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36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

难点:

以世界整体史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历史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限,本课重在创设新情境,深入浅出引导、点拨,注重理论分析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的建议:

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布置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归纳了学生的主要疑难。

激励

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方法:

研读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启发式谈话法 

六、课前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是中国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准备教学使用的配套多媒体课件;

下发批阅导学案了解学情。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打开自制的课件,演示有关鸦片战争的图片,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开篇悲沉的背景音乐。

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

这些真实的图片、鲜活的人物使我们想到了中国历史的什么事件?

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点评:

鸦片战争,它是中国步入百年屈辱史的开端,是近代史的开端。

在音乐中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既为学生创设了历史的情境,起到了以境激情、以情激情的效果,又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实录:

学生看着图片或是惊讶、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气愤,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中。

过渡:

鸦片战争使强盛千年的中国步入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一战是民族的耻辱,是我们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最痛苦的记忆恰恰是我们最该正视的事实。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去领略民族英雄的爱国风采,去探索战争爆发及其失败的原因,去思索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二、体验探究合作学习

(一)、图说战争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结合导入新课时使用的图片和课本鸦片战争的线路图,学生组织语言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

把鸦片战争的过程放在开始学习,对战争形成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探究原因和影响打下基础。

其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尽管不是重点,但是学生通过动眼看、动笔写、动脑思,自己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熟悉课文和资料,整理融合所有的知识和资料之后大约十多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教师选择了4名同学发言。

一名同学出示了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较为完整地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过程,第二名同学则补充了战争中林则徐被发配的史实,并表达了自己对清王朝腐败的感慨。

第三名同学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特别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概况,并出示了图片。

第四名同学则提出了问题:

“英国军队是从哪里出发来到中国的,如果从本土出发,岂不是远来疲敝?

”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回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同学们的讲述符合历史的事实,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悲壮屈辱的历史,为什么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那样不堪一击?

到底战争是如何发动的?

让我们走进历史,探讨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二)、探究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自主探究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的结论,并提出学习中的疑点,交流解决;

最后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解决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战争失败的原因,如何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出超?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交流其他疑问——总结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五官并用,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不仅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体验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学生们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开始讨论,积极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集中在:

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是什么?

英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们提出问题后,小组进行了讨论交流,很快解决了疑问。

赵寅成:

通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就可以看得出来,闭关锁国不是禁绝贸易而是严格限制贸易。

纪绪勤:

当时只是开放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与外国贸易,并且外商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韩文亭:

出超就是出口大于进口,等于我们赚了外国的钱;

入超就是进口大于出口,这些在字典上就可以找到了。

徐蕾:

从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看出战争是英国挑起的,从背景可以看出英国是蓄谋已久的,因为英国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所以到处扩张,当时的印度就已经成了其殖民地,而中国地大物博,清王朝又腐败,国力衰退,所以必然成为英国侵略的对象。

赵九龙:

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的需要造成的,直接原因则是中国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就叫鸦片战争。

(三)、理解历史影响

引导学生看书,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疑问。

战争的影响尽管重要,但是课本对此的叙述比较详尽,让学生直接找出要点的做法,既节省学习时间,又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录:

学生划分要点,互相交流印证学习结果,提出的疑问集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教师引导:

“本册书是政治史,战争的影响也侧重于对政治的影响,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该从此后中国政治上出现的史实中找出: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成立,洋务运动兴起”。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除了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外,还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被迫改变传统,开始学习西方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三、迁移深化巩固应用

根据所学的知识,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课文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自己迁移运用的能力,还能在思考中加深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四、感悟历史升华价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以及演示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的图片,并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部资料。

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和课本知识,谈谈感想和启示。

图片和资料如下:

(略)

材料:

火烧圆明园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屡败清军,咸丰帝兵败后同意英国大使入京换约,并提出,英法使臣亲递国书需行跪拜礼。

