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204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

1.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5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可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奴隶地位”“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等;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总结。

(2)问实际考查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回顾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平民与贵族阶级利益的矛盾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总结其积极影响,主要从公正与法治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社会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颁布“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2.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波默罗伊《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4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5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如依据材料“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可知,平民获得了参政、议政权;依据以前“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现在可以参政可知是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

(2)问依据“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可知是指新兴工商业者;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是指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首先理解“拥护”是指改革打破了贵族对特权的垄断,“反对”是指他的改革不彻底,然后依据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

【答案】 

(1)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议事会;部分司法权转移到公民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3)理由:

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

如下图:

材料二 雅典公民认为如果某人危害城邦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外,这就是所谓的“陶片放逐法”。

材料三 梭伦完成改革之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1)“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如何?

(6分)

(2)“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有何特点?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这样做的目的。

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4分)

【解析】 第

(1)问,“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是防止独裁势力建立独裁统治,其实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问,“陶片放逐法”简洁易行,保密性强;“借鉴意义”可从加强对政府监督角度回答。

第(3)问,梭伦是为保全国家和自己的声誉。

【答案】 

(1)目的:

防止独裁势力建立独裁统治,确保民主政治的长期存在。

意义:

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2)特点:

简洁易行,适应性强;保密性原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

借鉴意义:

拓宽民主监督的途径,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

(3)目的:

保全国家,保护自己的声誉。

品质:

立法为民、坦荡无私、献身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关均田制的法令: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唐会要·租税》

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

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大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 日本有关班田制的法令:

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段、町:

日本土地面积单位,长30米、宽12米为一段,十段为一町)。

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凡给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

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四十町,左右大臣卅町,大纳官廿町。

——《大宝律令·田令》

根据上述材料,比较唐朝与日本制度的相似处。

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5分)

【解析】 通过比较能够发现二者在名称、条文内容、句式方面相近,对其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相似处:

日本班田制同唐朝均田制,不仅基本原则相近,而且名称相近,条文的内容甚至句式都十分接近。

认识:

班田制几乎完全按照了唐朝的均田制法律条文制定。

唐朝的典章制度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日本。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界一般认为:

“中华文化圈”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

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乃至更远的范围;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教、典章制度、科技和中国式的宗教(如中国化的佛教)等方面;从时间上看,“中华文化圈”的整体格局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因而也称为“唐文化圈”。

材料二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三 我国学者认为: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

这里既包含着先进国家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采用军事的、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的明显差距。

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1)上述两种关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观点,其核心区别是什么?

(6分)

(2)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结合当时东亚最典型的一个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

(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解答第

(1)问要从阅读材料中抓出材料观点的核心。

(2)问要求学生运用史实证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答案】 

(1)日本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唐帝国采取了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制手段;我国学者认为其形成根本是由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对周边文化落后国家的吸引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

(2)我国学者的观点正确。

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在唐朝先进文化的吸引下,主动向唐朝学习,如:

先后13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考察学习;仿照唐朝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仿照唐都长安的建筑样式建筑都城;吸收汉字因素创作日本文字;社会生活及文化上崇尚唐风。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

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

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

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

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盖茨和巴菲特不是来办“慈善

晚宴”的》(xx年9月11日)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

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

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议事会,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

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农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中有关“解负令”的叙述,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9分)

(2)材料二中梭伦改革的第二项措施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应怎样计算其财产收入?

为什么?

(6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可推断出核心观点;第二小问结合“解负令”的实质及改革的主观目的来判断并说明理由。

(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各个阶层收入来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雅典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回答。

【答案】 

(1)观点:

梭伦改革是利用政权对市场经济的矫正。

判断:

不正确。

理由:

“解负令”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梭伦改革只是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并非废除奴隶制。

(2)计算:

包括土地财产的收入、经营工商业所得的收入等全部收入。

原因:

雅典工商业发达,工商业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一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

“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人们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与碑文所述事件无关的国家是(  )

A.奥匈帝国B.塞尔维亚

C.俄国D.美国

答案 D

解析 由时间可知是萨拉热窝事件,A、B两国是当事国,C项的俄国最先做出反应,只有美国因采取中立政策而未做任何表示,故选D。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

3.下列各项,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巴尔干半岛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显赫,因而成为众多大国争夺的对象。

这里还是许多民族的栖息地,加上土耳其人的统治,民族矛盾复杂激化。

巴尔干半岛资源并不丰富。

4.右图不能反映的问题是(  )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三心二意的同盟伙伴

答案 D

解析 意大利原来属于三国同盟的成员,可是在战争初期倒向协约国对德宣战,这一事件直接体现了B、C两项,从深层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项。

一战的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不能说哪一方带有正义性,其主要成员参战都是为了重新分割殖民地和称霸全球。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著名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 A

解析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攻守,转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6.下图是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

下面叙述与之不相关的是(  )

A.英国首先使用

B.和飞机同时亮相于凡尔登战役

C.首次亮相于1916年,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D.首次亮相于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新式武器坦克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索姆河战役的相关知识。

A、C两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概况的再现;D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地位的再现;B项坦克首次亮相于索姆河战役,故选B。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列强的外交政策完全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B.意大利政府是毫无信义可言的政府

C.同盟国集团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D.协约国集团比同盟国更具有吸引力

答案 A

解析 意大利本身是同盟国集团的成员,但战争爆发后,它没有加入同盟国一方,而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加入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这反映出列强选择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8.下列事件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协约国总反攻 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答案 C

9.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急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答案 C

解析 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战争,俄国同样会爆发革命,只是时间要晚一些,故选C。

10.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这些国家包括(  )

①塞尔维亚 ②保加利亚 ③比利时 ④法国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比利时抗击的是德国的侵略,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

11.一本史学著作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十分反常……”等内容可推断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故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符合题意的应该是②③④,而①不是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D项。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

①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高涨 ②反对帝国主义的社会思潮逐渐兴起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逐渐高涨。

但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出现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潮。

②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16分,第15题17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种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

材料四 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时,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材料中英国在参战后未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及所打的旗号各是什么?

(9分)

(3)材料四中“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4分)

答案 

(1)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英国没有因德国失败而更富,因为一战严重削弱了英国。

(2)发战争财。

统治世界。

捍卫人类权利。

(3)在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14.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744657

1202000

1916年

2799772

1688000

1917年

6623623

2937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146920

870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370

1243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546

1384110

表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

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请完成: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

表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

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

(6分)

(2)从表二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

为什么?

(4分)

(3)表二中,1917年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

(举一个或多个均可)(6分)

答案 

(1)1917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是建造的船只的2倍以上。

无限制潜艇战。

(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

因为从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3)变化:

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现象1:

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灼化。

现象2:

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现象3:

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2)问要注意材料中数据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规律。

第(3)问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

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以上已在美国手里。

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

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材料三 它(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对英、法的影响。

(3分)

(2)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在一战期间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结果。

(3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一战对美日的影响。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反思一战给我们国家发展留下哪些历史思考?

(6分)

答案 

(1)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2)日本工农业、航运业及对外贸易得到了发展。

日本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由债务国一跃变成债权国。

(4)和平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前提;我们应当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坚持和平崛起;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