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17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历史学科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0分

时间:

45分钟

选择题:

15题,每题4分,共60分。

非选择题:

3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等),共40分。

任务分配

崇左市:

七上第一单元

百色市:

七上第二单元

河池市:

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10、11、12、14课

贺州市:

七上第三单元检测,第15、16、17课

玉林市:

七上第四单元

梧州市:

七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1、2、3、4课

来宾市:

七下第一单元检测,第5、6、7、8课

南宁市:

七下第二单元

北海市:

七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15、16、17、18课

钦州市:

七下第三单元检测,第19、20、21、22课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样例:

七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玉州区教研室张冬森

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单元,学生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了解,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及分析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

再者,本单元的内容有章可循:

朝代的建立→统治措施→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对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历史至关重要。

从历史地位来看,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而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从历史贡献来看,秦汉文化气势恢弘,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特别是居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应的,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影响中国。

从价值观引导来看,通过秦的暴政激起农民起义,进一步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理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的统一及其作用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能列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示,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历史问题。

使用对比法比较记忆秦汉的主要措施,通过组织辩论等活动能够正确评价“秦皇汉武”,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对秦汉历史的强化认识,增加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在合作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在独立思考的过程锻炼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皇汉武”加强统治的措施,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作用,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史记》的编撰及其历史价值。

难点:

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张骞、董仲舒等历史人物,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正确认识丝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宗教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

四、教学建议

(一)建议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8课,有一课属于选上课,可以不上,剩下7课建议用7个课时来完成,基本上是每课用一个课时。

(二)注意事项

1.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讲授新课时注重的本课书内容之间的联系固然重要,但因本单元的知识有一定的可对比可联系的点,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比较、筛选异同、寻找内在联系,有机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考点进行系统归类。

如讲述《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可以回顾《“秦王扫六合”》中提到的“北筑长城和蒙恬反击匈奴”的内容来讲授。

2.对知识的整合建议。

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明显偏多,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也较多,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对本课文的内容做一些调整:

比如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在《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才出现,可以调整到“大一统的汉朝”,与政治、思想文化等措施一起完整地呈现。

3.对资源的利用。

一是课文中的资料。

本单元在课本中呈现的资料非常丰富,有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情景再现、模型还原等,在视觉上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是学生本身认知的资源。

学生通过对本单位新课的学习、来自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自己思考,他们对本单元的理解、思考的角度是比较丰富的,给学生留出互动分享的时间,“兵教兵”,使学生本身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教学方法比较灵活。

如对“秦皇汉武”的统治措施可采用比较法、表格呈现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丝绸之路和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可以通过课本的地图或者图示法帮助学习记忆。

不宜串讲,发挥小组的力量,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同伴互补,合作学习。

教案设计样例: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紧承上一课介绍的两宋经济概况,从宋代的衣食住行、城市文化生活、节日活动三方面来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及其丰富,城市的习俗多姿多彩,呈现出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较低——属于一般性的了解层次。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衣、食、住、行、娱乐和传统节日等方面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概貌。

2.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来分析当时的时代特色,认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联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

2.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有关宋代的主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习俗,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

3.小组交流、展示,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对于历史有更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以宋代春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了解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组成,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如何让学生走进宋代的社会生活,克服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创设情境:

北宋年间,春节快到了,居住在杭州城外一个小村庄的13岁的来福要到东京城里开茶馆的姑妈家。

来福怎么去开封,到了城里,南北方及城乡的差异又会给来福带来哪些趣闻?

让我们一起走进来福的旅程,进行历史的探究。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四个探究主题:

⑴来福会选择哪些交通工具从杭州到东京?

⑵姑妈家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⑶来福在姑妈家是怎样过新年的?

①来福在新年会得到什么款式的新衣服?

②宋朝过年有哪些习俗?

③姑妈为春节准备了哪些美味佳肴?

④东京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⑷比较古代,今天,我们现代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3.教师精心准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方便学生查阅。

4.学生学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对相关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画画、撰写调查报告、制作网页或幻灯片等,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报做好准备。

5.课前将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图片、照片、实物以及美术作品等对教室进行布置,为教学创设情意、烘托气氛。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情境:

来福怎么去开封,到了那里,南北方的差异又会给来福带来什么趣闻?

让我们一起走进来福的旅程,了解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教师展示学习任务和评价量规。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评价的标准。

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一、自主探究

探究一:

来福会选择哪些交通工具从临安到开封?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捕捉有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同学的提问,提醒学生宋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方面的区别。

教师预设问题:

1.来福为什么选择船和驴车作为交通工具?

2.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宋代交通的发达表现在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和邸店的盛行。

第一学习小组的发言人上台给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宋代交通工具,并对来福选择的交通工具做合理想象的描述。

其他同学注意听讲解,注意捕捉有效信息并提出问题,第一小组同学合作解答问题。

学生共同思考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收集有效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二:

姑妈家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同学的提问,注意提醒学生各个阶层的人在住房方面的区别。

教师预设问题:

1.宋代的住房有什么特点?

2.宋代住房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二学习小组的发言人上台介绍宋代的住房。

其他同学注意听讲解,注意捕捉有效信息并提出问题,第二小组同学合作解答问题。

探究三:

来福在姑妈家是怎样过新年的?

