 

3、心理治疗:

面对心理障碍者。

治疗方法。

4、工业和组织心理学:

员工工作的目的或者价值?

据此调动积极性。

5、消费心理学:

商品的定价 最小单位定价策略:

以最小包装单位定价。

10元3斤99元

6、人才的选拔:

结构化面试的方法。

设计、试题、实施、评价、结果都是有结构的。

程序:

工作分析、界定职责和需要特质、编制面试问题、制定基准答案、面试准备、建立和谐气氛、提问、结束

营销职位的胜任特质:

能力倾向(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营销知识(营销基础知识、营销战略等)。

营销技能(谈判技能、推销技能等)。

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力:

计划能力:

提出和设立目标,有效分配资源;分析能力:

善于在复杂的情景中进行分析;决策判断能力;领导指挥能力;沟通能力;抵御压力的能力

学科的性质:

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第三节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客观、实事求是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个案法调查法……

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受外部因素影响产生的偏差:

权威、媒体、实验设计的缺陷等。

由于个人原因产生的偏差:

个人想法、个人特点等。

案例分析:

“聪明汉斯”的故事

实验者效应(实验者偏差):

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将预期的结果通过表情、动作等暗示给被试,以至于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者假设的现象。

单盲和双盲实验:

主试(实验实施者)、被试(接受研究的对象)对研究的目的一无所知。

顺序效应:

被试接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反映了有机体受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实验偏差。

一半被试:

一种顺序另一半:

另一种顺序。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一定要严格,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1、实验法:

心理学的诞生得益于实验方法的采用

19世纪前,采用思辨方法。

19世纪后,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

1879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885年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现代:

计算机控制程序的实验研究。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者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然后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关键:

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或者混淆变量。

实验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中。

实验研究程序:

1、形成理论假设 假设是尚待检验的命题,它是心理学研究的开端。

来源:

科学的理论;观察等。

2、实验设计确定自变量和自变量的水平:

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分成

至少两个水平。

故事中有插图,无插图。

确定因变量:

被试的反应变量。

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成绩。

选择被试(Subjects):

幼儿。

选择具体的实验设计类型:

被试间设计:

一组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条件   

-甲组:

有插图组。

-乙组:

无插图组。

被试内设计:

一组被试接受所有条件的处理:

    

-甲组:

有插图。

无插图。

注意:

控制无关或者混淆变量:

能够影响实验结果,但不感兴趣的变量。

例如实验的时间、环境、材料呈现顺序等。

3、实验观测:

实验设计实施,收集数据的过程。

采用计算机、录象机、或者纸笔记录数据。

4、统计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5得出结论   

可操作的自变量很多。

留面子效应:

人们拒绝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监狱模拟实验—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说明:

社会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

常用因变量:

实验者所要测定的心理活动或者行为。

例如,反应时,正确率,生理的指标

等。

反应时(reactiontime,RT):

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

的时间。

在认知领域的研究中,当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多以反应时作

为因变量的指标。

通过反应时,揭示认知活动的阶段和复杂程度等。

反应时技术的应用:

人才选拔、交通领域

优点:

可揭示事物见的因果关系。

可重复、可检验。

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

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2、观察法

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表现心理活动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采用观察法的情况:

1、所观察对象无法控制。

例如,婴儿什么时候开始说话。

2、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

3、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些现象进行实验。

生命早期剥夺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影响。

优点:

保持心理的自然性,结果比较真实。

不足:

不够严密,不能得出确切的因果关系。

例如,看电视时间长,学习成绩差。

酒吧数

量越多和教堂数量也越多—饮酒能使人产生宗教信仰。

          

观察结果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容易产生观察者偏见。

3、心理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

标准化:

施测题目、施测过程、评分标准和对分数的解释是一样。

形式: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规模:

团体测验、个别测验。

内容: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态度测验等。

两个基本要求:

信度:

测验的可靠程度。

多次测验成绩相关。

效度:

是否有效地测量了你要测的东西。

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优点:

快捷、方便。

缺点:

有些测验效度不高;有些测验操作复杂。

4、个案法

深入地研究一个或者少数被试的方法。

例如,临床个案的分析(失语症的研究)

优点:

探索性,提出假说。

缺点:

花费时间;样本性偏差;谨慎的结论

第四节历史发展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们独立的科学。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17-19世纪)哲学思潮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

强调某些知识是先天赋予的。

笛卡尔:

相信“天赋概念”,某些知识(道德、数学等)是先天赋予的。

经验主义:

强调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的经验。

洛克:

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对客观事物有所认识。

联想主义:

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形成。

2现代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为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赫尔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

第一个历史性成果:

测量了青蛙运动神经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90英尺/秒),为心理学中测量反应时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视觉的三色说和听觉的共鸣理论。

费希纳(GustavTheoder Fechner,):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量与心理感觉量之间的关系

