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319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雅安市2017-2018学年下期期末检测高中一年级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

”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日,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

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B.《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C.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D.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腊化瓶歌》所描写的“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B.《蒹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芦苇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

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

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

谁谁在哪张床上,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

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

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

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

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

②我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盖屋子。

③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小工。

我对我发布命令:

“搬砖去!

”于是,我答应了一声:

“哎!

”就搬砖去一一哪里有什么砖,只是一个逼真的虚拟的动作,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

“这里是门!

”“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一一小的,不,大的,是我的!

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

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

”……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

我很投入,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

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只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就是一派纯粹的蓝。

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

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作品。

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顶上的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

④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⑤我依旧痴迷于建屋。

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

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

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

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⑥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⑦屋子就是家。

⑧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⑨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

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

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

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

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⑩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

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⑪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⑫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

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

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

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

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⑬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⑭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的。

(有删改)

注释: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回忆童年孩子们共同盖屋,为文章营造了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

同时点出全文的重要话题是建造屋子。

B.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和成年经历来看,只要作者拥有自己搭建的能满足他创造精神的屋子,就不再需要物质的屋子了。

C.孩童时期的作者之所以沉迷于欣赏自己建造的屋子,其实是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沉浸于欣赏自己造物的美丽与纯粹。

D.“建造屋子”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象征着个体为自身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建造一个灵魂的安置之地。

5.请结合全文,概括文中“屋子”的涵义。

(5分)

6.作者认为,文字构建的屋子是他精神上的庇护所,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在文字中获得的庇护。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

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

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

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

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

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

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

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

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

“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

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

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

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

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

“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

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

“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

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

“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

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

‘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

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

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

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

“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

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

“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斯年的几件往事,多角度展示了他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

B.傅斯年说:

“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这说明他在“五四”时期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C.文章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D.在史学研究方面,傅斯年写出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

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斯年和胡适都不愿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B.傅斯年先生很有魄力,不惧豪门,他曾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在当时博得了不少人的赞赏。

C.傅斯年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近代化。

D.傅斯年对宋子文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子文的下台。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9.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瀹(yuè),字义洁,陈郡阳夏人也。

祖弘微,宋太常。

父庄,金紫光禄大夫。

瀹年七岁,王彧见而异之,言于宋孝武。

解褐车骑行参军,迁秘书郎,司徒祭酒,丹阳丞,抚军功曹。

世祖为中军,引为记室。

齐台建,迁太子中舍人。

以母老须养,出为安成内史。

还为中书郎。

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

除黄门郎,兼掌吏部。

寻转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

瀹以晨昏有废,固辞不受,世祖敕令速拜。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吴兴太守。

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遭劫,诬同县殷孝悌等四人为劫,瀹收付县狱考正。

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一百七十三人连名保征,在所不为申理。

瀹闻孝悌母诉,乃启建康狱覆,道优理穷款首,依法斩刑。

有司奏免瀹官。

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服阕,为吏部尚书。

明帝即位,瀹又属疾不视事。

后上宴会,功臣上酒,尚书令王晏等兴席,瀹独不起,曰:

“陛下受命,应天顺民,王晏妄叨天功以为己力。

”上大笑解之。

座罢,晏呼瀹共载还令省,欲相抚悦,瀹又正色曰:

“君巢窟在何处?

”晏初得班剑,瀹谓之曰:

“身家太傅栽得六人。

君亦何事一朝至此。

”晏甚惮之。

初,兄朏为吴兴,瀹于征虏渚送别,朏指瀹口曰:

“此中唯宜饮酒。

”瀹建武之初专以长酣为事,与刘瑱、沈昭略以觞酌交饮,各至数斗。

世祖尝问王俭,当今谁能为五言诗?

俭对曰:

“谢朏得父膏腴,江淹有意。

”上起禅灵寺,敕瀹撰碑文。

加领右军将军。

兄朏在吴兴,论启公事稽晚,瀹辄代为启,上见非其手迹,被问,见原。

转侍中,领太子中庶子,豫州中正。

永奉元年,转散骑常侍,太子詹事。

其年卒,年四十五。

赠金紫光禄大夫。

谥简子。

(选自《南齐书·谢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B.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C.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D.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化中对官员任职情况有些固定的说法,如“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丧服。

B.文中出现的“世祖”,为皇帝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C.谢瀹的谥号为“简子”。

谥号,为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美称,始于西周。

帝王的溢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子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D.《南齐书》属于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之一,与《北齐书》《旧唐书》《辽史》等合称“二十四史”;其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瀹被封为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但他因为这样早晚不能侍奉母亲,所以坚决请辞不接受,直到世祖亲自下诏令他赶快上任。

B.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遣劫,诬同县殷孝悌等人,孝悌的母亲骆氏上门伸冤,谢瀹听说后亲自重审此案,最终卢道优理屈词穷俯首认罪。

C.谢瀹心高气傲,不畏权贵。

他看不起尚书令王晏的行事,无论在皇帝面前还是私下都丝毫不给面子,他的刚正不阿反而让王晏忌惮他。

D.谢瀹在建武初年唯独喜好饮酒,与友人觥筹对饮,一次能饮数斗酒。

此时他早已美名在外,由王俭推荐被皇帝下诏为禅灵寺撰写碑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

除黄门郎,兼掌吏部。

(5分)

(2)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③,旅游谁肯重王孙④。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

①谭用之:

唐末五代时人。

②刘琨:

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③橘柚:

《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

④王孙: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锁梦魂”,巧点“宿”字,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怅然之感。

所以,诗歌首联旋律舒缓低沉,满含怅惘情绪。

B.颌联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对仗工整。

“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渲染,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

C.颈联重抒情。

“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诗人的悲叹。

“王孙”一词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壮烈情怀。

D.尾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

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

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竞不与之言语,令人感慨万千。

E.本诗写景抒情各有侧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融洽的。

这首七律,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诗人的慷慨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1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3),及行迷之未远。

(《离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会成为空头支票,而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

②战国晚期,联合抗秦的关东六国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各有打算,因而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③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们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好好享受生活而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④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第三季节目中首当其冲,在2月7日晚的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⑤面对市面上鱼龙混杂、功能各不相同的电子锁,即便是科技发达人们也变得稀里糊涂——到底哪种电子锁才更加安全呢?

A.①④B.②③C.②⑤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雅安美丽的自然风光及独特的人文风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四季美丽又独特的雅安是个美丽的季节。

B.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学生干部们积极讨论参与。

C.无人驾驶汽车能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D.央视新推出一档以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

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带领受众进入了那些依然鲜活的旧时情境。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

①他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②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

是③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④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⑤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⑥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A

实际上

可是

由于

/

难免

才能

B

/

然而

因为

未免

于是

C

尽管

可是

因为

于是

/

最后

D

虽然

但是

/

不免

终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

(6分)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①,这是天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