1.来福在新年里会得到什么款式的新衣服?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做补充介绍,帮助学生归纳宋朝服饰的特点。

⑴北宋皇帝和官员的服装是怎样的?

⑵宋朝服装的衣料是什么?

⑶宋朝服装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和服装行业特征明显有何史料依据?

⑷北宋各级官员的服装由简朴到奢华反映了什么问题?

⑸宋朝服装有何特点?

2.宋朝过年有哪些习俗?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归纳宋朝春节的习俗。

3.姑妈为春节准备了哪些美味佳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南北饮食的差异以及民族融合的特点。

南北方的饮食有什么差异?

4.东京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并加以概括:

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⑴瓦子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有哪几类?

⑵瓦子是什么?

⑶宋朝为什么会出现瓦子?

第三学习小组的同学上台介绍来福的服装和姑父、姑妈的服装。

学生根据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第三小组同学合作解答问题。

第四学习小组发言人上台介绍宋朝的春节习俗。

学生根据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第四小组同学合作解答。

第五小组发言人上台介绍宋朝的饮食。

学生思考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六小组发言人上台介绍宋朝的瓦子。

学生谈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

归纳总结

1.宋朝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万千气象。

2.宋代的生活为何如此丰富多彩?

⑴社会的安定

⑵经济的发展

⑶民族大融合

⑷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在教师的指导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拓展提升

探究四:

比较古代,今天,我们现代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古今春节习俗、南北春节习俗的不同。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生活。

第七小组的发言人上台介绍。

学生根据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第七小组同学合作解答。

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课学习的收获。

教师可以细化问题为:

⑴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宋朝的社会生活?

⑵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⑶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学到哪些学习方法?

⑷你和你的同伴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教师展示学习小组学习量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互评和自评。

3.教师展示学生学习自评反馈表,要求学生课后对本次学习活动做自我评价。

学生对学习过程作反思和评价。

学生根据评价量规展开小组间的互评和自评。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

通过总结和评价反馈学习效果。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宋代社会风貌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精神生活(娱乐、节日)

二、特点

万千气象

三、原因

社会的相对安定

经济的发展

民族大融合

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附1:

学习小组评价量规

分值

优(10-9)

良(8-7)

需努力(6-1)

得分

10分

能够独立思考,多角度、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

对问题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独立思考。

对问题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研究中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

讲解图文并茂,图片、动画的使用有目的性,有助于说明主题。

讲解虽然图文并茂,但有少量地方目的性不强。

讲解没有做到图文并茂,或者乱用图片和动画。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时能提出问题,能解决一些问题。

课堂活动参与不积极。

小组团结协作好,能共同解决学习问题。

小组团结协作一般,共同解决学习问题情况一般。

没能体现小组团结协作。

总评

要加油!

得分合计

附2:

学生学习自评反馈表

班别姓名

自评项目

是否做到了

你是否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学习任务

是□否□

你是否参与本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

你是否掌握了探究历史的一般途径

你能否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在小组的探究汇报过程中你是否能提取有效信息

课堂上你是否能根据小组的发言提出问题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能否解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否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概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在下行填写)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在这节课上,学生始终保持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将自己置身于繁闹的宋代都市生活中,主动而轻松地欣赏、阅读、倾听,调动了多种感官,自始至终,无论是听、看、读,还是资料的搜集、整理、撰写解说词以及课堂的倾听、质疑、评价,都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材料、说明情况、正确引导。

在《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设计与实施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和明确学习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综合探究,形成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运用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者。

这使我感受到,自然恰当的教学方法、细腻明确的设计意图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使学生装的学习富有生命意义和情感体验,不仅习得知识与智慧,还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与人格完善。

在本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与引导,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学生自己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嘴,借助写作来亲自经历、亲自感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历史学习成了富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成了学习者生命和情感的经历。

从一定意义上说,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当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往的历史教学太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面对以前教材中没有的新内容,教师要积极面对,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学科、教师的共同发展。

导学案设计样例: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班级:

__姓名:

______小组:

___编号:

___

【学习目标】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

2.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我们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一)南北重归统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年,建立隋朝,年号,定都。

2.年,隋灭掉南方的朝,结束局面,继之后中国再次实现了。

3.思考: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大运河的开通(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大运河的开通”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4.开凿目的:

5.填图:

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填上大运河的中心;

南北端点:

和;

从北向南的四段、、、;

连接的五大水系、、、、;

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6.作用: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和的枢纽。

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和发展。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

一、预习反馈: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2.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而且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试一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

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达标检测】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成了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分裂局面

3.大运河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

A.通济渠B.永济渠C.江南河D.邗沟

4.画出大运河示意图,掌握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拓展延伸】

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勘探,历经数十年,中线工程河南段终于2009年全面开工。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京津地区用水紧张局面。

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泽被后世,但对当时的政权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都江堰图二隋朝大运河

(1)简述图一、图二工程的主要功能。

(2)两大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单元检测样例:

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朝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2.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洛阳、涿郡B.洛阳、大都C.余杭、洛阳D.余杭、涿郡

3.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

下列史实与“唐宗”有关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贞观之治D.陈桥兵变

4.唐太宗曾说: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D.关心百姓生活

5.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重要措施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创立行省制度

C.重视发展生产D.开凿大运河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

”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A.唐高宗统治初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初期

7.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

8.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9.唐《陇西行》写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