诞生的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的贡献:

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创立实验心理学,培养大量心理学研究人才。

创办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撰写《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关于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的社心巨著。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对象:

研究人的直接的经验,即意识(心理)。

任务:

意识由哪些成分或者元素构成。

由三种元素组成的:

感觉、意象和激情。

感觉是知觉

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元素在空间上和时间的结合(联想)构成了知觉、观念、情绪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的内省法,控制刺激(视觉的、听觉的)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报告自己的内部体验。

评价:

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过于狭窄,脱离实际。

裂了心理的整体性

机能主义:

威廉詹姆斯,杜威等。

观点:

研究意识或心理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功能。

意识不是个别元素的集合,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心理学原理》1890。

评价:

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应用到教育、临床、工业等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

魏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等人。

观点:

研究意识的科学。

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对知觉、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知觉的组织原则、认知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

华生(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

系统阐述了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1913-50年代,行为主义的天下。

1、激进的行为主义,华生

研究外显的行为,决定行为的因素。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引发活动的是刺激,心

理学是研究刺激—反应(S-R)的一门科学。

“肌肉抽筋心理学、不研究心理的心理学、无

大脑心理学”。

个体行为的环境决定论:

后天经验决定行为,反对使用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2、新行为主义

30年代以后,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斯金纳、托尔曼等人。

观点:

承认内部心理活动对行为的作用,承认刺激—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

例如,需求变量;认知变量。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行为矫正的开创者。

“斯金纳箱”,研究动物的行为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什么因素决定着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物:

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

物质性强化物:

食物,衣服,房子     社会性强化物:

微笑、赞赏、点头      

活动性强化物:

做老师的帮手       象征性强化物:

嘉奖、颁发奖状

强化:

利用强化物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

正强化:

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行为先发生,强化物在后

负强化:

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厌恶性的刺激在先,行为发生在后

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按压杠杆,电击消失

如何塑造行为?

对期望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强化,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在教学过程的运用

惩罚:

减少行为反应发生概率的手段。

两种惩罚:

1、行为反应发生后,呈现厌恶的刺激。

2、行为反应发生后,取消喜欢的刺激。

严重体罚儿童可能的后果?

研究6002个美国家庭。

目的:

青少年时期得到的体罚与后来生活状况的关系。

结果:

受过体罚的个体更有可能经历各种问题:

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殴打妻子。

结论:

“终止打屁股和其它各种体罚,对从根本上预防虐待儿童和配偶、抑郁、自杀和酗酒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孩童时期受严重体罚可影响脑发育(2008)日本熊本大学的研究:

23人,在4-15岁的时候,有过12次以上被扇耳光或被用鞭子抽屁股等经历,受折磨时间超过3年。

fMRI对大脑进行扫描,与未控制组22名同龄人相比。

结果:

前者与情感和意志相关的额叶皮层平均要比后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回小16.9%,与认知能力相关的额叶皮层背外侧小14.5%

行为主义强化和惩罚原来在行为治疗中的应用:

行为通过强化形成,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或者等手段加以矫正。

具体来讲:

行为保持或者重复-强化;行为消退或者减弱-惩罚。

简要评价:

1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

2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3不研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Phychoanalysis)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1)性欲论:

行为的动机根源于心灵深处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

欲望受到压抑会产生精神疾病。

性本能和死本能支配,人性恶。

(2)人格结构学说

早期的理论

潜意识(unconscious):

原始、本能的欲望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快乐的原则。

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决定着大部分的行为

前意识(preconscious):

经过回想,能够进入意识的东西。

稽查作用,旅行检查官的职责。

例如:

心里不痛快,为什么?

仔细回想知道什么原因。

意识(consciousness):

能感知到的心理现象。

压抑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后期理论(1923)

本我:

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作用:

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调节着本我;又受制于超我。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遵循道德原则。

三个作用:

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是健康的;当者产生敌对关系时,产生心理疾病。

本我-追求快乐    自我-追求现实   超我-追求完美

行为不是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v

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和行为——超我限制

对金钱的欲望——自己挣钱——抢劫钱财不道德   

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

揭示潜意识,使病人回忆起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

释梦:

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

精神分析的目的是把潜意识的欲望化为意识,治疗心理疾病。

临床观察分析的方法。

评价:

1、开辟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2、奠定了现代新医学模式的基础。

分析病人的潜意识以治疗疾病,突破了纯药物、手术的生物医学模式,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医学模式。

3、泛性论的批评。

4、其理论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总结:

学派之争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4、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战后,心理学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研究的范式,影响学科的发展。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用生理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用脑中发生的生理化学过程来解释心理现象。

所有心理功能都和生理、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揭示脑功能的秘密:

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

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等,试图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在感、知客体、形成表象、使用语言、记忆、推理决策时的脑机制。

研究方法——临床法:

布洛卡的研究 

局部切除法:

