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635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0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明代文学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文学概论.docx

《明代文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文学概论.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代文学概论.docx

明代文学概论

目录

明代文学/1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1

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形成/1

第二节明代文学的哲学基础/2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4

第四节流派发展/6

第二章明代诗文/8

第一节明初诗文/8

第二节中期诗文/9

第三节晚期诗文/10

第三章三国演义/11

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11

第二节情节和主旨/13

第三节人物形象/16

第四节艺术成就/18

第四章水浒传/21

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思想意蕴/21

第三节人物形象/25

第四节艺术特征/26

第五节影响/30

第五章明代杂剧流变/30

第一节明初杂剧/31

第二节中后期杂剧/34

第三节徐渭/34

第六章明代传奇/33

第一节明初传奇/34

第二节三大传奇/34

第三节沈汤之争/35

第七章汤显祖/37

第一节生平思想/37

第二节临川四梦/38

第三节牡丹亭/40

第八章西游记/45

第一节故事源流/45

第二节故事构架/46

第三节形象分析/48

第四节艺术元素/48

第九章金瓶梅/58

第一节思想内容/48

第二节人物分析/51

第三节文学地位/53

明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个高潮。

如果说,元代戏曲是这个高潮的开始,那么,明代文学则是一个突变。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突变的时代。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

重点:

明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俗文学主流

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

以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

前期,回归期。

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社会由乱而治。

(虽然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

此时台阁体、道德剧大行其道,创作步入了贵族化和御用化的轨道,而走向死沉。

后期,是文学突变时期。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统治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

小说有《西游记》、《金瓶梅》问世;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汤、沈剧坛争霸;诗文流派此起彼伏;三言两拍,叹为奇观。

共同的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

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构成这种突变的主要背景有:

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形成(明代文学背景之一)

商业与中国的文学总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宋词离不开宋代发达的商业经济。

歌伎的浅斟低唱,更是商业经济的产物。

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变得愈加明显。

一、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

至明代中、后期,随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加强了文人与商人的联系。

商人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奢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羡慕,清高的文人也走出了封闭的小天地,留恋繁华,出入市井,乐于于市民往来,具有了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

越到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就是出身商人。

这为明代文学的突变提供了可能。

千百年文人一直持守的矜持、尊严和斯文,很快就彻底扫地了。

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悲哀。

二、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

文人的市民化,促使了市民化的读者群的形成。

读者的变化,要求作者对文学的内容、风格趣味作相应的调整。

无疑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成为了作家最关注的对象。

在诗文、小说、戏曲中,显得越发举足轻重。

再清高的作家,也按耐不住对城市的热闹和繁华的向往,毫不掩饰对美色和金钱的欣羡,甚至高歌恣情纵乐,在俗世的追逐欢笑中,寻求人生的乐趣。

如《金瓶梅》中商人西门庆第一次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冠冕堂皇地走进了艺术殿堂。

《三言》、《两拍》更是把市民中的总总林林、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家能迅速的抓住这个看点,也证明了作者嗅觉的敏感。

由此可见,物质利益对文学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

作品内容的世俗化,也带来了艺术趣味和文学观念的世俗化。

在明代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征:

其一,题材:

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

其二,语言:

率真自然,俚俗明白。

其三,功用:

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文学的作用不再是“载道”和“明道”了,完成了对文学传统的一次反叛。

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俚俗明白。

这些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文坛舆论也大力鼓吹“寄意于时俗”,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就是“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文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

第二节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突变的思想基础)

一、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

(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明初的独裁政治,必然带来思想的禁锢。

理学的提倡,八股文的实行,造成了思想文化界的压抑。

越是压抑,也越积累着冲破的力量,明中后期,思想界出现了两股重要的力量。

一是王学;一是禅学。

两者本质又具有同一性。

1、王学。

王学是指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由于他以心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故有称为“心学”。

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

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动摇了思想偶像的神圣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只要心里想做的,就是合理的。

还提出顺心率性而为。

说“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理”。

孔子也说:

食、色性也。

充分肯定了人欲要求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一思想为文人士子广泛接受,对文学影响非常之大。

2、禅学。

明代狂禅之风盛行。

禅学与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来王学吸收禅学许多东西。

禅学所强调的也是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

主要观点有:

本心是道,本心即佛。

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是“死窖子”、“破草鞋”。

是非善恶皆定于我。

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

这些对作家影响很大。

两种理论都鼓吹否定偶像、冲破束缚、张扬个性、肯定自我。

二、肯定人欲

两种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人欲就是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就是世俗的爱好和个人的情欲。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那一个朝代像明代作家那样清楚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和善待自己。

他们把自身存在的和拥有的一切,都看成合理的。

即使是毛病和陋习,也自我欣赏爱不释手。

而且,认为人的情欲是人身上最真实、最自然、最本我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李挚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

