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257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图像及文字资料,①了解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②说出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及相应特点。

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并阐述古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代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简要分析气候变迁对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四、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讲授内容及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示一段视频录像(全球气候变化),提问:

从这段录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观看录像

获取有效信息

得出结论

明确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过渡:

录像中反映的是近代全球的气候变化,那么古代气候有没有变化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全球气候变化”部分

思考:

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阅读教材

获取有效信息并尝试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总结归纳

通过文字资料,说出按时间尺度不同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及相应特点,并列表概括总结(附件一表)

课件演示

1.什么叫雪线?

其分布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2.雪线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观察课件思考问题;

通过分析示意图明确雪线的概念,理解雪线与气温的关系

了解雪线的概念:

理解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影响

明确:

气候变暖,雪线升高,气候变冷,雪线下降。

为下一步学习埋下伏笔

用课件展示“古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图(P854-2-3)

将学生分成二大组:

组一:

研究气温上升时段资料。

组二:

研究气温下降时段的资料

分组讨论:

1.从图片中能总结出什么古代气候变化特点?

2.判断这种变化特点的依据是什么?

3.这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哪些活动产生了影响?

4.阅读课本中楼兰古城的资料,结合、利用“古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图和你已有的历史及地理知识,尝试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观察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汇报谈就结果

1.分组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

温暖时期或寒冷时期

2.运用地图:

依据气温曲线的趋势判断属温暖或寒冷时期;

3.分析归纳并比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温暖时期,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气候寒冷时期,农业环境恶劣,易遭受饥荒、灾难等,文明发展缓慢。

了解: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结论:

气温的波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农业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资料1:

阅读地图册32页“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南移”图片及文字资料。

资料2:

展示中国熊猫分布地区图(不同时期)

提问:

分析所给资料,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读图思考问题

理解气候变迁会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课下拓展探究:

如果你是一名研究古代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寻找研究依据?

阅读教材

选择一个方面搜集资料,擦找证据

运用已有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尝试提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案,逐渐养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附件一

气候变化的尺度

时间范围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的气候

 1万年以前

 气温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

替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的气候

 近1万年以来

气温波动变化,气温波动4-6°C

 近代气候

 近100年-200年

 气温波动上升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资料,了解近代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根据资料及案例,举例说明全球变暖对农业、工业、人体健康、海平面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方面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近现代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理,分析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

以启发式为主辅以其它方式

四、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老师讲授内容及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示“1860-xx年全球平均气候变化”图、“近2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图,结合课本86页第三、第四自然段,提出问题:

1.1861年以来,全球的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原因是什么?

2.找出20世纪气温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

3.近代气候是如何变化的?

 

读图并阅读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通过读图及阅读资料,了解近代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图表(及教师补充的资料),

分析、归纳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那些方面产生影响。

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图表(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结论。

提高提取信息、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得出“全球变暖将对生态系统和工农业生产更过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结论。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举例说明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还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尝试用因果关系图简单概括

分组合作学习,选择某一内容,尝试用因果关系图简单概括,并完成学案内容(附件一)

小组协作,充分交流

组织发言,归纳总结

小组发言,全班交流

表述、归纳能力的培养;明确全球变暖将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成果评价

师生互动---教师点评

自评----互评

学习正确评价方法

课下探究

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措施?

附件一:

学案

探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xx的影响

探究方向

例: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产的影响

姓名

同伴名单

独立完成初稿

合作完成初稿

 

修改后定稿

 

修改理由

 

对其他组探究成果评价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代全球气候变暖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造成楼兰古城衰亡的根本原因是()

A.孔雀河干涸B.罗布泊水面萎缩

C.气候变干D.土壤盐碱化

解析:

气候变干导致孔雀河干涸并改道,最终引起罗布泊湖面萎缩,楼兰古国消亡,可见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干。

答案:

C

2.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三次大冰期,还发生过延续时间约为10万年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不明显③有气象观测时期的气温呈波动上升④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地质时期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时间尺度为10万年。

1万年以来历史时期的气候经历了5—10℃的波动。

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明显波动上升。

答案:

C

3.下列条件不能确定地球气温变化的是()

A.树木年轮的厚薄B.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

C.花粉记录的气候条件D.沉积物的沉积环境

解析:

分析气候变化的方法有树木年轮分析、花粉记录分析、氧同位素分析、海洋沉积物分析,其他方法还包括河流活动调查、历史记录以及化石分析等。

答案:

B

4.近年来,暖冬趋势明显,气候变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较明显

C.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气温呈下降趋势

D.从季节来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解析: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我国北方地区增温明显,尤其是西北地区;人类历史时期的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故A、B、C三项错。

答案:

D

下图是“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粗线)与5000年来中国温度(细线)变迁”,读图完成5—6题。