动物

电刺激法:

采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

脑功能成像技术:

在对刺激进行心理加工的同时,记录人脑功能活动的图象。

可以在对脑无任何损伤的情况下研究脑的功能。

包括ERP、PET、fMRI等多种不同技术。

1、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potential,ERP)

头皮记录到的与大脑对刺激反应相关的电位变化。

高时间分辨率,反映认知活动的时间进程,但空间定位不是很准确。

不同的脑电波可反映不同的心理过程。

  

—N400是指在目标词出现大约400毫秒后,波幅达到最大的负波(negative)。

  

-P600使指在目标词出现大约600毫秒后,波幅达到最大的正波(positive)。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

原理:

当某脑区处于激活状态时,该部分血流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和葡萄糖含量都增加。

把放射性示踪物质(带微弱放射性元素的葡萄糖)注入人体。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能够检测出大脑的哪些区域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以及这种消耗随时间变化的信息。

探测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生成大脑激活的图像。

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脑功能进行精确的定位。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

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脑成像的技术。

测察认知活动时,脑内不同区域血流量以及血含氧量的变化,推测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高空间分辨率,能对认知活动进行精确的脑部定位。

词语和面孔加工的一侧化优势——词语:

左半球;面孔:

右半球。

风险决策激活了前额叶,以及边缘系统中部等脑区。

范式:

吹气球(通过按钮),给予不同水平的奖励。

吹的越大,获得的钱越多;吹爆了,扣除积分。

RaoHY,Neuroimage,2008

脑成像技术揭示大脑功能的许多秘密:

数字加工或者运算定位于顶叶的内部。

这个区域受损导致计算不能完成。

语义的加工定位为颞中回等。

抑郁症病人为什么抑郁?

其认知有什么缺陷?

负责情绪记忆的脑区(如杏仁核,前额皮层)表现出对悲伤面孔的神经活动的增强,高兴面孔的神经活动的减弱。

认知缺陷源于大脑对正性信息加工的减弱,对负性信息加工的增强。

 Leppanen.(2006)

美国科学家近日利用创建的电脑模型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通过“解码”大脑的激活模式,成功地确定出一个人刚刚所看到的图片。

Nature,2008,3,20

第一阶段,两个被试每人观看包括多种物体和风景的图片,fMRI监测他们视皮层的反应。

基于这些数据,将视觉皮层分为很多小的立方块,并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现每个立方对不同视觉特征作出的反应。

通过结合数以百计的立方模型,能够预测视皮层怎样对任意给定图像作出反应。

第二阶段,被试观看120张他们之前未见过的图片,同时进行fMRI扫描。

将记录的模式与模型预测的模式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预测对了第一个被试的120张图片的110张,第二个被试的86张。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认知心理学。

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

广义:

凡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

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接收、加工、贮存、提取信息的过程。

重要奠基人:

Newell和Simon。

把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

计算机模拟下象棋的程序;模拟了问题解决。

强调认知的过程,认知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

把人与计算机进行功能类比,都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输入、加工、存储、输出)研究认知的过程。

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采用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由马斯洛(AbrahamMaslow)和罗杰斯(CarlRogers)于五十年代创立。

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force)。

(行为主义:

否定心理过程的研究;否定价值、尊严的作用;否定自我力量对行为的影响)(精神分析:

潜意识决定论;性恶论;悲观主义)

主要观点:

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者健康的人格,研究出类拔萃的精英。

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性美好。

强调环境和个体自我对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意志的作用。

5、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简介

(一)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

利马窦的《西国记法》论述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1840年后,一些留美和留日学者开始开设心理学课程。

现代心理学开始于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20年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系。

(二)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建国初期对心理学的任务进行了探讨,学习前苏联。

50年代末受到批判

60-70年代,停滞状态

80年代逐渐发展

90年代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北京大学:

生理心理学、咨询治疗、工业和组织心理学

浙江大学:

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华东师大:

记忆、认知心理学

西南大学:

推理、认知心理学等

华南师范大学:

语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北师大:

语言心理学、发展、咨询、测量、认知神经科学。

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重点: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几种学说

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吗?

怎样认识功能的偏侧化?

脑具有可塑性吗?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1原生动物(最低等)——无神经系统。

单个细胞组成,由单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

 

2多细胞动物——网状的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网状神经系统。

细胞间没有突触连接,神经的兴奋可以向任何方向传导。

例如,水螅、水母。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1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

头部有神经节,能够对周围的振动和光线作出反映。

初步具有了感觉能力。

蚯蚓

2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     

三部分组成:

头部、胸部和腹部神经节。

行为比环节动物复杂。

但许多节肢动物不能利用感官的协同活动反应外界事物。

例如,蚂蚁、蜘蛛。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后来发展出五个独立的脑泡:

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两栖类动物的前脑发展成为两个半球。

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的大脑皮层。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面积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