汤显祖、袁宏道把情欲在内的追求现实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反对“拂情以为理”,极力宣扬“情”解放。

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妓妾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的地步。

因此,明中叶后,在文士中出现了一批放诞不羁的“狂士”(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点秋香,其妻妾可玩两桌牌),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切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创作。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

明代既有了市民文化的背景,又有了对个性和人欲的肯定,那么,以世俗为主的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当然,也表现出他们的策略。

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一)理论上的肯定。

这实质上是认定其价值、给予其身份的工作。

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文是正宗,俗文学被视为鄙野之言、淫邪之词。

随着俗文学的普及、发展和读者群的扩大,从理论对它的评定成为了必须的工作。

对俗文学的肯定,分两步走。

其一,与正宗文学平等。

权威人士纷纷表明态度,文坛领袖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

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一批名士,将《水浒》与《史记》并称。

激进的思想家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与《离骚》、《史记》和杜诗并列为五大奇书。

其二,高出正宗文学和经书。

李贽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

袁宏道说《六经》、《史记》都不如《水浒传》。

冯梦龙认为《论语》、《孝经》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

还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以上的言论大大地提高了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的地位,同时也鼓励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的创作。

(二)本身的艺术魅力。

其一,四大奇书展示出无穷魅力。

第一,形式完美。

创造出完美的也是唯一的章回小说形式,这一点与格律诗具有同样的意义。

其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前后勾连,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形成系列。

开创了四个小说系列: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历史小说系列;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系列;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系列;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系列。

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人纷纷效仿,无超越者。

第三,显示轨迹。

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长篇小说发展变化迅速。

主要特征:

成书过程:

由历代集体创作而个人独创;

创作意识:

从借史演义、英雄奇事、神话故事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表现题材:

从历史兴亡的国家大事、奇事到日常生活、家庭小事;

所写人物:

由英雄怪杰,到寻常百姓;

塑造典型:

由单一性格(特征性格),到多重性格(复合性格);

情节结构:

由线形到网状;

语言叙述:

由半白半文,到口语化、方言化。

其二,戏曲再起高潮。

第一,传奇:

把中国戏曲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三大传奇、文采派和格律派两

大阵容的形成(汤、沈两大戏曲泰斗的登场)。

第二,杂剧:

虽已衰落,但还在不断地寻找突破和创新。

创新有三:

一是演

唱:

形式多样。

朱有燉的杂剧采用了对唱、合唱、接唱的形式和南北合套的体制。

二是剧本:

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的先风。

三是词曲,以徐渭的《四声猿》为代表,兴起了用南曲写杂剧的风气。

二、通俗文学特征认识的深化(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特征认识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情感特征。

明代作家对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常常把感情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文论对情的表现是抑制的。

对这点明确的有几个重要的作家。

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

汤显祖提出了“至情”和“世总为情”的观点,并以“至情”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塑造的至情人杜丽娘,就是这一艺术观点的实践。

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

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

从情感上否定了高雅文学的价值。

这种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思考,是一种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表现,有力的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

(二)清晰认识虚实关系。

中国人是认真的,对文学中虚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真”的认识。

文史分家是一种迟来得醒悟。

就是对文学的艺术虚构的肯定,是对小说和戏曲特征的理论上的认识升华。

明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立在诗文的评论上,重在诚、真、信、实,对艺术虚构持否定态度。

直到明代的胡应麟才对唐传奇的虚构有了清楚的认识,说“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作“幻设语”。

称戏曲无非戏也。

叶昼说:

“《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是逼真,所以妙。

(三)探讨人物性格刻划。

(开始了对人物塑造的探讨)

1、写形传神

作为叙事性文学的首要标准被重视。

徐渭在评《西厢记》时说:

作西厢者,妙在竭力描写莺之娇痴,张之笨趣,方为传神。

2、个性鲜明

叶昼评《水浒传》时提到的标准是人物的鲜明的个性。

称道《水浒》写人物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

(四)注重语言通俗易懂。

(对典雅语言发起了挑战)

蒋大器序中说《三国演义》:

“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还说三国“一开卷,千万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这些标准对典雅语言艺术形成严重挑战。

三、雅、俗文学的交融

1、雅文学俗化

正宗的雅文学诗文,向民间文学靠拢。

风格自由活泼,语言俗而有趣,浅而

不薄。

文言小说话本化,诗歌民歌化。

如袁宏道的《湖上》一诗:

“一日湖上走,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

2、俗文学雅化

民间文学中的俗字、俗体和通俗的风格作品,如戏曲、话本、民歌、笑话、

故事,不断的被文人修改、加工,逐步演变为雅部;俗文学的创作意趣、题材趋向、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亦趋向雅化。