结果英国大使巴夏礼愤而终止谈判。

咸丰帝不顾国际公法用偷袭的手段绑架了谈判的外交使节和随团采访的《泰晤士报》等记者一行39人,内有英国人26名,法国人13名,送往京师刑部关进天牢,两天后,联军得知3名人质被清帅胜保杀死,便立即进攻北京城。

等打下北京劫掠圆明园时人质全部获得自由,生还者只剩19人,就是说在短短25天里除胜保残杀的3人外,又有17人在天牢中被折磨致死。

作为英国内阁任命的对华战争全权专使额尔金来说,他没能保护外交官员、没能保护新闻界著名记者的生命,他怎向英王政府和公众舆论交代?

于是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

学生经历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已经对知识了然于胸,但是历史教学还要实现品德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

教师播放录像、出示图片和资料,再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激发情意,迸发感情的火花,在谈论感想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明确复兴祖国的重要性,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生看图,阅读资料,思考3分钟后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看法,气氛空前热烈。

有的同学神情严肃,有的满脸愤慨,有的同学慷慨陈词……)

特将部分学生的发言摘录如下:

张萧:

我觉得清政府太腐败了,当然也很无奈,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国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所以落后会挨打,腐败会亡国,一定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白靖:

我觉得林则徐特别伟大,他顶住了很大的压力去禁烟,这本身就是勇敢,就是爱国的表现。

而且他的行为就是在现在也应该提倡,因为现在的毒品走私也很严重,毒品的种类很多,危害很大,特别是南方,我们一定要坚决禁止,要严厉打击毒品走私犯,还要宣传教育让人们远离毒品,对吸食的人要采取措施戒掉毒瘾。

东亚病夫的耻辱不能重现。

邢月∶我感觉中国之所以在战争中失败主要是因为闭关锁国所带来的。

闭关锁国使我们失去了和世界的联系,不了解世界形势,盲目自大,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所以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只有开放,才能吸取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发展自己,自己强大了,才可以抵御外侮。

陈晓:

面对战争,“匹夫有责”,只有勇敢才能胜利,特别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更应给拿出牺牲精神,象关天培一样,即使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由此我又想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

白巍:

侵略者太残酷了,他们火烧圆明园是对文明的破坏,纵火者是文明的恶棍。

不过根据材料我们当时的政府也有不对,咸丰帝扣押了人质还杀害人质,这是不人道的,为纵火者提供了口实,可以说他心愚而愎,计蠢而毒,独出下策而招致恶果,我们没有必要为清政府辩护,闭关锁国使得他们愚蠢了,所以要了解世界形势,强大自己,用人道的正义的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明智之举。

五、构建线索课堂小结

学生构建本节课线索结构,教师打出投影校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构建整理知识结构,整理知识点,从中学生可以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的体系,在整理中理清线索,明确问题,澄清疑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有利于培养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学生在笔记本上用“战争的原因、概况、影响”这一条线把鸦片战争这节课连接起来,并整理了两次鸦片战争在原因、性质、概况、影响方面的异同点,最后写下了对本节课的认识,有的写“落后就

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

有的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还有的写“走出国门,放眼全球,学习先进,为我所用,强我民族”。

六、当堂检测

1.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者来华,赠与中国航海望远镜和战舰模型,而乾隆帝以丝绸、宣纸回赠。

这段史实主要反映

A.中英交往密切B.英国向中国炫耀武力C.英国有联合中国之意D.中英科技已有相当差距

2.19世纪中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商品D.中国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

3.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市场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5.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

A.皇室闭目塞听,愚昧无知B.官员妄自尊大,不思长进

C.社会停滞,国弱民穷D.军备废弛,装备陈旧

6.英国进行鸦片走私的直接动机是

A.扭转对外贸易逆差B.争取以鸦片打开中国贸易大门

C.毒害中国人民D.为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

7.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极端落后

C.中国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D.林则徐的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8.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的输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鸦片的输入使政治更加腐败

C.鸦片的输入使清政府银荒兵弱D.中国人民深受鸦片的危害

9.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蒙古族爱国将领是

A.关天培B.葛云飞C.裕谦D.陈化成

10.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

"

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打开与中国进行正常商品贸易的大门

C.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11.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

这表明①战争的性质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②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御新兴的资本主义③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④战争结局与战争指导正确与否直接相关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凌志(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

……150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

后,中国占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因素,从当时双方等兵力来看,中国占有绝对的优势:

清军总兵力80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英国陆军只有10万。

英国只出动了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清王朝。

(1)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反映出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占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因素,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中国败了?

