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173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第二节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增长

//202.115.78.196/courseware/interep/chapter4/content1_1.htm>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

//202.115.78.196/courseware/interep/chapter4/content1_3.htm>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第三节美、日、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

∙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界也称为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

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本章重点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于在:

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建立和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对第三世界初级产口的掠夺。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幅度的经济体制与政策调整:

普遍建立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广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并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

  3、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财政赤字扩大,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

  4、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个人权利、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原则以及法治原则。

一般都实行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与司法制度。

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多重的两面性,它是历史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但是仍存在局限性。

  5、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重大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阶级斗争趋势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政党的纲领政策趋势向中庸;利益集团的影响巨大。

  6、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一系重大变化,总的看来是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同时配合以“和平演变”,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对第三世界进行经济、文化渗透。

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则发生转变,其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所谓的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

  7、西欧各国在二战后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

从舒曼计划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欧洲一体化平稳发展,在70年代又实现了欧共体的扩大。

冷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现已成为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实体。

  8、日本在二战后先经过了六年的追随美国的外交时期,此后则利用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开展全方位和平外交,与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尽力搞好关系。

从八十年代开始,日本走向了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道路,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基本概念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界也称为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

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2、利益集团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和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

它对议会及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自己集团利益的要求的决策。

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包括游说、捐款、提供情报、抗议、示威游行、罢工舆论宣传,等等,对政治决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3、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接任总统之后半年,在访问日本时途经关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

美国要从亚洲进行战略收缩,虽然美国在军事同盟关系中还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应该发动盟国的积极性。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

争取和平的新战略》,其中把他新的亚洲政策推广到美国的全球外交。

尼克松主义有三个原则:

以伙伴关系为支柱,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其具体内容是:

 

(1)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希望盟国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合作,以帮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2)缓和同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3)军事上,提出了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大大地减轻了美国战争准备的规模。

美国在尼克松任内结束了越南战争。

  尼克松主义可以看作是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的表现。

4、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在八十年代末提出的对苏战略。

  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化大学发表题为《苏联的变化》的演讲,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声称:

"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此后他又在波士顿大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同年,布什在访问欧洲和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首脑会议的讲话中重申了上述战略。

从此超越遏制战略成为了西方对苏联的共同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改变他们的内外政策,并进一步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5、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以后,日本进一步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

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外交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主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邦交。

  

(2)在中苏之推行“等距离外交”。

  (3)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

6、欧洲联盟

1991年月12月,欧共体12国领导人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草签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包括欧洲经济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

1993年1月1日,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内部边界,商品、资本和服务开始自由流通。

经过艰苦努力,马约终于从1993年11月生效。

从1994年1月起,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995年1月1日起,欧洲联盟又吸收了奥地利、瑞典和芬兰为新成员国,成员国数量达到15个。

7、遏制战略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战略,其理论基石就是凯南所提出的:

苏联对于道义的逻辑不敏感,但对于武力的逻辑却很敏感,所以美国必须拥有比苏联更为强大的武力,遏制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和颠覆。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并将将西方国家几乎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军事同盟。

  (3)在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支持亲美政权

思考习题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2、战后发达资本主主国家对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

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

4、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5、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基本特征是什么?

7、战后日本和西欧在外交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

1、战后恢复时期。

  战后初期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极为困难,但是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并且在美国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恢复。

整个西欧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日本到1955年,除了对外贸易一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

最早的计算机

  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国也顺利地将战时经济转轨为平时经济,并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2、快速增长时期(1950-1973年)。

  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接近5%。

而且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及较低的失业率。

虽然一些国家也曾发生过经济危机,但是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也较短。

  3、滞胀时期(1973-1982)。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生产停滞,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不及60年代的一半,同时失业率剧增,物价飞涨,工资下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产生。

“滞胀”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包括:

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的扩大财政支出政策,导致政府预算赤字增加,通货膨胀抬头;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造成西方国家生产成本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科技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出现阶段性停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停滞是一种“增长性衰退”,而不是绝对的止步不前,与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相比,其破坏程度要轻得多。

  4、调整时期(1983-1989)。

  为了克服经济滞胀,发达国家普遍以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指导,开始实行一套新的政策,包括紧缩货币,削减福利,减轻所得税,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放松对经济的管制,限制工资的增长等。

