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5594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溶液.docx

《第九单元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溶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溶液.docx

第九单元溶液

第九单元 溶液(2.5~7分)

玩转江西7年中考真题(2011~2017)

命题点1 (7年4考)

1.(2016江西2题2分)下列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固体或液体或气体

2.(2011江西13题3分)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氧气用于金属切割

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洗洁精可用

于除油污

洗洁精具

有乳化功能

C

打开汽水瓶盖有

大量气泡冒出

温度升高,气体

溶解度减小

D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

瓶底部预先要装少量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

3.(2011江西14题3分)小茜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气密性良好。

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物质可能是(  )

第3题图

A.氯化钠和水B.硝酸铵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D.________________

考 向 拓 展

1.(2017大连)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碘酒      B.酒精溶液C.生理盐水D.硫酸铜溶液

2.(2017海南改编)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B.蔗糖C.小苏打D.大豆油

命题点2 (必考)

考向1 两条曲线(7年4考)

4.(2013南昌11题2分)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第4题图

5.(2017江西15题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将40g甲溶于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D.将M点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6.(2015江西15题3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_____(填“甲”或“乙”)相似

7.(2011江西22题5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

图1图2

第7题图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2)图2中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由图2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

C.溶液质量:

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8.(2013江西18题7分)下表是氯化钾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第8题图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

(2)根据数据表,在答题卷的图中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3)从溶解度曲线上查出:

4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_g;

(4)据图分析,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2 三条曲线(7年3考)

第9题图

9.(2014江西9题2分)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X>Y>Z       B.Y>Z>X

C.Z>Y>XD.X=Y>Z

10.(2016江西8题2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0题图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11.(2012江西17题6分)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第11题图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________g物质a。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

考 向 拓 展

1.(2017湘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和c的溶解度均为20g

B.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C.从a和c的混合溶液中提纯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b>a>c

2.(2017泰安)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命题点3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7年3考)

12.(2017江西8题2分)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活动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

13.(2015江西13题3分)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D.__________________

14.(2014江西24题10分)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4题图

(1)配制8g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3)当滴入4g盐酸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

1.D

2.B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A错误;洗洁精的去污原理是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从而达到去污效果,B正确;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C错误;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入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3.C 锌粒和稀硫酸(或氧化钙和水等)

【解析】B中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的条件是需要A中的气体压强增大,A中的气体温度升高或有气体生成都能使A中的压强增大。

氯化钠不与水反应,无气体生成,且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则装置A中压强无变化;硝酸铵溶于水,A中气体温度下降,不仅B中不会出现“喷泉”,还会出现液体倒吸入A中的现象;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有氧气生成,使A中压强增大,C符合题意。

可补充的答案有锌和稀硫酸或氧化钙和水等。

【考向拓展】

1.A 【解析】碘酒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不是水,A符合题意;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B、C、D都不符合要求。

2.D 【解析】味精、蔗糖、小苏打均能溶于水,并形成溶液,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4.B 【解析】要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指明温度,A错误;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甲物质,则50g水中最多可溶解15g甲物质,B正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降低温度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错误;将t1℃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5.B 加甲物质(或蒸发溶剂、降温等)

【解析】没有指明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故无法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A错误;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二者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正确;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在该温度下将40g甲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C错误;M点表示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M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为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6.B 乙

7.

(1)B(1分) 

(2)甲(1分) (3)加水(或升高温度等)(1分) (4)BD(2分)

【解析】

(1)烧杯B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饱和溶液。

(2)对比烧杯B和烧杯C中相同质量的硝酸钠的溶解状况,可推知,硝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其溶解度曲线是甲。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水,又因为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还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等方法促进固体继续溶解。

(4)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后,乙变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配制此温度下的100g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溶剂的质量关系为甲<乙,降温后,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B正确;在降温过程中,甲有溶质析出,则溶液质量一定减小,而乙溶液的质量不变,C错误;在降温过程中,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直等于t2℃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t1℃时甲的溶解度仍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由于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因此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8.

(1)温度(或溶质的种类)(2分) 

(2)如图所示(描点正确,图形完整,曲线平滑)(2分) (3)41.0±1(即40.0~42.0之间的数据)(1分) (4)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2分)

第8题答图

【解析】

(1)表中不同温度下氯化钾(或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同,说明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同一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不同,且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2)根据数学知识,采用描点法可画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3)从图中获取氯化钾在45℃时的溶解度,根据图上坐标,读出数值。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采取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

9.B 【解析】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X、Y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Z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X、Y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但由于有晶体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Z的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比较降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质是比较t2℃时Z的溶解度和t1℃时X、Y的溶解度的大小,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t1℃时Y的溶解度>t2℃时Z的溶解度>t1℃时X的溶解度,因此降温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Y>Z>X。

10.A 【解析】

A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即每100g水中溶解25g甲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故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

×

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

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

×

虽然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但没有指明t2℃时三种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也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故降温后,析出晶体最多的不一定是甲物质。

正确的说法是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11.

(1)减小(1分) 

(2)大于t1℃(1分) (3)25(2分) (4)a、b(2分)

【解析】

(1)由物质c的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当温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

(3)t2℃时a的溶解度为50g,所以该温度下用50g水配制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a的质量为25g。

(4)由于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只有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a和b的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c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但由于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考向拓展】

1.B 【解析】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

因为33.3%>30%,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D 【解析】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烧杯②中固体有剩余,说明烧杯①的溶液不一定饱和,烧杯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因而烧杯①中的溶质是氯化钾,烧杯②中的溶质是硝酸钾,B错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固体质量相等,在t1℃时烧杯①中的氯化钾全部溶解,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因此将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固体会全部溶解,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C错误,D正确。

12.D 【解析】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在使用游码的情况下,物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则称取的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会减少,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A错误;向烧杯中加氯化钠固体时,固体洒出,溶质质量减少,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小,B错误;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C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将溶液配制好后,装瓶时溅出,不会影响溶液的浓度,D正确。

13.B 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或称量错误导致所称氢氧化钠质量偏大等)

【解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造成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偏大的操作;二是造成溶液中水的体积偏小的操作。

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配制好的溶液,在转移时有部分洒出,只改变溶液的质量,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错误;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若有水洒出,导致所配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小,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B正确;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只是延长实验时间,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错误;此外,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或称量错误导致所称氢氧化钠质量偏大等都会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4.

(1)7.2(2分)

(2)解:

设10g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 + HCl===NaCl+H2O(2分)

4036.5

8g×10%x

=(1分)

x=0.73g(1分)

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1分)

答:

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设、答全对给1分)

(3)0.46(2分)

【解析】(3)溶液中的钠元素全部来自于NaOH溶液,所以钠元素的质量为8g×10%×(×100%)=0.46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