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28982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55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ppt

明清近代文学,第八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

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丹铅横飞,旗纛竿立”来形容。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

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其思想内容,一、三国演义的成书隋代杜宝的大业拾遗记,已经有关于三国故事的文艺节目;唐代,据李商隐骄儿诗等推测,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宋代,据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当时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节目,而且效果很好;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讲史话本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

同时,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的戏剧节目已经很多。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三、三国演义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

与以往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代表性的说法有:

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悲剧说;等等。

(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

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主要表现在:

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宏大而细密的结构。

详见课文有关论述。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

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二、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

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其巨大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非文学的。

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七实三虚”,第三章:

水浒和英雄传奇第一节:

水浒的作者、成书版本一、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相同,它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淡,主要还是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

它至多是有一点正史的影子,如宋史侯蒙传宋史张叔夜传等,有关于宋江的片言只语,如是而已。

南宋以来,梁山故事已经成为说话和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特别到元代,水浒戏非常之多,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这些都为水浒传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来源。

二、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的作者情况可谓扑朔迷离,有施耐庵作、罗贯中作、施罗合作等多种说法。

甚至施耐庵这个人的真假有无都一直是一个问题。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说地位的低下。

三、水浒传的版本:

简单说,有简本与繁本两个系统。

一般认为繁本在前。

金圣叹评点加工后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是清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本子。

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内容一、水浒传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代表性的说法:

忠义说;为豪杰立传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等。

最近几年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它具有明显的绿林文化特征。

二、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聚山林的根本原因。

(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2)“替天行道”是好汉行动的政治行动纲领。

(3)推重贤能与严密的组织纪律。

(4)绿林文化的人格崇拜:

对于“义”的极度尊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对阳刚之气的极度尊崇(5)藐视众生、嗜血残忍、是非不分等江湖文化的负面价值。

三、水浒传中成问题的女性观分为妖女、魔女和无面目女性两类。

第一类如潘金莲、潘巧云、贾氏等;中间比如顾大嫂、孙二娘;后者比如林冲的妻子以及大量的连姓名也不被注意的女子。

(2)好汉们对待女性的态度:

大体是有家室的比较冷淡,没有家室的对女性则多充满仇视。

(3)就结果看,女性所造成的影响基本是灾难。

如林冲的妻子因为貌美而招致调戏,导致林冲的发配;阎婆惜与宋江的同事通奸,导致宋江的亡命江湖(4)“祸水观”的由来。

就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看,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向来的轻视;就水浒传所反映的特定阶层的生活来说,是江湖游侠阶层对于女性根深蒂固的戒惧。

这种戒惧的由来,主要是从女性给他们的亡命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而来。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花过渡。

包括: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2)叙事技巧的进步与自由。

这突出地表现在全知与限知视角的巧妙交替使用。

而最见出作者才华的,又首推限知视角当中的游动视角的精彩使用。

如武松在十字坡上与二娘的那段斗智斗勇,时而在武松耳中听到,时而由作者点出,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3)串珠式的结构方式。

用梁山事业这根主线,将众多的英雄传奇连在了一起。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板块结构。

(4)活泼灵动、惟妙惟肖的语言。

水浒传首次运用了纯粹的口语作为书写语言,生动流畅,惟妙惟肖,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语言运用的才华,纯粹的白话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唯一语言,水浒传起到了典范作用。

2、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

是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历史演义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其他文艺体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非文学的:

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乃至借用其绰号,等;进步的评论家、思想家往往以之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工具,借以批判社会之不公、道学之可恶、真心之可贵等等。

3,后世的效颦之作水浒后传荡寇志后水浒传等。

但无论在思想、艺术上均无法与水浒传比肩。

第四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主题、内容一、西游记的成书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西游记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加工写定的作品。

玄奘西行求法的历史事实,唐僧弟子辩机大唐西域记、惠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都是记录事实之作。

但由于玄奘的行为本身即带有传奇性,所以,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文学作品开始神化唐僧;,宋金元时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而且从这个时期,重心已经发生倾斜:

取经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唐僧,而是悟空了。

猪八戒也已出现。

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

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

此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

但具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三、西游记的版本与水浒一样,可以约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差别是唐僧出身的有无。

四、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

第一个板块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二是江流和尚出身及取经缘由;三是西天取经故事。

五、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

代表性的说法有:

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说,等等。

第二节西游记的原型精神和艺术特征1、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以说是同中有异。

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

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

它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

而前后两个大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

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先看桀骜不逊的个性自由精神。

首先,这种精神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长存。

在古今中外,这种精神都有所表现。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出现在15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国文学中向来缺乏遨游三界的想象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经由元代异族文化的侵扰,明代个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禁锢的头脑开始松动。

而西游记就是中国人头脑解禁后创造与想象力的明证。

再看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随着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他的自由意志逐渐受到局限。