这些措施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物价到80年代已趋于平稳。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1980)

  此外,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另外一些调整措施,包括:

努力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节约石油消耗,开发新油田和替代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从传统工业部门向高科技部门的转变;加强对青年失业者的培训,限制外籍工人进入本国;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召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达国家联合起来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

  5、90年代以来的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虽然刚刚开始,但已能看出一系列的新现象和新特点,比如: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科技革命出现了新的浪潮;产业结构变革和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越来越让位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高度集约化,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知识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

自动化

  另外,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生产、贸易和金融的状况对西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总的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五十多年中的周期性波动仍然存在,但是总体保持了相对平稳和较为快速的发展;同时,其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巨大的,发达国家进一步保持了在生产和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成为后工业化的国家(或信息化的国家)。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调整主要在以下三个特点:

  1、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那场重大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认识到:

单凭市场的力量和依靠自由竞争来决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严重的局限性。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应该干预和调节经济,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因为这些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倍受青睐,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实施。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但是并非完美无缺。

70年代的滞胀对以往的一些制度提出挑战。

于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又抛弃了凯恩斯主义,从预算政策转为货币政策,从重视公平转为重视效率,从体现收入的均衡化转为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

  上述措施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强市场经济活力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却急速扩大。

这又酿成新的问题。

进入90年代,发达国家经过反复试验,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灵活,在理论上不拘一格,在手段上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切实的方法。

  2、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战后以来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最初的形式,是资本家个人所有制,其特点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形成,出现资本家集团所有制。

战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私有制从个人直接占有发展到个人间接占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比如现在股东在法律权利上拥有公司,但是其实股东因为过于分散,没有办法对公司的日常管理作出决策,公司其实是由经理阶层来管理的。

现在大公司的股东一般都在百万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股民的比例非常高。

如美国,普通美国人对股市的投资多于对住房的投资。

股票占每个普通家庭金融资产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

美国成人拥有股票的比例在1965年为百分之十左右,到现在接近一半。

资本所有制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各种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国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以及资本家个人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大小企业并存,形成优势互补。

  50年代有些经济学家曾预测,小企业将敌不过大企业的挤压而逐渐消失,然而70年代以后,情况起了变化,小企业蓬勃兴起。

在数量上,小企业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日本则更高一些,占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三。

西欧也占到百分之九十。

这些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服务行业,在提供就业、满足多样化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补充、牵制大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小企业给予扶植、鼓励、以改善和加强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不过大型企业在数量上虽少,但其垄断地位其实一直在加强。

比如最近的兼并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

  新兴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迅速发展。

目前,西方七国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美国百分之七十一、日本百分之五十八、德国百分之六十三、法国百分之七十、意大利百分之六十六、英国百分之六十六、加拿大百分之七十二。

近年来,由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国大力扶植这类新兴产业部门,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3、是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调。

  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以及生产地位不同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

从“泰罗制”、“福特制”到“后福特主义”,企业管理由单纯的监管转变为较为重视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在此之间已有论述。

  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指发达国家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联系。

当前,针对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烈度的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从以发达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为主,进一步扩展到对国际宏观经济的干预和国际调节。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已发生6次,各发达国家无一能摆脱经济周期性收缩的痼疾,基本都在6到10次。

  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累计达6万亿美元左右,是其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0%,欧盟诸国政府的公共债务也相当于各国内国内生产总值的74%。

日本的这个数字则达90%。

社会保障的开支现在普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

政府债务规模式的扩大实为信用的膨胀,信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但信用的无限膨胀却积累着爆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危险。

这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与干预手段不足的矛盾。

政府债券

  2、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

  在60、70年代经济繁荣的时期,失业在西方国家并不是大问题。

但是随着西方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产业技术革新和产业技术调整对劳动就业的消极效应就变得十分突出。

从1970年起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平均超过3%,1983年高达8%。

有些国家高达15%,连以前失业率很低的日本现在也突破了百分之三,目前约在百分之五左右。

除了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有所下降,大多数国家都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美国经济也出现周期性收缩,失业率也在上升。