3、雅俗文学兼顾的作家群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康海是状元作家,却大写戏曲。

王世贞雅文学的领袖却写小说。

(有人说写了《金瓶梅》)

第四节流派的繁荣

一、集团林立、流派纷呈。

明代文坛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流派太多。

明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也许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在文学中的折射。

诗文方面有:

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台阁体;李东阳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

临川派、吴江派。

还有按地域分的:

吴中四杰、闵中十才子;社名分的:

碧山十老、几社六子。

时代分的:

景泰十才子、嘉靖八才子。

二、观点偏颇、霸气十足。

其一,明代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征,主要是“主张型”的。

他们靠文学主张和观点的一致或相近聚合在一起。

其二,有强烈的革新意识。

无论他们高喊什么样的口号,打着什么样的旗帜,其本质就是改革,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自己规范和要求:

或重格律声调,或重意象风韵;或重形式文采,或重真情实感;或重直抒胸臆,或重法古就范。

其三,惟我独尊、霸气十足。

这些流派中缺少领袖式人物,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大家各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杀一切。

标新立异,矫枉过正,好走极端。

如诗文流派之争,戏曲流派之争都是如此。

袁宏道、张岱。

第二章明代诗文

重点:

流派多;观点多

总的成就不值唐宋,但有几点是远超过前代的。

三多现象

其一,作家作品数量。

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仅录于《明诗综》中的诗人三千四百家,著录于《千倾堂书目》的明人别集四千九百多种。

数目之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但众乏大家,成就不是很高。

其二,流派林立

明代诗文流派是非常之多,划分的方式也很多。

有兴趣型、地域型、政治型。

其中以主张型影响最大。

其三,主张众多。

明代诗人处于文学突变时期,虽无大家,但想法很多。

事实证明,文学论争太少了过于寂寞,太多了容易混乱,还是中庸的好。

第一节初期诗文(低谷期)

明初诗文相对比较寂静,是低潮期

明初诗坛活跃的诗人,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在元末的社会动荡和明初的政治高压之下,作品主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和自己愁苦郁闷的心态,风格凝重悲怆。

一、高启(吴中四杰之一)

吴中四杰:

指是明初四位诗人,他们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为四位都是吴人,又因主要创作是诗,故又称“吴诗派”。

其中以高启成就最高。

其一,其为人和诗风像李白,个性自由、才情奔放、飘逸。

像李白一样,其才为皇上朱元璋所赏识,召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迁户部侍郎。

后坚辞求归,终被朱元璋腰斩于市,年三十九岁。

他的死,与他孤傲放达、不肯与统治者合作的性格有关,他在《青丘子歌》中这样自我描述说: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人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屫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赶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他的生活也非常个性化的,“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向水中独坐,林中独行”。

可见他是一位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苦吟诗人。

其二,其诗在内容上特点:

一是鲜明的时代色彩,写动荡社会给人们带来得种种灾难和痛苦。

如《过奉口战场》反映了战乱带给人们的苦难。

二是对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拓展,写内心的苦闷,为官的拘束。

如《池上雁》,以隐喻得手法,表现自己不得自由的苦闷和孤独。

其三,艺术上:

可以说风格多样,也可以说没有风格。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别人的风格。

《四库提要》说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但“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

但总的是取法汉魏,主张复古。

开明中期复古先声。

二、宋濂

明代开国文臣,名气较大,据《明史》载,外国贡使多知其名,常问候,以

重金购其文集。

其一,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写人记事,简洁生动,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一二件典型事例,寥寥数笔,突出人物形象。

还善于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使是非善恶自见。

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等。

其二,其文学观比较保守,主张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文以载道”的观点,对道之外的内容加以排斥,缺少一种包容的气魄,有浓烈的卫道气息,因而,他也成了后来台阁体的先声。

三、刘基

被称为一代宗师。

政治地位高,名声显赫,元进士,任江浙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隐。

又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以超人的智慧助朱元璋平定天下。

官至御史

大夫、弘文馆学士。

作为文学家,诗、词、文皆有成就,但诗词不及高启,散文不及宋濂。

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

其特点有二:

其一,现实性、批判性强。

通过寓言的形式,揭露社会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和拯救时弊的政治愿望。

其二,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这些文章继承了先秦历史和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艺术传统,把要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又说明问题、深化主题。

体裁短小,文字简洁。

四、台阁体(成为许多诗文流派批判的对象,许多流派的形成,都是针对它的存在)

其一,名解:

是指明初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

的风格。

其二,特征:

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五、茶陵派

其一,是指明前期以李东阳为代表的一个诗派,因其是茶陵人,故名茶陵诗

派。

其二,李东阳朝廷重臣,立朝五十年,入阁十八年,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他注意培养新人,奖掖后学,推举人才,故门生满朝。

因而他的特殊的政治背景,成为了文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影响很大。

其三,理论主张:

诗学汉唐。

为了匡救台阁体的弊端,特别强调宗法杜甫,重视诗法和声调,成为了前后七子的先导。

(主要是方法)

其四,反映了官场的陋习,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但由于自己的台阁生活,仍保留了许多台阁体的痕迹。

这又引起了前七子的不满。

(主要是内容、风格)

第二节中期诗文(酝酿期)

明中期诗坛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变化的特征就是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最有代表性的是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他们希望从文学遗产中寻找改变文坛寂静和僵化的药方,寻找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

一、前七子

其一,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

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

(七人皆为进士,其中康海还是状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整体学历最高的一个文学流派,皆在朝廷为官。

其二,两个论点:

一是,复古论。

提出了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口号。

从古诗中去寻找改变台阁体空洞无物的方法。

二是,主情说。

不满理学风气盛行,提出“真诗在民间”的主情说。

论点的提出是因为对文学的现状不满和对文学本质的思考,也反映了七子的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发展轨迹。

由于过分重视古人的法度格调,也影响了作者情感自由充分的流露。

其三,内容。

第一,大量的拟古之作。

有时显得内容空洞和情感浅薄。

如李梦阳诗中总喜用常用的词和前人用过的词,特别喜用“风尘”二字,故称他为“李风尘”。

第二,反映时政、干预时政,有较强的使命感、危机感和批判意识。

写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吏治丑恶、宦官专权的作品。

反对台阁体的一味粉饰太平的做法。

第三,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李梦阳一生与许多商人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不少的商人形象。

二、后七子

其一,是继前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倡导复古的一个诗派。

其二,理论主张:

第一,重法。

除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外,在学古过程中,对

法度、格律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并把这些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中去,成为有板有眼的艺术法则。

对一门进行了细化。

第二,重情。

表现出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认识。

后七子中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王士贞提出:

诗歌创作要“本于情实”,“因意见法”。

把情视为艺术创作的重点,呼吁于诗要求真情,于人要求真人。

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相通的,受到普遍的赞扬和推崇。

王士贞的诗文中就有许多感情真挚的佳作。

第三,重实。

即重视现实、干预现实。

复古不忘现实,是他们的可贵处。

后七子,特别是领袖王士贞写了许多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

敢于把矛头直指严嵩父子和贵族藩王,表现出惊人的胆量和勇气。

三、吴中四子

其一,指的是明中期以唐寅为代表的“吴中四才子”,他们是祝允明、文徵

明和后来投奔前七子的徐祯卿。

其二,四才子除徐祯卿外,都是能诗能文,善书善画才情浪漫,风流倜荡。

性格狷介、疏狂玩世,他们不再满足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是强调物质方面的享受:

声色之乐、羡艳之情、饮食之奉。

有明显的市民色彩。

如唐寅的诗中写到: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四、唐宋派:

是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流派。

1、名词解释:

唐宋派是明中期一个文学(包括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有唐

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2、理论主张:

其一,复古。

但与七子不同,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复唐宋之古。

他们以为秦汉之文,即不通顺又无生气。

王慎中认为:

“学马迁莫如欧,学班固莫如曾。

”特别推崇曾巩。

茅坤辑录八大家之文,提出八大家之名。

其二,“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他们只是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第三节后期诗文(突变期)

明后期诗文,相对以前的诗文,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蹈袭的否定,批评了他们创作失真的毛病。

一是对人欲、人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肯定。

这成为了明后期诗文的主要特色。

一、公安派

(一)名词解释:

是晚明出现的一个相当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代表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元宏道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二)基本主张:

一是,重性灵。

袁宏道提出“性灵说”的著名主张。

性灵的核心,就是真情、真声、真言。

即“任性而发”,“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他说: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

”充分肯定了个人情感的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同时,把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作为创作的重要内容。

任性得如刁蛮无理的公主,一切任性而为。

二是,个性化。

他自己的解释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意思是强调独创、个性化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

因此,写出了许多不象诗的诗。

这是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三)创作情况:

其一,内容上:

他们知道什么多写,什么不写。

有意躲避崇高,无关国计民生。

不当正人君子,不摆训人面孔。

不关心主旋律的东西,只说生活中的事情。

一是,主要抒发个人的感受。

有官场的压抑和苦闷,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也有抒写放荡不羁的豪情和怀才不济的抑郁。

二是,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最不喜铺陈道理,刻意雕琢。

如自己白了一根头发写了一首诗;妓女掉了一根头发,也立即写首诗作纪念。

总之,所写都属于自己的,个性色彩鲜明。

绝不写那种“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的“虚浮”的诗。

其二,风格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语言通俗活波。

其三,率直浅俗,缺少锤炼。

如《渐渐诗戏题壁上》:

“明月渐渐高,青山渐渐卑;花枝渐渐红,春色渐渐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