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205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 知识归纳.docx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发展知识归纳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手工工场过度为机器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过程,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度增长和生产关系巨大变革(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条件)

经济:

1.海外殖民的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2.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技术: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直接原因:

海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工厂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要求,促使人们改革生产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社会生产力,英国率先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促进新兴生产,加快城市化进程

3.劳动力农转工,为第三产业发展准备条件

4.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促进科学共产主义诞生(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7.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8.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技术

9.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消极)

英国为何称为“世界工厂”

1.生产能力比世界其他国家总和还多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举办第一次世博会

世界市场

(形成标志):

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成熟标志):

国家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盟(EU)

联合的原因

(1)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历史教训(近代战争——灾难——统一的愿望)

(3)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

(4)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的需要(美苏冷战)

(5)法、德两和解,奠定基础

联合的进程

1.深谋远虑:

“舒曼计划”的提出(1950年)

2.雏形初备:

(1)1951年,签定《巴黎条约》

(2)欧洲煤钢共同体(法西德意比荷卢)

3.更上层楼:

(1)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三位一体:

1967年,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欧盟面世:

(1)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

(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欧盟影响:

(1)经济上:

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2)政治上:

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3)世界格局: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背景:

1.全球化发展对美国的严重挑战2.美加墨适应全球化趋势,谋求更大发展。

过程:

1.1992年美、加、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1994年正式成立。

宗旨:

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15年)。

特点

(1)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2)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3)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特征。

意义

(1)加强了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经济增长。

(2)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3)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力。

(4)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背景:

1.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加深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过程

(1)1989,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正式成立

(2)1991《汉城宣言》确定宗旨和目标

(3)1991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

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特点与性质

(1)性质:

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2)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影响:

(1)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

(2)创造出新的模式,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加入APEC的意义

(1)有利于把握全球经济合作的最新发展形势,因势利导地规划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2)有利于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有利于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

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原因

1、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

2、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结果

3、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产物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大事件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罗斯福

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1939

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紧急银行法)2.恢复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发)3.举办救济与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4.保障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

1.国家干预摆脱了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2.缓和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政府对经济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给西方资本主义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新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

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指导思想方面:

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

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全球化

关贸总协定: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原因:

1.必要性:

大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危害和国际贸易协调合作的必要性2.可能性:

美国拥有实力、积极倡导

建立:

1947年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质

1.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1996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2.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宗旨:

降低、减少、实施、实现(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作用:

创造自由贸易环境,推动战后经济发展

WTO建立意义:

1.标志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2.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宗旨和基本原则:

1.市场开放原则2.非歧视性原则3.公平交易原则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

1.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2.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3.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的扩大利用资源4.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国际竞争合作5.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6.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7.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8.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10.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1.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

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导致问题

1.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

3.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如何面多上述问题: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胆实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如何解决全球性问题: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

世界合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德国的原因(条件)

经济: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有充足的资金)

政治:

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局

科技: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整体化趋势

2.交通运输革命使远程运输更为快捷、广泛、安全

3.电信工具加强信息传播与交流、使人们联系日益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大国.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垄断组织

1.垄断的方式:

兼并或相互联合

2.垄断的表现:

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

3.垄断的目的:

追求更多的利润

产生原因:

1.(直接原因)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社会财富日益集中2.(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实质: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动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

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命脉,提高劳动生产率(进步的)。

殖民扩张(国际关系)

瓜分世界

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扩张原因:

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已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苏联社会

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

1.与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2.1918.3一战中协约国对俄进行武力干涉,与俄境内反革命势力勾结

3.1918.失去粮食主要产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

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

(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

(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

(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

(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

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新航路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87)

2.达?

伽玛到达印度(1497)

3.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

开辟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2.西欧对东方黄金、香料等贵重物品的追求(社会原因)3.通往亚洲的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萌生

时间:

14,15世纪原因: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社会分工的扩大4.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开展

表现:

货币地租、手工工场、公司

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

新航路开辟影响: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2.世界开始融合

3.“地圆学”冲击了“神学”

4.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方从属西方

5.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商路和贸易枢纽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贸易中心)

“价格革命”(物价上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商业革命标志: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影响:

促进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

黄金的诱惑

3.直接原因:

传统商路不畅

4.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

5.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

6.条件:

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王室、教会的鼓励与支持3.地理知识

战后世界

二占后经济发展趋势

1.经济区域集团化2.经济全球化

三大组织:

1.世界银行(WBG,1980年中国恢复了席位)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世界贸易组织(WTO)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作用

积极: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

它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意义:

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扩大了世界贸易。

国家贸易体系的实质

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和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双方权利与义务体系,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

建立目的:

美国为了让自己产品能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协定作用:

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征服掠夺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对欧洲: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作出极大贡献,得到资本和廉价劳动力

3.对亚非拉:

人口被随意贩卖,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由于经济医疗水平低,使欧洲带来的疾病扩散,人口锐减,且当地资源被骗取或掠夺导致经济无法发展

一。

荷兰

兴起的条件(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地理)

2.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经济)

3.16世界摆脱西班牙,赢得独立(政治)

存在问题:

忽视国内建设和海军发展(军事)

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

富庶、资本主义国家、商船、港口和商业中心

殖民活动

(1)组织形式:

成立商业垄断公司

(2)表现:

1、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物。

2、探索新航路,开辟殖民地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亚洲:

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3.结果: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

英国

崛起条件(原因)

1.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

2.“重商主义”“圈地运动”“东印度”导致手工业发展程度高(经济)

3.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

4.注重海军发展(军事)

帝国形成过程

1.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从此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建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北美发展海外贸易和拓展殖民地

3.英荷殖民战争(17世纪中、末):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4.英法殖民战争(17世纪末、18中):

英法七年战争。

法国失败,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中期)-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晚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

美国形成的发达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和作用

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再生产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作用:

1.美国快速从战时经济到和平经济的转变2.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1955-196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速度增长

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

赤字财政,充分就业

改革变化:

1.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里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2.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共同点:

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带来问题:

财政赤字、高额国债、严重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失灵(20世纪70年代)

外部直接原因:

受石油危机等方面影响

特点:

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困境

表现:

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导致生产停滞、经济恶化

里根经济支柱

原因:

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凯恩斯的)的理论主张

措施:

1.用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2.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结果:

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1980-1989美国经济增长(克林顿上台)

原因: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2.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发展

成果:

1.解决赤字2.解决就业

美国的“新经济”

表现1.10年高速增长2.良性发展(a化解通货膨胀b财政赤字消失c失业率降到最低d市场繁荣)

特点:

美国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降低2.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产业3.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期望的零度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问题:

1.克林顿政府的确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但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2.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