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5721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案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二.docx

《教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二.docx

教案二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观察物体》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教学时对教师要求较高,简单的粉笔黑板难以让学生体会知识,教师必须有充足的准备才能上好这堂课。

很多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都准备了精美漂亮的课件,甚至有的把数码相机都带进了课堂。

但这对于大部分学校的老师来说没法做到。

如何上好这堂课又尽量少加重老师的负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尽量用常见的东西如字典,选用的玩具为大部分孩子都有的汽车或娃娃等,需要的课件也极简单,只须几幅图片,已收录一部分,仅供参考。

二、教材分析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三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一个恐龙食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在结合书上给出的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三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的体验的表象,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

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观察物体》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教学时对教师要求较高,简单的粉笔黑板这些教学媒体难以让学生体会知识,很多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都准备了精美漂亮的课件,甚至有的把数码相机都带进了课堂。

但这对于大部分学校的老师来说没法做到。

如何上好这堂课又尽量少加重老师的负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尽量用常见的东西如字典,选用的玩具为大部分孩子都有的汽车或娃娃等,需要的课件也极简单,只须几幅图片,已收录一部分,仅供参考。

从教学策略来讲,我努力把教学内容放在统一的情境,让学生在整体的课堂中学习知识,设计的环节尽量与学生生活接近,并乐于参与其中。

学生在学习中有静态的观察,有转换位置的观看比较,有画有说有猜,努力营造一个活动的课堂,希望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

七、课前准备

1.学生:

四人小组带一个洋娃娃或一辆玩具汽车,黑色记号笔或彩色笔每人一支。

2.老师:

《现代汉语字典》,白纸分给每个学生一张。

课件或三张各方向字典的画。

3.学生坐成四人小组,四面各一人。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

《现代汉语字典》的上面、侧面、正面图)

猜一猜:

老师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给我一个礼物。

可是朋友说,我得猜对了才能拿,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这是这件礼物从背面看的照片,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一两个,老师只说是吗?

可能吧,有点像之类的话

师:

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

师:

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去正面看一看。

(揭晓答案)

原来是一本字典啊,从不同的方向看真是大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

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的多种可能性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到最后出现结果,学生对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感受)

(二)引导探索,体验新知

1.观察形状。

师:

(拿出字典)老师要感谢大家,让我得到了这么有用的礼物。

你能用“从我这里看,你的字典长什么样”这样的句子说说你看到的字典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最好能说出正面、侧面或看到几个面之类,不强求)

学生回答

师:

大家也带来了自己的礼物。

把自己喜爱的礼物放在桌面上,(每组一个,洋娃娃或汽车)低下头,让你的眼睛和它一样高,仔细观察,说说看,你看到的玩具长什么样?

小组汇报: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以汽车为例)

学生:

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

师:

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让学生画得大一点,快一点,以便展示)

3.展示图画。

(1)介绍画:

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画,用“我在它的哪面,我画的是它的哪面?

”来说说。

生:

我在他的前面,我画的是他的前面;…

(2)猜猜作者:

贴其一个小组的画,让学生猜是小组中的谁画的。

4.换位观察:

师:

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

现在看到的玩具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

那你现在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面?

生1:

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

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

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

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玩具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师:

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三)教学例1、巩固新知

1.教学例1

大家带了自己的礼物来,小亮和小红他们也带了礼物,课本第67页,看看他们的礼物是——恐龙。

他们观察得可仔细了,很快就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是谁看到的吗?

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

第一幅图是小明看到的,因为小明在恐龙的旁边,看到恐龙的整个身体;第二幅图是……

学生书上连线

2.巩固新知。

(没课件可删)

(1)刚才大家看的都是玩具车,老师很想有一辆真正的汽车,所以拍了一些汽车的照片,你们看,老师是站在汽车的那面拍的。

(课件中汽车各个方向照片)

学生集体回答。

(2)连线游戏。

刚才都是老师拍到的照片,你们知道这些小朋友拍的是哪一张吗?

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五)课后巩固:

找朋友。

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

完成连线。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美丽的对称图形

一、教学准备

每组一张表格,图形若干,一支记号笔、尺子;每位学生一把剪刀、纸二张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对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轴对称”,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通过剪纸的折痕引出“对称轴”。

本课时作为第一学段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感受”,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性质,教材没有明确指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并能找出对称轴。

2.初步体验“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

3.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如教材中呈现的蜻蜓、脸谱、树叶等,学生对这些事物并不陌生。

本节课,虽然不需要学生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但学生须经历将对称事物抽象出本质特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过程,由于低学段学生的语言、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有限,所以这一过程仍需要努力才能完成。

结合本课时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剪纸”材料,并提供多次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得到体验和发展。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认识对称现象

(一)活动:

剪纸

师:

小朋友们喜欢剪纸吗?

拿出纸,剪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二)分类

教师选学生的作品若干展示到黑板。

师:

假如请你把这些图案分分类,你想怎么分?

【备选】

1.生直接说出按是否对称分类

师:

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从而提出问题:

什么是对称?

这些对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按是否对折了剪分类

师:

这些对折了再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3.说不出上述两种。

师请剪出对称图形的一名学生说:

你是怎么剪的?

再问:

谁和他一样也是对折后再剪的?

这些对折了再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问:

这些对折了再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备选】

1.观察发现对折了再剪的图形“两边是一样的”

师:

你怎么证明图形两边是一样的?

