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6530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docx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昆虫世界》

昆虫世界

引言:

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神秘无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昆虫,它们象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奥秘无穷。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任务:

你的任务是进行一次昆虫世界的探索,了解昆虫的种类、繁殖以及生活习性,全班同学每4人分成一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以下任务:

A、研究昆虫的种类。

B、研究昆虫的繁殖。

C、研究昆虫的语言。

D、研究昆虫的习性。

每个小组在完成以上研究后,把你们这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一份书面报告。

过程:

1、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即每人必须探究的领域。

2、各小组成员根据以上分工完成各自任务。

3、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完成书面报告。

第一课什么是害虫?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陈述:

 “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昆虫为害, 榆树上有650种害虫, 栎树上有1400种害虫……。

” 把植食性昆虫列为害虫, 从生态学、经济学上来说均是不科学的。

农作物、植食者、肉食者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植食者取食农作物, 由于其数量多少不一, 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同时, 农作物对植食者取食的反应也不同。

  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 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为害。

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 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 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

相反, 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 为天敌提供了食料, 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 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 应把这样的 “害虫” 当作益虫看待。

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 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 从而对植物有利。

当一种昆虫对人类本身或他们的作物和牲畜有害时, 就被认为是害虫。

即使是害虫,也不一定要采取防治措施,特别当防治成本大于危害的损失时。

在计算成本时,不但要包括直接成本(如农药、人工等费用),也应包括那些有害农药对环境、人类的伤害代价。

思考题:

害虫一定就有害吗?

第二课没有昆虫的世界

 

  许多人往往只看到昆虫为害人类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有益的一面; 可以说,总体上昆虫的益处远大于害处。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昆虫,地球或人类将会怎样?

 这里有一个例子,澳大利亚引入羊牛马等牲畜后,由于那里没有生物能取食或消化牲畜的粪便,大量的粪便堆积起来,慢慢占领地盘,从而牧草不能很好的生长。

同时吸血昆虫大量滋生并传播疾病,畜牧业成了问题。

后来从其他地区引入约45种食粪性昆虫 (包括我国的神农洁蜣螂),问题才得以解决。

昆虫对于自然环境的维持仍至多数生命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稳定的核心。

实际上我们人类需要昆虫,而昆虫并不需要我们。

哈佛大学威尔逊教授指出,如果人类明天消失,它们会生活得更好,地球也将逐渐恢复数千年前的丰盛和生机。

但是如果没有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存在,人类将在数月内灭亡,很多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也将同时灭亡,随之消失的将是大部分的显花植物……,最后地球也将枯萎; 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地球将回到10亿年前的状态,即主要由细菌、藻类和少数几种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组成。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人类对昆虫了解得越多,便能更好地学会与昆虫共同生存。

如果没有了昆虫,许多可爱的鸟类就没法生存了。

思考题:

举例说明我们日常见到的昆虫。

第三课中国的昆虫种类

 

  中国昆虫学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昆虫分类学的研究。

我国老一辈昆虫学家胡经甫博士(1896-1972)花了12年的时间编写了《中国昆虫名录》,共6卷,于1934年--1941年出版。

收录了当时已知的中国昆虫20,069种,而中国人自己命名的昆虫只有204种,仅占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昆虫分类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组织了许多大型的科学考察,昆虫学家发表了大量的昆虫新种。

过去50年在大陆8种昆虫学期刊上发表的昆虫新种达8,000多种。

其他的杂志及书籍也发表了很多新种,我们统计了38本专著,发表的新种就有4,921种。

如中国农业大学李法圣先生于2002年7月出版的《中国[虫齿—虫与齿合起来的一个字]目志》包含了1,505种啮虫,其中918种是新种,是描述新种最多的一本专著。

而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复生先生主编的《海南森林昆虫》(2002年7月出版)包含了5,842种昆虫(还有384种蜘蛛和螨类),是昆虫种类最多的一本专著。

  目前,中国的昆虫种类有多少呢?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处的刘绍基先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把中国已知的昆虫输入电脑,到2002年10月30日已记录了75,863种(包括分布于台湾的14,713种和香港的5,595种),但仍有一些已记录的昆虫未能包含在这个数中。

中国昆虫的种类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在15万种以上,我国昆虫分类学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思考题:

知道昆虫的种类后,你有什么想法?

