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194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宋明理学》学案

专题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宋明理学

编写人:

高二历史组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要求)

2.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我成功,我快乐!

【问题引导】

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汉武帝——正统。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困境

(1)表现:

汉末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新思想流行其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2)原因:

①道教的兴起;②佛教的传播;(下层人民无力应对生存危机而寻找新的精神寄托)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二、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程颢、程颐)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③仁者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

(人教版:

主张有: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②伦理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主张“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等到其中的“理”。

三、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3.理学体系(三个部分):

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理气论(本体论):

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即“理”是世界的本原。

(即:

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提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存天理,灭人欲”。

(人教版:

1、理之源在于天理;2、天理就是三纲五常;3、人性本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4、强调“存天理,灭人欲”;5、“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4.著述:

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总结】程朱理学基本观点包括: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特别提醒】

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应对挑战发展完善自己的结果,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与其它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过程。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主张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4.历史地位

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参看人教版

【释疑解难】

一、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承认物质的存在。

如朱熹等虽然认为“理”决定“气”,但仍承认“气”是真实存在的,故是客观唯心主义。

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否认物质的存在,故为主观唯心主义。

二、“理学”的含义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洛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三、概述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

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其基本观点包括: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原因:

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

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内容包括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3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历史影响

A.积极: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B.消极: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理是内在的“心”。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理学流派

思想内涵

历史地位

认识

程朱理学

⑴“理”是万物的本源,伦理道德也是“理”的表现。

⑵心性论。

⑶“仁”与万物同在。

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⑵影响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⑶也受欧美重视。

⑴都是理学的流派,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⑵都是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⑴“人心”是万物的本源。

⑵“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⑶发展“仁”的思想

发展了儒学新体系,思想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5、《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

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

你如何认为呢?

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自学效果检测】

一、选择题:

(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09·广东)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

A.“仁”B.“心外无物”

C.“理”D.“格物致知”

2.(09·江苏)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D)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阳明

3.(10·广东)“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C)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右图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其“三教”是指(A)

A.佛教、道教、儒教

B.佛教、回教、道教

C.儒教、道教、回教

D.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5.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6.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以下哪些观点或者主张不属于“二程”(C)

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有了礼,就有了仁、义、智、信”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7.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8.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是指(B)

A.社会发展规律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D.人性的发展规律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B)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10.宋儒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D)

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

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

11.明代王守仁研究心学理论得出的结论有(D)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学以致胜的关键是“致良知”④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A.①②B.①②

C.①

④D.①②

12.宋明理学的主要消极影响是(A)

A.维护专制统治不利于社会进步

B.引起人们追求功名不利于培养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C.使读书人空谈义理,不务实际

D.造成社会道德沦丧,引起政局动荡

1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C)

A.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4.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B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15.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6.《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C)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17.《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D)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

18.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程颢、程颐认为:

“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  

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

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犹一人”  

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19.2003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D)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

参考答案17.

(1)“二程”(程颢、程颐):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朱熹:

“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王阳明:

“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土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8.

(1)①观点:

人欲盛而天理亡,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理学思想继承孔孟思想。

②实质体系: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的新儒学体系。

(2)①哲学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根本性质:

唯心主义观。

3)①观点:

通过接触事物,在体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理”。

②影响:

理学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对后世科举考试影响甚大。

【历史史料阅读】

1、新儒学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

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

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

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2、心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

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

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

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

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3、朱熹思想主张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

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

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

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

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

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

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4、陆王心学

南宋陆象山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中不断发展的。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

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

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5、王阳明思想主张

“心,即理。

  心即理,理又作何解呢?

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

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

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