请学生上台折一折

2.泛泛而谈,没有发现这一特点

请几名学生上台折一折,再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

你们说的两边一样,用数学的语言称为“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完全重合)

(四)揭题

你想给这些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对称图形”

 

(五)检验巩固

1.检验

你剪的是对称图形吗?

请说明理由。

2.巩固

请大家再剪一个对称图形。

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剪出的图形一定是对称的?

剪纸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剪纸的时候既有对折了剪也有没对折剪的。

设计这一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的分类及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提供较好的讨论素材。

用分类引出“对称”,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对称只是图形的特征之一,又可以直接引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学生用对称图形的特征来检验判断自己剪的图形是否对称,以及如何剪一个对称图形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认识对称轴

(一)找对称轴

找一找你剪的对称图形上的折痕,这条折痕也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对称轴。

请用水彩笔描出你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二)欣赏

将全班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教室两旁。

师:

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

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各种各样的对称作品陈列在教室两旁,给学生美的熏陶。

三、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轴对称现象吗?

学生举例,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轴对称图形

四、巩固知识、深化认识

1.找一找

请大家看图,下面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吗?

是的请找出对称轴。

 出示教科书68页图

2.猜一猜

出示3、8、品、A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3.画一画

请你画出另一半,使这个图形轴对称。

①先画第一个图形,说说是怎么画的。

②任选第二、第三个图形中的一个画对称图形。

课件展示对称图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再一次使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4.折一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对称图形,那么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是否有对称图形呢?

如果有,对称轴有几条呢?

小组合作研究并完成表格

图形

是否对称图形

对称轴

的条数

 

小组活动、汇报

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对称图形上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

 

利用材料折一折找对称轴,既进一步完善对“对称轴”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开心吗?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展示其他小朋友学了“对称图形”后用不同方法制作的画,建议学生回家也制作一幅美丽的对称图形的画。

用折、剪、拓印等手法制作的画非常美,让学生再次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激发学生他们的制作兴趣。

教后反思

本节课体现得比较好的有两点:

一、在活动中学习

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智慧。

在活动中学生由于身体参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由于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使认识更加深刻。

本节课将认识对称现象和认识对称轴通过“剪纸”活动得到体现,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次剪纸——随意剪,通过给剪纸分类引出并认识对称现象;第二次剪纸——剪对称图形,认识对称图形的特性:

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第三次活动——找折痕,认识对称轴。

本节课的练习也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找一找”、“猜一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在“画一画”活动中不知不觉体验到了对称图形“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折一折”活动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几次活动层层深入,学生始终是边玩边不断完善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的。

二、三维目标水乳交融

本节课中,既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突出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

三维目标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让学生给对折后再剪的一类图形取个名字,学生取的名字有“美丽的图形”、“对折图形”、“重合图形”等,既发挥了想象,又概括出此类图形最本质的特点;“猜一猜”环节,教师让学生猜猜教师手中所拿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其实就是启发学生利用对称原理去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课中更是随处可见“美”育:

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既是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课件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对称事物又让学生感受到“美”;学生把剪纸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五彩缤纷的剪纸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的结尾展示孩子们自己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对称图形的画……所有这些,都让孩子们无时不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数学的美。

 

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

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的5倍是多少?

(2)4的3倍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

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0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      三八(   )       四八(    )

五八(   )     六八(   )       七八(   )  八八(  )

【设计意图】:

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来串连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授前,利用多媒体将活泼可爱的小猴带进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新授时,利用多媒体把小猴摆正方体的过程展示出来,既直观又形象,大大削减了教学难度,学生也乐于接受;新授后,利用多媒体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最后开放题训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猜一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加深对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体会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对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卡纸、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同学在我们班环境区的花坛中捡垃圾,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同学背影),让学生猜一猜。

师:

我们来看看他是谁?

(课件从后到前演示)为什么现在可以确定他是谁?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怎样?

学生看书,引出课题。

二、看看摆摆,探索发现。

1.观察物体。

(1)展示卡车、篮球架的前面、后面、侧面让学生辩认。

(2)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并跟同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形状有些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

2.小小巧手摆一摆。

(1)摆基本图形。

①让学生观察校车的后面,找一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板书各平面图形。

②四人小组活动摆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并跟同伴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

(2)探究角。

①让学生转动活动角,跟同伴说说你发现什么?

②让学生转出直角。

③让学生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和一个直角。

(3)探究三角形。

①看图回答。

1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2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3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4个三多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5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②出示三个三角形,让学生加两根小棒,使它变成五个三角形。

③请学生把三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使它变成5个三角形

④请你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4)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摆3个这样的长方形,用()根小棒。

(5)小小设计师

①用20根纸条可以摆()个。

②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图形。

③学生拼摆图形,并把它贴在展板上,交流自己摆的图形,学生欣赏作品。

(6)质疑。

(7)唱一唱。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觉得谁表现好?

为什么?

这节课你表现怎样?

请拿出“课堂评价卡”:

“数学课堂上的我”。

都满意就画一个笑脸。

四、布置作业:

回家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看一看摆一摆

 

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习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

  这是本学期上的第二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第一次上完的时候就很喜欢,这次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真正的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生都很期待又更多的活动课。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学生能应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数码相机;学生准备写有1、2、3的数字卡片各一张;每三人一台照相机(玩具的也可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

愉快的暑假就要结束了,同学们没有忘记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吧?

瞧,他们来了!

(课件演示: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聪聪和明明出现在屏幕上)。

师:

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