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040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docx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

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

第25期

会计基本理论

公允价值研究的新进展

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事关审计人员、报告使用者和监管者等各方利益。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早已要求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

自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及其前身(IASC)将公允价值作为特定环境下的最合适的计量属性以来,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意见陆陆续续地加入IFRSs中。

然而,由于这些指导意见经常跨标准发布,且不注重遵循一贯性和全面性原则,IFRSs迄今并未提供一个清晰的计量目标和健全的计量框架,从而导致公允价值在理论上陷入毫无必要的复杂性,在实践上产生多种处理方法的分歧。

基于此,IASB于2005年9月把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列入议事日程,旨在消除IFRSs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杂乱的补丁性规定,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意见。

此外,IASB决定通过以下方式澄清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

更简洁地定义公允价值,以清晰地阐明单一的计量目标;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来反映这个计量目标。

最后,IASB有意改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并使其与其他新的披露要求并行不悖。

IASB的上述计划在2006年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中再次阐明。

而就在谅解备忘录出版之际,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行将结束,这项研究与IASB的研究计划目标一致。

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随着2006年9月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炉而尘埃落定。

为了在IFRSs中更好地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和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逐步趋同的需要,IASB有意以SFAS157号为蓝本进行修订,并于2006年11月30日发布了讨论意见稿。

其中包括SFAS157的指导意见节选和基本结论,以及征求意见的请求等。

与此同时,IASB就财务报告中的资产和负债的更宽泛的计量基础征求意见,作为概念框架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概念框架将认定和讨论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因此有人建议把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作为概念框架研究中计量属性研究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在明确是否应该运用公允价值之前,讨论如何定义和怎样计量公允价值是不可能的。

而IASB坚信,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将为更广泛的计量属性研究扫清道路。

(汤滨整理自《Accountancy》,2007年第3期,作者:

JonNelson)

关于会计稳健问题的理论探讨

稳健会计是通过会计稳健原则来实现的。

会计稳健原则是会计报表的重要基石,是会计报告中一项长期存在的准则,也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中心原则,还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会计计量原则。

本文对会计稳健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立足于会计稳健原则,引入和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首先,提出并分析了对稳健原则的四种解释,阐述了对会计稳健的检验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盈余反应不对称方法和会计应计程序分析法,从而对稳健会计概念加以界定。

其次,从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税收因素和监管机构等方面对稳健会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指出稳健原则能约束管理层在契约中操纵会计数字的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稳健主义是一个有效的契约机制。

同时,还指出了不支持稳健会计的理由:

稳健会计对于中立会计的偏离,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影响;稳健原则会产生对企业利润的操纵行为等。

再次,在对稳健会计的概念界定和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将会计稳健划分为有条件稳健(盈余稳健)、应计项目稳健和无条件稳健(资产负债表稳健)等,并对稳健的三个来源,即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和资产价值的增加、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最小化和对损失的确认比对收入的确认及时进行分析。

作者在对会计稳健度的三种检验方法进行具体探讨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稳健和无条件稳健衡量指标检验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计项目是导致两者差异的关键。

最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本研究意义之所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张金松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2期下,作者:

刘舒文伍中信)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基于人本会计学的潜在适用性和对会计学发展具有的革命性预期,进入21世纪后人本会计研究越来越受到会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通过竞争实质的分析提出人本会计学概念的新定义,在此基础上,确立人本会计研究框架。

本文对人本会计进行了研究。

首先,作者列示了于玉林、徐国君和王海兵三位学者对人本会计学的定义,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实质从而提出了人本会计学的新概念,指出:

人本会计学是以组织内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其思维、行为和价值体现及其核算规律为具体研究元素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活动,并为有关方面提供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法,以实现社会、组织及个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科学。

其次,研究了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人本会计应当充分吸收“人本主义”的主体思想。

把人作为会计的第一要素,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再次,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三个方面与“人本思想”有质的不同,并对人本会计学的研究起直接指导作用。

最后,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学研究从人本会计研究的三个研究对象出发,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张金松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2期下,作者:

胡春晖郑汝昌)