第四课昆虫的种类与分类

 

  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发现昆虫的踪影。

即使在冬天,我们的家中也常常有小昆虫爬行或飞翔。

在植物生长季节,昆虫就更多了,庭园、农田或森林到处都是昆虫的身影。

地球上最多的生物便是昆虫,目前已知约有一百万种昆虫,占动物的80%以上。

世界上仍有大量的昆虫未被发现,估计可能还有300-500万种有待于人们去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数量也相当惊人,有时一亩地里的昆虫可达几十万只。

我们只要想象一下一窝蚂蚁的数量,或者农作物上蚜虫的数量,就可知昆虫的数量有多大。

这么多的昆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昆虫学家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

通常把昆虫纲分为34个左右的目(不同昆虫学家分多少目有不同意见,最近还有新目发现),如蛾和蝶同属鳞翅目,所有的甲虫属鞘翅目,蚊和蝇属双翅目,蜂和蚁属于膜翅目。

目下面分为不同的科,科下面再分为不同的属,属下面就是我们所说的种。

举例来说,我们熟悉的七星瓢虫属于鞘翅目,瓢虫科,瓢虫属,而菜粉蝶则属于鳞翅目,粉蝶科,粉蝶属。

许多昆虫具有趋光性,因此灯光下可以诱集很多不同种类的昆虫。

思考题:

试一试把你所知道的蝴蝶分类。

第五课与虫共舞

当今世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越来越重视,十分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大熊猫需要保护,毒蛇猛兽也要保护,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过去作为“四害”的麻雀也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鸟类。

但对于昆虫,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我们对于害虫深有体会,每天也上演着人虫大战。

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蚊虫传播的疟疾,由害虫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也在20%左右。

2001年元旦,是新世纪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中有一个畅想新世纪的话题,有一位小同学设想发明一种机器,这样机器能把世界上的害虫全消灭。

是啊,如果能消灭这些烦人的害虫该有多好!

可事实如何呢?

一方面,这是不可能的,人类与害虫斗争了几千年,害虫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新式武器”的发明而销声匿迹,有时害虫更猖獗,或出现了更厉害的害虫。

另一方面,也没有这种必要,如果真的有了这样的机器,引起的灾难更大:

没有了害虫,也就没有了以这些昆虫为食的生物,无数的生物将会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很大的破坏,由此所产生的结果比这些所谓“害虫”的存在更为严重。

  对于害虫,我们应充分深入的研究,分析害虫的优势和弱势,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控制和压低害虫的数量,使它们对人类的害虫不大,或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消灭它们。

而对于有益昆虫(如天敌昆虫等),我们要保护利用它们,采取的措施(如化学防治害虫时)对它们的打击最小,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等。

而对于一些益害不明显的昆虫,我们称之为中性昆虫,应大力保护,它们是生态系中重要的一员。

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科学,或者它们中的一些会变成害虫,或由于生物多样性单调,会产生更严重的害虫问题。

目前的一些做法令人担忧(如公园内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每晚有多少昆虫无端的死于灯下,或大规模的喷洒农药)。

只有理解昆虫, 学会与昆虫共存, 这样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在这个与虫共舞的这本书里,我们介绍一些昆虫的基本知识,以加深我们对昆虫的了解。

思考题:

你喜欢昆虫吗?

与同学讨论说出你自己的看法。

第六课参天大树敌不过针头小虫

 

  “蚍蜉撼树”是一句成语,说的是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

因此有了韩愈这样的诗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但美国东部铁杉受到一种小虫的为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为这种名为东部铁杉的树是美国东北部最为重要的森林及园林观赏树种之一,一般能活400多年,也有900多年树龄记录,因而也有“东部红松”之称。

由于它的重要性,宾夕法尼亚州把它选为州树。

1985年有一种叫铁杉球蚜的小虫开始成为美国东部铁杉上的重要害虫,最短可在四年内使参天大树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铁杉球蚜最先于1924年记录于美国西部,寄生在当地的铁杉上,对铁杉并没有造成危害。