(3)鸦片战争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

(4)吸食毒品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吸毒对青少年、社会的危害。

(5)面对毒品的危害,我们青少年应当怎么做?

答案: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清王朝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政治腐朽、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统治阶级腐败无能;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非常强大,远远超过中国。

3、落后就要挨打。

4、吸食毒品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5、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做到不吸毒、不贩毒,坚决与毒品犯罪做斗争。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完成下一节课《太平天国运动》预习部分内容。

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完成课内探究部分。

九、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2、过程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战火再燃

1、原因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课外探究】

▲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

▲重修圆明园成了大众话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请说明理由。

(不赞成的原因有下: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

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

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课外拓展】

http:

//ypzz.china1840-鸦片战争纪念馆网站

圆明园网站

//www.china1840-血铸中华网站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领到过去的历史岁月。

首先通过学生图说历史,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并发挥想象再现了战争的过程,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还比较真切的体验到战争的概况。

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进入探索战争的原因和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的探究上。

在这个环节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交流探索其他疑问——整理知识这5大环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样学生自己基本解决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层次。

最后教师再次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激情,感悟历史中发表感想,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情感层次的目标。

这节课遵循了“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思想。

不足之处是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应及时进行一下总结,最好要求学生结合认识写一篇关于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文章,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及时点拨,正确引导,就会激发学生蕴含的巨大潜能和力量;

只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五官并用,参与学习和讨论,枯燥的学习也会在体验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业;

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单元导言,了解单元概况;

熟悉文本,完成预习内容,注意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整理疑惑。

二、预习内容

一、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背景: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形势西方:

中国: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①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生丝、茶叶和药材。

在两国的这种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地位。

②为了扭转,英国违背,向中国走私。

掠走中国大量,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健康。

面对鸦片在中国的

泛滥,两广总督等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

1839年6月,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

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进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英军见林则徐在广东戒备森严,就沿海北犯,到达天津白河口。

直隶总督琦善同英军谈判,向英军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一定惩治林则徐。

不久,英军撤退。

第二阶段(----年):

英国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略战争,直接威胁广州,强占了,又攻占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1842年,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

失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主观:

失败原因客观:

英国。

根本原因:

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条约

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割地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开了的先例

赔款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阶级矛盾尖锐

开埠

打开了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破坏权

议定关税

中国开始丧失权

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

破坏了中国自主权;

扩大侵华利益;

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虎门

条约》

4.影响

①遭破坏,由独立变为。

②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和,被迫纳入世界市场。

③冲击中国的经济,被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战争爆发原因:

2.战争经过:

从1856年10到1858年6月,英国侵略者在1856年入侵被击退后,于第二年底,英、法两国又纠集了五、六千人,再次进犯广州。

继续北上到达清政府屈服,签定。

第二阶段: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换约之机,再挑战端。

英、法侵略军从北塘登陆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位于北京西郊的,被英、法强盗洗劫一空之后,化为焦土。

在侵略者武力逼迫下,清政府屈服了。

清政府被迫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8年,先后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继续

扩大

《北京条约》(承认天约)

赔款

进一步加重,激化社会矛盾

使侵略势力深入到

其他

便利列强

进一步破坏

侵略势力从

俄国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至19世纪80年代,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4.影响:

使中国丧失,受到更加严重侵害。

三、提出疑惑

1.

2.

3.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

2.识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参考:

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