如果原型一体现的是人的个性自由精神如何得到社会认可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在西天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的险恶,二是邪恶势力的侵扰,三是取经者自身由于人性弱点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2、西游记的艺术特征:

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维上的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了小说的特点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交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作为神话移位的神话题材西游记和三国水浒等明显不同。

它不是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思维。

作者以绚丽的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2)集动物性、神性、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三者的结合,就产生了很多形状各不相同、个性差异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如孙悟空就是人间英雄、猴子、神仙的巧妙结合。

(3)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寓庄于谐的手法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西游路上的一切几乎都不能逃脱被孙悟空揶揄的命运,风趣幽默而又常具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唐僧肉、人参果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竟有烹食小孩的社会状况的曲写;车迟国让三位道士喝尿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当时所谓“秋石方”的讽刺。

(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在某种意义上,西游记和西方的流浪汉小说有很大的相似处。

师徒四人一起经历了一切,而事件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

这种结构丰富了我国长篇小说的结构宝库。

(5)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作者大量使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这就使得西游记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风格。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一节金瓶梅的版本、作者、成书和思想内容一、金瓶梅的版本有关金瓶梅作者的创作情况十分匮乏,大约在万历年间,已经有它的抄本出现。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年间版本。

流传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万历词话本;二是清代经过张竹坡批点修改以后的本子,叫说散本。

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主要有:

内容上,词话本从武松打虎说起,说散本从热结十兄弟写起,说散本没有84回吴月娘被梁山好汉捉去的情节;形式上,词话本有较多的“词话痕迹”,而说散本则删去了大量的韵文。

二、作者关于作者的争议,可能是古代小说中最多的。

根据欣欣子的序言,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但这个兰陵笑笑生是谁,却无定论。

过去几百年间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说,并有“苦孝说”为之张本。

后来陆续提出的作者不下四十种,如绍兴老儒、金吾戚里等。

比较有影响的除了王世贞说以外,还有屠隆说、贾三近说、李开先说、冯梦龙说。

介绍“苦孝说”。

三、成书过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根据金瓶梅词话中大量保存的词话痕迹、前后矛盾等情况,认为它与三国水浒一样,是所谓“世代累积型”作品,但是,这种说法却因为在成书前没有流传的痕迹等问题无法解释而渐渐被人们否定。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的地位,已经比较稳固了。

四、主要内容:

约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西门庆的发家史,第二部分是西门庆由富而贵,第三部分写西门庆乐极生悲,先是儿子被潘金莲谋害,而后是自己纵欲身亡,第四部分是西门庆死后其妻妾们的结局。

五、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1)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金瓶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地主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生活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上自朝廷权贵,下至市井无赖的广阔生活画面。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了明代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腐朽本质特别是金钱的巨大力量和纵欲风气做出了忠实的描绘,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2)女性世界的悲剧。

金瓶梅中的女性世界,是一个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女性标准截然不同的女性世界。

她们对名节十分淡漠,而对情欲、物欲、肉欲则充满了渴望。

她们的行动有某种合理性,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冲击着不合理的礼教制度。

但由于时代给她们的的限制,她们的全部才华就只能用在迎奸卖俏与追求享乐上,难以跳出人性的泥潭,最终走向灭亡。

(3)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一家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的世情的虚伪、冷漠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

西门生前身后,围绕着他的那些人的举动。

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末世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作者通过这样的背景,客观上揭示了一个难以适应近代人文思潮问世的恶劣环境。

第二节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贡献一、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转变(由非凡人的非凡事向凡人凡事的转变)

(2)审美趣味的转变(从歌颂到暴露)(3)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告别了类型化与扁平化)(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以家庭为圆心,以西门家为主轴,以家庭人物命运为经,以其他人物命运为纬)(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妙在口语家常),二、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历史上的贡献

(1)第一部文人独立撰写的长篇小说。

在金瓶梅之前,所有的长篇小说都经历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时代累积然后由文人加工写定的过程,金瓶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传统,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新局面。

(2)第一部世情书。

在金瓶梅问世之前,小说的主人公或者是神仙鬼怪,或者是帝王将相,或者是英雄豪杰。

它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传统。

这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走向了人,从而体现了文学向人的复归。

(3)其最重要的影响,还不在于有几部续书,也不在于为后世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而是为以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压倒优势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两个阶段。

三、明代长篇小说的几点总结

(1)就体式来看,章回小说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长篇小说的唯一样式。

(2)其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

雏形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此时的俗讲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初起期,其范本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比过去的讲史话本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往往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核心,加进不少群众和作家的创造,形式上也更长一些,由主要供说话人作底本到主要供人们阅读;成熟期,范本是明中叶以后大批的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到清代,才真正成熟。

此时的章回小说,在内容上已经和讲史没有什么联系,情节也更加复杂,但体裁上仍然保留着“讲史”的痕迹。

(3)章回体的特征:

就艺术来说,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的严格的可叙述性。

他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头绪避免纷繁,尽量不使用倒叙,基本上用第三人称,等。

这些特点不但为以后的小说家采用,也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欣赏趣味。

就形式上说,大多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

韵文为主,韵文是过渡和装饰。

就叙事特征而言,它注重说与听的关系;注重保留说话痕迹(列位看官、话说、且说、话表);为了吸引读者,常常故意卖关子,吊观众的胃口,且多位于回末。

(4)就题材内容而论,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5)小说在明代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统治者对小说发展控制的程度;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

(6)明代小说批评的兴起。

兴起的原因:

社会的,思潮的;文学自身的。

明代小说批评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关于小说的地位;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问题,等。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拟话本小说第一节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一、话本小说的产生从文体上看,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是长篇小说的前身,而“小说家”的话本则是拟话本小说的前身。

因为“小说家”的话本主要是现实题材,篇幅短小,是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滥觞。

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提示之用,故简单而数量有限。

从明代开始,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阅读兴趣的增加,话本小说向书面文学靠拢,文人开始大量加工,这就是人们说的“拟话本”。

二、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及其特点

(1)体制:

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

(2)体制特点:

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宋元话本的若干特点,但实际上与宋元话本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主要目的不是为说书艺人提供底本,而是为了读者的阅读;由于文人是创作主主体,所以文人趣味逐渐增加,情节开始比较复杂化,好的作品,也去掉了话本的很多世俗恶趣。

(3)明代的拟话本小说,现存的大约有20种。

如:

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但多成就不高。

最好的作品,应推“三言”“二拍”。

第二节冯梦龙和“三言”一、冯梦龙和生平和文艺思想

(1)冯梦龙的生平: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耳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氏、顾曲散人,因居室名墨酣斋,所以又常以墨酣子、墨酣斋主人署名其作。

苏州人,少负才名,狂放不羁,与其兄梦桂、弟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一生科举蹭蹬,57岁补岁贡,4年后任福建寿宁知县。

明亡后忧愤以卒。

冯梦龙以毕生精力从事通俗文艺的搜集整理创作,经其手编的作品可谓等身。

但奠定其在文学史上大家地位的,还是“三言”。

(2)冯梦龙的文艺思想:

响应“童心说”,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明确通俗文学应以“适俗”为归宿;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出发,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

二、“三言”的题材内容:

“三言”的全称分别是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每集40篇,共120篇。

这其中,有改编前人及时贤的作品,也有自己的创作。

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可以作如下归纳:

甲)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反动(对经商活动的正面赞扬,对经商活动艰辛的描述,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乙)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情爱观念(肯定男女情欲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将真情说贯穿到作品当中,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了情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丙)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科举制度、官场黑暗、社会秩序混乱等),三、“三言”的艺术特色:

(1)编织故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具体说来:

甲)较多地使用巧合和偶然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乙)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性丙)善于设置伏笔和悬念

(2)人物塑造上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

具体说来:

甲)将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乙)白描手法的大量运用丙)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3)语言使用上典雅而不失通俗,甲)在口语基础上,大量采用谚语、俗语,使小说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乙)句法上尽量使用短句,注意音调铿锵、富于节奏感,第三节“二拍”和凌濛初一、生平:

凌濛初,自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

科场蹭蹬,50岁才以副贡身份授上海县丞。

李自成军进逼其地,他被困拒降,呕血而死。

著有杂剧、诗文等多种,然影响最大者,还是“二拍”。

二、“二拍”的题材内容,与“三言”相比,其新的突破,可以做如下归纳:

(1)经商题材,更有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女性观念显然更为进步,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对贞洁观念的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三、“二拍”的艺术贡献

(1)头回作到了与正文的一致;

(2)结束了以往拟话本中套话的程式化窠臼,代之以自己的韵语,使韵文与散文相互呼应结合,更有个性;(3)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考究;(4)对细节的追求更为细腻;(5)议论虽时显迂腐且也过多,但个性鲜明,增加了整部作品的个性特征。

总之,凌濛初的“二拍”,真正标志着文人化的拟话本的成熟。

第七章:

明代诗歌第一节:

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和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

(1)从明代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形式。

尽管从绝对数量来说较之前代并没有减少,但在质量上,却远远无法与唐宋比肩。

(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

就社会因素讲,明代文学家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作家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受到过重创,士气不再高张。

就思想观念而言,理学对人们影响很大,进一步束缚了心灵的自由。

另外,进入元代以后,中国文学本身也逐渐由抒情本位向叙事本位发展。

第二节明代前期的诗歌

(1)刘基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

(2)高启为代表的吴中诗风的转变(3)台阁体(4)茶陵诗派第三节明代中期的诗歌

(1)李梦阳、何景明与前七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