  3、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加重,贫富差距扩大。

  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会力量的加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即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并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所谓“中产阶级”,这被看作是西方世界贫富差别缩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自70年代初,随着西方经济陷入“滞胀”,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之下,对于工资的增长采取了限制措施。

与此同时,中产阶级出现了萎缩和分化,其收入与上等阶层的差距扩大。

虽然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就不平等而言,也比五十年前扩大了。

英格兰银行

  总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虽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也同样面临许多迄待解决的问题。

从它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都通过调整成功地解决了很多问题,而每次问题的解决,对它本身来说是一种进步,同时又可以看作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是在17、18世纪由一些思想家陆续提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权在民,或称人民主权原则。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君权至上的结果。

在民主制以前,欧洲奉行的原则无非是君权至上,神权至上,或者是贵族阶层至上,总之国家主权不在人民。

而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国家逐渐开始承认这一原则。

现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原则在程序上的体现就是各种各样的选举制度。

  

(2)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在此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有人将其总结为“多数人的权力,少数人的利益”。

西方人认为,民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在于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有些基本的权利是不容剥夺的,即便大多数人的决定不能损害少数人的基本权利。

这种原则体现出西方人思想中非常理性的方面。

美国白宫

  (3)代议制原则。

  即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

近代以后,一个国家中的人口已经非常多,而且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只是开会讨论政治事务。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民主制,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就只有由公民选出代表,由他们来组成决策机构管理国家。

这就是代议制民主。

  (4)分权制衡原则。

  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非常强调合理分工与权力互相制衡。

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权力这种东西是深感忧虑,所以他们提出对政治权力进行分割,使各部分权力互相制约。

但各国具体的分权制衡方式有所不同。

  (5)法治原则。

  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法律毕竟还有一些积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制定规则。

从而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实质可以分三方面来谈:

  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

  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它们的政治制度。

就西方国家的普通人来说,除了少数极端分子之外,他们大都非常维护和推崇现有的政治制度。

我们不应将民主制度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民主制度其是是人类对政治规律的认识和总结,理应被视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第二,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

  治理国家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更是如此。

所以治理国家如同走钢丝一样,需要极高的平衡技巧,还需要不断的制度创新。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使自己的政治制度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纠错能力。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表明:

它们的政治体制具有较好的稳定的性和较强的随危机的能力。

  第三,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西方民主制度还是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政治权力仍然是由少数上层人物操纵的,民意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西方政治制度运转的基础就是金钱,就对政策的影响力来说,少数权势阶层要相对强大地多。

  所以有人就认为:

民主实际上是一个虚伪的概念,大多数人的统治是不可能的,政治权力永远超纵在少数人手中。

这当然是民主制度一个极大的弊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的民主制度具有多重的特性:

  

(1)它确实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选择,至少它在目前是得到了西方国家大多数人的认可的;

  

(2)它虽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但同时它也承担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政治体制所应承担的广泛的社会职能;

  (3)从它无法实现真正完全的民主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是虚伪的,但是就它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的具体运作来看,又确实有效地保证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正常运转。

  (4)虽然它仍然以私有制为基础,也存在着对人类本质的扭曲,但就人类文明所追求的保障个人的自由与发展的权利这个目标而言,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变化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各阶级的内部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显分化成不同的阶层。

  

(1)工人阶级的队伍扩大,内部构成多元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非农业人口在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而雇佣劳动者的队伍规模则扩大了。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通常把体力工作者称为“蓝领阶层”,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则称为“白领阶层”,维修人员被称为“灰领阶层”,工程技术人员则被称为“金领阶层”,等等。

  

(2)资产阶级的成分也复杂化。

一是超级富翁大大增加。

二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成为新的资本家阶层。

  (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化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

新的中间阶层就是随着新兴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技术--管理阶层,包括被雇用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国家中级公务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律师、撰稿人等。

新中间阶级的兴起,使中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了。

 第二,阶级予盾和斗争趋向缓和,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二战后,虽然工人与资本家这两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已呈缓和趋势,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较快增使工人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成为阶级矛盾缓和的经济基础。

  

(2)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化与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因素的加强,大大有利于劳资双方矛盾缓和。

  (3)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对工人阶级斗争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阶级斗争呈缓和趋势形成对照的是:

自60年代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