俄罗斯会计模式变革与会计环境关系研究

本文首先简述了俄罗斯会计变革历程。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的会计目标是保护国家财产和实现国家计划制定的各项目标。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会计目标转变为服务于国家征税的需要。

俄罗斯从1991年开始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明显。

本文进一步指出俄罗斯会计模式属于统一会计型。

该模式要求每个组织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使国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种政府在会计中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也直接体现为会计工作的税收目的过强。

接着,作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权力制衡机制无法形成,使得会计准则制定滞后、迟缓,民间会计组织弱势无力。

2.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激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会计目标转变为全面服务于国家征税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财务报表强调其外部使用需要,为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俄罗斯将会计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俄罗斯会计及法律基础上尽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上。

3.法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俄罗斯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对会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新的民商法典、税法及新修订的公司法对会计的影响。

4.社会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兼具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一方面强调中央集权和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强烈干预;一方面具有欧化的传统,但却不具有西欧民族国家那种自由思想的政治实践与经验。

5.俄罗斯教育对会计的影响。

俄罗斯教育基础好,对会计人才教育培训计划详尽,实施严格,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与国际会计专业教育接轨,又具备俄罗斯会计专业教育的传统特色。

作者最后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权益博弈最终都体现到会计方面,俄罗斯不得不适应并转而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

对于我国而言,在积极推进会计国际趋同的同时,关注俄罗斯会计改革与协调,积极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将会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

(乔运锋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

薛祖云等)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要求企业越来越多的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的自愿程度以及披露的模式等方面入手,选择我国48家上市公司连续四年的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这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一般特点。

首先,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披露内容与类型、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及披露模式四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了简要叙述,为下文的案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本文选取了我国2002-2003年上市公司竞争力100强的48家公司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结果:

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关注上市公司对社区贡献和员工福利的信息披露,而对资源环境和产品服务的披露比例不大;在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上,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披露模式上,所有被选公司都采用补充报告模式,一种是散落在董事会报告中的“经营情况回顾”部分或会计报表附注中,一种是局限于对社会责任度关注以及解决方式等方面的文字说明,很少有公司对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明确目标或预算方案的披露。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概括出了以下特点:

有意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少,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披露连续性差,只有58.3%家被选企业连续披露;披露内容差异较大;披露的发展状况是只有个别企业披露逐年详尽,大多数企业只是进行一般性说明。

(张娜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2期,作者:

杨亚娥刘建红)

人力资本按贡献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重要创新

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其价值计量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物力资本。

因此,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和计量模型,恰当的反映人力资本价值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

作者从国内外对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全新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理论—当期价值理论,即以人力资本当年投入产出的贡献价值作为计量的对象。

作者认为按人的内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的思路去研究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在总结测算国内外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当期价值计量理论,并且以其为指导,构建了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的一系列计量模式,包括人力资本当期群体价值、人力资本当期人均个体贡献价值、人力资本当期个体绩效价值、人力资本当期个体分配价值、人力资本未来群体价值、人力资本未来个体价值。

作者所构建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是从群体到个体,从绩效到分配,从当期到未来的计量模式,逻辑关系严密,前一个模式是后一个模式的计量基础,当期模式是未来模式的计量基础,形成了有机的价值链,成为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有机体系,实现了人力资本六位价值的一体化。

同时,作者还提出要将非价值指标与以上六种价值指标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

当期价值理论经过多家企业的应用验证,证明切实可行,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

(张金松整理自《会计之友》2007年第3期下,作者:

李世聪)

财务呈报与制度

财务报告附注:

财务会计边界限制下的信号显示

在经济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企业对外披露生产经营信息的载体,财务会计报告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

财务会计的边界严格界定了可以列入财务报告的内容,使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被细分为符合会计确认条件、可以列入报表的信息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但不符合会计确认条件的信息;前者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者则以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

财务报告发展到今天,虽然形式上仍是三张主表加附表和披露,但从内容上来看,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正在不断扩容,而扩容客体则是大量的披露信息。

不论从财务报告披露发展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市场对财务报告披露的需求来看,这些披露同会计报表一样担负着为使用者提供经营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使命。

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附注是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新会计准则作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首次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地位和性质作了规定,这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它代表了未来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发展方向。