随后日本、台湾也发现了这种小虫。

当这种小虫传播到美国东部时,东部铁杉对这种小虫没有抗性,又缺乏有效的天敌,球蚜的数量大增,引起大量的铁杉死亡,而且疫情逐年扩大。

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球蚜是从亚洲传入的。

因此美国的有关科研单位设法从亚洲如日本、中国(云南、四川、陕西、台湾)、尼泊尔等地寻找有效天敌,引入到美国以期控制铁杉球蚜,这就是采用我们常说的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我国,铁杉通常分布于崇山峻岭之中。

目前已知铁杉球蚜在四川西部海拔3500-3800米及云南西北部海拔2500-3000米的中山地带和陕西南部海拔1700-1900米左右的铁杉上有发生,广西猫儿山的铁杉林未见这种球蚜。

铁杉球蚜在一些幼树上大量发生, 而对生长影响不大, 未能成为害虫,同时有大量的天敌存在。

我们在这些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目前单是瓢虫已采到60多种,其中科学上的新种有25种之多。

3种小毛瓢虫已输入美国,其中的波结毛瓢虫和宁陕毛瓢虫在美国饲养成功,目前已在美国野外笼罩释放。

国外的不少论文及网页上有这两种瓢虫的介绍。

采集于铁杉上的十四星裸瓢虫

在我国,由于众多天敌的存在及我国铁杉对这种球蚜有抗性,没有必要对铁杉球蚜开展防治,以保护天敌和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街区,植物种类很丰富,蚜虫、介壳虫数量不少,

但它们的天敌瓢虫等也很多,出现对植物有危害的“害虫”。

思考题:

昆虫虽小,但作用很大,你知道吗?

第七课生死决斗

异色瓢虫幼虫捕捉山楂若蚜

对于个体大的瓢虫幼虫来说,捕食猎物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刚孵化的小幼虫往往只能捕食幼龄小蚜虫,已成长的蚜虫往往可以成功地逃离;甚至有些蚜虫有兵蚜,可以攻击入侵的敌害。

我曾在山楂上观察到异色瓢虫的一龄幼虫已捕捉到了一头老龄的山楂圆瘤蚜, 一个要逃, 一个不放, 相互僵持; 双方僵持了15分钟,最后蚜虫扬长而去。

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存活,有些瓢虫妈妈产卵时,对蚜群的年龄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如二星瓢虫的产卵对蚜虫的数量特别是幼龄蚜虫的数量有要求。

在欧椴上, 只有当每100平方厘米叶子上有11头小蚜虫或以上时, 雌瓢虫才产卵。

实际上,这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蚜群中小蚜虫的数量较小或没有,说明这群蚜虫的发展趋于走下坡路,如果瓢虫产卵,下一代瓢虫会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完成发育;没有小蚜虫,小瓢虫没有足够的食物,存活也会成问题。

如果有不聪明的瓢虫在这些地方产了卵(年龄较大而体力不挤的瓢虫有这种现象),那么下一代存活的可能性没有或生活率不高。

久而久之,这种不聪明的瓢虫终将被淘汰。

即使像螳螂这样强大的捕食性昆虫,刚从卵鞘里孵出来的小若虫只能捕食像蚜虫这样的小猎物。

思考题: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第八课苍蝇漫谈

人在冰面上走路,常常要摔跤。

而苍蝇落在垂直的玻璃面上,不但不会滑落下来,而且能自由地在垂直的玻璃上爬行,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苍蝇有适合于在垂直玻璃上行走的特征。

它的6只脚上,各有一个“爪”,在爪的基部还有一个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垫盘。

当苍蝇在玻璃片上走动,脚部茸毛尖处便分泌出一种液体,经分析,这种分泌物是由中性脂质物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粘附力。

此外,蝇类的爪垫盘是一个袋状结构,内部充血,下面凹陷,其作用犹如一个真空杯,便于吸附在光滑的表面上或倒悬其上。

  为了确定脂质分泌物的作用大小,科学家让苍蝇在浸有乙烷过滤液的玻璃片上行走,同时测定其粘附力,结果仅为有脂质分泌时的十分之一。

这说明,在玻璃与茸毛间,该脂质的表面张力发挥了粘附剂的作用。

  苍蝇接触玻璃表面的茸毛,与使用几只脚站立有关。

因此,苍蝇在玻璃上的粘附力与站立脚只数成正比关系,即接触玻璃面的脚愈多,其粘附力愈强。

  苍蝇喜欢呆在粪便和腐败的动、植物等脏东西上生活。

在各种腐败的脏东西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细菌。

苍蝇呆在这些脏地方,吃这些脏东西,身体上必然会感染很多细菌,为什么自己不会生病呢?

