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22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4.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大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太阳暖大地②大地暖大气

2.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特别提醒】水汽凝结产生降水的条件有三个:

水汽、凝结核和上升的动力,当水汽达到饱和时就可产生降水,可形象的表示为:

【要点归纳探究】

(节栏目)

考点一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平流层

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自下而上分三层:

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高度/Km

 

【特别提醒】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典例解析】按气温垂直分布规律,下图中有永久性冰雪的山峰是( 

解析:

A图中山顶夏季温度15—2500×

0.6=0,B图中山顶夏季温度12—2200×

0.6=—0.8,C图冬季山顶温度10—1800×

0.6=—0.8,D图冬季山顶温度8—1500×

0.6=—1,山峰上有永久性冰雪的条件应该是夏季温度低于0℃。

答案:

B。

【命题探究】考查对流层的热量来源及其气温垂直递减率。

【跟踪训练】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后分析完成

(1)-

(2)题:

(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①④B.③⑥C.②③D.⑤⑥

逆温主要出现在晴朗的天气里,这是因为,只有在晴朗的天气里,才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晚上大气逆辐射才会强到出现逆温现象。

而阴雨连绵时的气温分布图则是无规律的。

在正常情况下(上冷下热),也就是甲图所示的情况,未出现逆温时,上下层空气的流通才会比较旺盛,也就是对流现象旺盛,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1)A

(2)C

【点拨】常见的逆温类型

⑴辐射逆温

①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②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③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⑵锋面逆温

①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②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⑶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

⑷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形成的逆温。

考点二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1.吸收:

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2.反射:

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

新雪最强。

3.散射: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4.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强)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典例解析】江苏省气象台2008年11月5日6时10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扬州、南通地区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据此材料及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l~2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大雾形成条件: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有充足的凝结核。

深秋初冬时节符合这个条件。

大雾(水汽、凝结核)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使空气能见度降低。

1.D.2.B

【命题探究】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跟踪训练】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1)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酸雨③城市热岛效应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吸收具有选择性,其中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一氧化二氮可导致酸雨。

(1)C

(2)A

【速效提升训练】

测控点

题号

考情分析

基础自测

能力提升

创新题

1

气温递减率

2

1、2、3

大气各层特点

3

4

大气组成

4、5、6

逆温层

5

6、7、

大气成分的变化

6

3、8、9

7、9、10、11

12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7

10

8

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作用

【基础自测】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

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对比分析,①图显示3000米以下气温从20℃降低到了接近—15℃,可以计算出每上升100米降温1.2℃,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是平均递减率的2倍;

而3000~6000米实际降温从—15℃降到了—35℃,降温率约0.67℃,高于垂直递减率。

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说明这个高度上的对流运动弱,则要求的5000米高度与地面温差小,从四幅图上看,温差依次为50℃、32℃、45℃、20℃。

只有④符合条件。

1.B2.D

读近地面(虚线)和大气上界(实线)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示意图,判断3~5题:

辐射能力[J/cm2·

min·

μm]

3.导致图中实线与虚线不吻合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C.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地面对太阳高度的影响作用

4.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会使()

A.①部分增大B.②部分缩小

C.③部分增大D.③部分缩小

5.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并向大气

排放,会使()

A.①部分增大B.①部分缩小C.②部分增大D.③部分缩小

导致图中实线与虚线不吻合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会使CO2增多,CO2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从而使得③部分增大。

氯氟烃增多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①部分缩小。

3.A4.C5.B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B.1920—1940C.1958—1978D.1978—1998

7.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回答这道题可以用直尺量算,并结合近年来人口剧增、森林破坏使温室效应加剧,气温上升幅度是最大的。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气候变暖,有的地方变干,有的地方降水增加,南极大陆地区冰川减少。

6.D7.B

8.由于大气的反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

A.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后和日出前的天空是明亮的

B.夏季天空多云,白天气温不太高

C.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D.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的夜晚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后和日出前的天空是明亮的,这些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的夜晚,这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B

9.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海拔高,离太阳较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

10.(创新题)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

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读图,按A预案到2100年,100年温度升高约3℃,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0.30℃,按B预案到2100年,100年温度升高约1.9℃,按C预案,100年温度升高约1.3℃,比A预案分别低1.1℃和1.7℃。

三种预案反映了温室气体的作用。

(1)0.30-0.321.1—1.51.6-2(在此范围内即可)