实施新准则以后,对未严格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揭示,是上市公司规避风险、提高公告信息价值、提升企业市场地位的理性选择。

本文通过追溯附注披露的发展和内容,结合市场对附注披露的各种回应,探讨了附注披露的走向,指出如果附注披露能不断增强可理解性、及时性、重要性,未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必能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财务会计报告也将因附注披露的存在而更好的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韩秋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

廖洪高燕)

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权溢价计算及会计处理

流通权溢价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现象,其根源在于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格局。

“同股不同权”相应地造成“同股不同价”。

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给予流通股股东补偿,不是流通股股东买卖股票损失的补偿,而是非流通股要取得流通权必须支付的溢价。

作者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流通权溢价的四种方法:

1.总市值不变法,即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总市值不发生变化,股权分置仅仅是公司总市值的重新分配;2.超额发行市盈率法,将股权分置市场的股票发行市盈率与完全流通市场的发行市盈率相比较,以前者超出后者的超额市盈率作为计算流通权价值的依据;3.期权价值法,将非流通股东获得的流通权看作一系列以净资产为执行价值的看涨期权;4.合理股价法,通过估计全流通以后的合理股价,以保障流通股股东利益不受损失为依据计算流通权价值。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然后作者介绍了流通权溢价的会计核算:

1.会计处理理念。

非流通股要取得流通权必须以支付对价的形式给与流通权溢价的补偿。

股权分置改革财务会计处理的焦点是对价的会计处理。

关于对价的会计处理,有两种观点,“对价费用化”和“对价资本化”。

我国采用“对价资本化”处理理念;2.会计科目设置。

无论是权证方式还是非权证方式,非流通股股东都需要设置“股权分置流通权”这一全新的会计科目,用以核算以各种方式支付对价取得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流通权的价值;3.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账务处理。

〔张开第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

杨平波〕

股权投资差额会计处理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会计制度规范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规定,指出不同规定所依据的三种理论观点,即损益观、权益观、损益和权益结合观,最后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涉外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1月1日-1992年6月30日施行)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7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施行)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都采取了损益观,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次计入损益,而后者是分期计入损益。

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方面,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施行)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采取损益观。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施行),针对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采取损益观,分期计入损益;对于其他股权投资,采取的是损益和权益结合观。

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方面,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区分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将二者合而为一,将股权投资差额分期转入投资损益。

2003年3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制度》对股权投资差额处理的上述规定作了修正,对其他股权投资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采取损益和权益结合观。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作了革新。

总的来说,引用了公允价值,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采取了权益观和收益观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形分别处理的方法。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区分为企业合并(准则要求进一步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合并方式之外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进行规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区分为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分别进行处理。

(乔运锋整理自《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1期,作者:

胡少先)

日本会计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从日本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以及日本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性的分析,系统的说明了日本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199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导致银行及金融业的破产,使银行压缩银根,给企业融资带来了障碍;其次,会计环境的变化,为有利于日本企业在国际上融资,增加融资渠道,日本会计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最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化,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迫于国际压力,也为了加速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日本成立了一系列的民间会计团体,加强民间会计团体在准则制定中的作用。

日本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合并报表实务、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租赁会计和存货会计。

日本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措施,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要坚持市场经济道路,尽管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国会计制度的差异,但两国经济发展趋势趋同;2.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

日本加强民间会计团体的作用,是实现政府主导会计向民间主导会计的一个重大突破,使日本迈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3.会计国际化应保持本国特色。

会计国际化因经济国际化而进行,应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借鉴美英及其他国家的经验。

文化环境与会计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日本与我国同属亚洲国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考虑吸收与本国文化、经济环境相符的政策。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资本市场还并不发达,因此建议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而非决策有用观。

当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步入成熟阶段时,我国的会计目标可考虑转向决策有用观,以满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应立足于稳健性的原则。

(甘伟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

蒋飞鸿)

俄罗斯会计国际协调研究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俄罗斯即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与统计制度应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会计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正式提出俄罗斯会计制度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俄罗斯会计改革计划》发布以后。

该计划提出的会计改革目标是建立俄罗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俄罗斯国家会计制度。

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完善会计立法;制定会计准则等。

最关键的因素是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修订已经发布的会计准则。

根据会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俄罗斯财政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措施。