5.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6.中国与挪威相比()

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

B.气候冷暖变化呈负相关

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

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

解析:

第5题,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

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温度在0℃以上的是1910—1950年。

第6题,从总体上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的趋势有关联,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

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

答案:

5.D6.D

7.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可能有()

A.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B.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C.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D.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解析: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的影响应该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是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会被淹;温度升高后,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为变暖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高纬度地区会因为变暖而降水增加,会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答案:

D

8.关于二氧化碳长期过度排放产生的严重后果,不正确的说法是()

A.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B.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将增加

C.加拿大农牧业区将扩大

D.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灾难

解析: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会使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降低。

故B项错误。

答案:

B

9.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生态系统的调整B.海平面的上升

C.导致干旱、洪涝、暴雨频发D.导致地震、火山多发

解析:

地震、火山爆发是地球内能的释放,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答案:

D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完成10—13题。

10.上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C.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仍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

D.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将继续变暖

11.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2.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的人们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动

13.全球变暖对工业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①增加高纬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②明显增加低纬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③导致各地电力需求减少④节水节能技术将获得广阔市场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

解析:

第10题,近百年来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地质时期有三次大冰期,因此近些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不可能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

第11题,大气中CO2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

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减缓变暖趋势。

第12题,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退缩。

第13题,全球变暖增加低纬制冷能源消耗。

答案:

10.C11.D12.B13.B

1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

A.生物种类大量增加

B.各地海洋渔场都扩大

C.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D.各地生态环境将向好的方面转化

解析:

全球变暖会使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物种受损,海洋渔场有的扩大,有的可能会消失。

答案:

C

15.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④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使海洋水量增加。

海洋水体巨大,全球气温升高,必然引起海洋表面水温的变化,海水升温导致海水膨胀;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升温更加明显,极地冰川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答案:

B

16.下列事实能证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是()

①青藏高原隆起②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痕迹③银杏、水杉被称为“活化石”④北美五大湖湖盆由冰蚀作用形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青藏高原隆起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与气候变化无关;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说明曾经寒冷;银杏、水杉曾经广泛分布,是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现在分布较少,说明第四纪曾经出现过气温较低的大冰期;北美五大湖湖盆由冰川侵蚀形成,说明北美第四纪冰期时,冰川面积较大。

答案:

B

17.读下面三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a.全球大气CO2体积分数变化曲线

b.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c.我国近5000年气温曲线

(1)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呈波动上升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温暖期,与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无关

C.近5000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B.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减轻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解析:

本题以气候变化为取材背景,考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全球变暖会使华北地区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春季旱情加重;由于全球变暖,极冰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导致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黄河三角洲后退。

答案:

(1)C

(2)D(3)D

18.读“全球变暖有可能带来的某些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主要有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平面和海岸带、________________等。

(3)据图分析全球变暖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产生的影响。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纬度“谷物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西非严重缺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全球变暖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的缺粮问题?

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反映。

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地区条件而异。

答案:

(1)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工业人类健康生态系统

(3)更加干旱作物水分亏损,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4)气候干旱会西部非洲处在热带半干旱区,全球变暖会增加这个地区的干旱程度

走进高考

19.(经典回放)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xx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_______________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解析:

本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

(1)题是计算题,解题的基础是认真读取图中的数据,然后计算每种预案从xx年到2100年期间上升的度数,由此算出每10年上升的度数,便可做出正确答案。

(2)题是在计算、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推知每一种预案相应的能源消费状况,如果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如果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而用天然气广泛取代煤,排放的温室气体居两者之间。

第(3)题是对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其答案应是耳熟能详的。

答案:

(1)0.30—0.321.0—1.21.6—1.8

(2)A预案—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原状B预案—天然气广泛取代煤C预案—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20.(xx北京金考卷,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酷暑高温是xx年夏季任何一个欧洲人都在谈论的话题。

长时间近40℃的高温使欧洲大陆陷入干旱。

酷暑使1.9万人丧命,在莱茵河流域,数万条鳗鱼死亡。

在布列塔尼地区,数千只鸡被热死。

xx年入夏以来,四川地区出现30—40天的高温酷暑天气。

持续的高温天气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经受了酷暑煎熬,使得城市供电、供水不堪重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荒”和“水荒”。

(1)可以造成酷暑高温的天气系统是()

(2)欧洲有“温带大陆”之称,酷暑高温天气的出现十分反常,造成这一天气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C.北大西洋暖流位置势力增强

D.地中海沿岸森林覆盖率提高

(3)高温干旱引起的“电荒”,反映出电力工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用电紧张局面的重点工程是。

解析:

该题考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我国长江流域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特点是高温少雨。

(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向大气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主要的工程是资源跨区域调配。

答案:

(1)D

(2)A

(3)西电东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