(3)海平面上升;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能力提升】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D.Ⅲ层

3.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7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排除④;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高,排除③;

高层大气底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上层随海拔增高而增高。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有电离层(海拔约为85千米处)。

第3题“神舟7号”飞船运行在高层大气。

1.B2.D3.C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

完成4~6题:

-1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

C.350米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图中间部分为正值的等值线,说明高度每差100米,气温分别上升3、2、1、0度,接下去才是降温。

所以逆温现象的时段是16时30分~7时。

根据递增0度的线,递增范围最大达300多米,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300多米。

发生逆温时污染物不易扩散。

4.C5.C6.B

e

读下图,回答7~9题:

7.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aB.bC.cD.d

8.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9.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A可能增强 

②箭头B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根据图示确定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d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的)。

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增加,削弱作用增强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a减少。

7.A8.C9.D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夏季,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

“白夜”的最低纬度是49度。

据此完成10~11题:

10.“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是明亮的,其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B.反射作用C.散射作用D.透射作用

11.如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速度是匀速的,那么我国“北极村”漠河镇一年中出现“白夜”现象的时间大约是:

A.一个月左右B.两个月左右C.三个月左右D.六个月左右

“白夜”出现时天空仍是明亮的是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白夜”的最低纬度应出现在北半球极昼范围最大的时候(夏至日)。

“漠河”的纬度约为北纬53度,故其出现“白夜”的持续时间应是白夜现象在北纬49度与北纬53度之间,并且是来回各一次,故持续跨越的的纬度数应为8度。

也相当于直射点的北半球移动8度所持续的时间。

直射点在北半球移动持续的时间是6个月,跨越约47度。

故移动8度所需时间约为1个月。

10.C11.A

【原创新题】

12.读图分析(拉萨和杭州纬度接近,30°

N附近)

海拔

(1)在同等天气条件下,两地中太阳辐射较强的是,原因是。

(2)两地中白天气温较高的是,原因是。

拉萨和杭州纬度接近,30°

N附近,不能考虑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杭州海拔低接受的地面辐射多。

(1)拉萨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2)杭州海拔低,气温高(接受的地面辐射多)

第二课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作用力

概念

对风速和风向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决定风向和风速

地转偏转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只影响风向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即影响风向,又影响风力

4.风的类型

(1)受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风向垂直等压线。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感悟】古诗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夜雨与巴山地区的地形有何关系?

点拨: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响谷地,山谷中空气垂直上升,大气层结构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三.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3)北半球:

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4.海陆的热力差异

下垫面

比热

季节

气温变化特点

气压

陆地

比热大

夏季

升温快,气温高

气压低

冬季

降温快,气温低

气压高

海洋

比热小

升温慢,气温低

降温慢,气温高

5.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夏季(7月)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冬季(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6.季风环流

地区

风向

源地

性质

成因

1月

(冬季)

东亚

西北风

高纬

内陆

干冷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

东北风

暖干

7月

(夏季)

东南风

低纬

暖湿

西南风

湿热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思考感悟】对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一定北移吗?

不一定。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一致的。

严格的讲,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向北移动;

夏至日至冬至日向南移动。

考点一温度与气压关系及等压面判读

一.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1.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

2.气压与沸点温度的关系:

沸点温度高则气压高,沸点温度低则气压低。

3.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

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4.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高”原则:

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下凹是低压区;

由此反推大气运动状况及地表的冷热差异、季节差异、下垫面性质差异等。

二.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

(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即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

风力大小与气压差异成正相关;

与图上距离成负相关(故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稀疏即图上距离大,风力小,等压线密集即图上距离小,风力大);

与比例尺大小成正相关。

【典例解析】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回答

(1)~

(2)题:

(1)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②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①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2)由甲图推断,乙图中环流模式出现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B.8时~当日16时

C.16时~次日8时D.6时~次日18时

解析:

海洋热容量小于陆地,获得(或失去)相同的热量,海洋比陆地增温(或降温)慢,最高(或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迟,气温日较差小。

正是由于不同季节这种冷热差异导致热力环流随时间而转化,从甲图推测大约8时以后,陆上气温比海上高,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上气温偏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产生海风;

大约到了16时以后,形成了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形成陆风。

答案:

(1)B

(2)B

【命题探究】该题目考查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海陆风的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