但由于计划本身存在着内部的不协调性,成为俄罗斯会计改革计划没有按期完成的一方面原因。

不过,通过整个改革计划的实施,俄罗斯也基本构建起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确立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并针对未完成的计划制定了补充措施,对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

针对以上研究分析,作者得出以下问题与启示:

一是由于俄罗斯不顾国家的经济实际,不考虑企业界、会计职业界及政府部门的实际能力,会计改革准备不足,最终导致计划无法完成;二是虽然俄罗斯在各项法规中都强调会计与税收的协调,但由于没有切实的措施,造成了实务工作的困扰;三是会计人员缺乏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验,对该准则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上,致使一些重要准则还未实施;四是针对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仅对技术层面进行了简化,而为在内容上得到简化,没有从根上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五是由于俄罗斯实际对会计信息使用和需求不足,企业对会计改革不感兴趣,使其改革失去了实践的土壤;最后,对于国家特色与国际协调关系问题,俄罗斯国内会计界没有共识。

俄罗斯这种以不变或简化的方式借鉴国际财务报告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将使其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王卓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

杨晓玲)

上市银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为了提高财务报表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上市公司要在财务报告中对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如实披露。

这也对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方式粉饰报表、操纵利润也起到抑制作用。

中西方对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标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非经常项目的界定的基本标准是该交易或事项的性质以及发生频率;中国会计准则对其的界定为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相关但是没有直接关系,并对正常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相对而言,我国的准则要宽松一些,让上市公司有一定操作的余地。

从披露形式上看,美英是在损益表里单独列示非常项目税后利得和损失等;而在我国损益表中则没有明确将非经常损益予以单独列示。

尽管我国证监会已经开始逐步规范个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增加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但在实践中,我国上市银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披露普遍过于模糊笼统,只是简单照搬利润表中相关科目的数据;2.披露口径不统一。

银行在操作时仍有理解上的差异;3.披露格式与内容不规范,让信息使用者费解并产生怀疑。

为了规范上市银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作者提出四点建议:

1.由于金融行业在会计核算上与其他行业差异较大,银行对非经常性损益在理解上仍有偏差,建议单独针对金融企业的情况对某些条款做出解释;2.在考虑决策者的需要和“成本收益原则”的基础上,规范对非经常损益的披露形式;3.在难以采用原则导向时,可根据实际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补充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并做出明确说明;4.监管机构要加强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并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媒体、投资者等其他主体的监督作用。

(唐大鹏整理自《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1期,作者:

赵鸣凤 田小刚)

期望差距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

本文利用会计期望差距模型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类,并提出分类治理的措施。

作者首先中西结合提出了期望差距的含义,即公众对会计的期望与对会计行为的认识之间的差距。

作者接着以图表的形式介绍了会计期望差距的基本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类,揭示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涵。

图表中加会计期望差距分为四个层次,不同的层次人们对“真实”和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理解有所不同。

其中,给予公众对会计的期望是一种理想状态、最高水平和终极目标;基于可能的会计规则是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标准;基于现行的会计规则是最低层次的、起码的要求。

结合上述模型,本文作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会计信息的认识性失真主要是由公众的认识缺陷引起的,而公众往往将此归结为会计工作人员的失职。

加强公众与会计界的沟通与理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2.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主要源于缺乏对会计方法选择标准的具体规定的会计规划、大量部确定性事项及信息使用人和提供人相对独立等。

这就需要首先设计合理的责任合约安排,加强审计工作,最后加强会计后续教育;3.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主要是政治行为、需求不同和条件限制产生的。

其治理主要在于加强会计规则的制定工作;4.会计信息的理解性失真主要源于会计信息固有的局限性。

通过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和公众与会计界的沟通与理解来不断降低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张娜整理自《财会月刊》2007年第3期,作者:

刘承智)

成本管理会计

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学术文献和实践中都被视为提升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ERP替代了手工流程并使流程标准化、协作化和自动化;而且ERP系统使得企业的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完成了实时化。

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为了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成功战略转型,都要借助于ERP。

但是关于ERP系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