  苍蝇身体感染的许多细菌,主要躲藏在消化道里。

这些细菌大部分对人是有害的,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其他病原体等,但它们对苍蝇本身没有害处。

因为有些致病的微生物,虽在媒介昆虫体内可以生存下去,或能进行繁殖,可是不会对昆虫本身带来害处。

这是由于致病微生物与媒介昆虫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

根据试验证明,很多对人有害的细菌,在苍蝇的消化道内仅生活五六天,一部分死亡,一部分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所以,苍蝇虽然专门呆在脏地方,身体内也携带很多细菌,但这些细菌不会使它生病。

思考题:

苍蝇的知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九课动物的拟态

 

有一种叫做虎天牛的昆虫,它的样子偏偏与我们熟悉的天牛毫不相干,无论从大小、形状、色彩还是其他方面来看,它都像一只胡蜂,虎天牛为什么像胡蜂呢?

  我们知道,胡蜂有一样叫人害怕的武器,那就是尖利的毒针,如果谁被毒针刺到的话,不但极其痛苦,还有生命之忧。

因此,不仅是各种动物,即使是人类,对它也是怯而远之。

而虎天牛就不同了,它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

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虎天牛不惜委身于胡蜂一族,拉大旗作虎皮,当它披着类似胡蜂的外衣在天空中悠哉游哉时,其他的动物避之还惟恐不及呢!

  虎天牛的这种本领称为拟态,其实,在自然界中,很多弱小动物,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拟态,著名的枯叶蝶就是其中之一。

混在一大堆的落叶之中,即使你眼睛再好,初初一看,多半会被它骗过,因为它们实在太像一片枯叶了,一阵风吹来,它就像叶片那样在风中摇摆。

  还有一种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这种拟态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时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防御办法。

因为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就使眼珠蛙有机会逃跑,即使捕食者再鼓余勇,攻击的目标也是背部,眼珠蛙的损伤就可以减低到最小程度。

  鲮鲸鱼的背鳍也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它轻轻摇动的“鱼饵”吸引了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们前来美餐,鱼儿哪里想得到,这其实是它们的敌人施展的捕食技巧。

鲮鲸鱼无须穷追猛打,只要晃动自己的背鳍,美味佳肴便会不请自到,如此的拟态,在自然界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实行拟态行为的也多属于较为弱小的动物,否则,它们就很容易被天敌捕捉吃掉。

思考题:

找出生活中的昆虫拟态的例子?

 

第十课蜜蜂的采蜜和酿蜜

 

  人工养殖的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而野蜜蜂则住在墙洞、树洞里。

虽然它身体小,却能够飞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采集百花甜汁来酿造蜂蜜。

它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呢?

  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母蜂)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

工蜂在蜂群中要算最勤劳的了,它担负着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箱和饲喂小蜜蜂等等的工作。

  在春暖花开天气温暖的季节,一些做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箱外去寻找蜜源。

当侦察蜂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

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蹈来。

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种欢乐的表现,其实这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

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舞两种。

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蜂巢不太远,就在巢脾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蜜源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

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在蜂箱里的蜜蜂,得到了侦察蜂带来的好消息,有的就很快地飞出箱外,按着它所指引的方向飞去。

这些外出的蜜蜂吃饱花蜜飞回来以后,也同样地向同伴们跳起舞来,动员大家都去采蜜。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蜜蜂都奔向蜜源,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

  春夏季节是鲜花盛开的时期,蜜源最为丰富。

这时候,工蜂开始频繁地外出采蜜。

它们停在花朵中央,伸出精巧如管子的“舌头”,舌尖还有一个蜜匙,当“舌头”一伸一缩时,花冠底部的甜汁就顺着“舌头”流到蜜胃中去。

工蜂们吸完一朵再吸一朵,直到把蜜胃装满,肚子鼓起发亮为止。

  在通常情况下,一只工蜂一天要外出采蜜40多次,每次采100朵花,但采到的花蜜只能酿0.5克蜂蜜。

如果要酿1千克蜂蜜,而蜂房和蜜源的距离为1.5千米的话,几乎要飞行12万千米的路程,差不多等于绕地球飞行3圈。

  采集花蜜如此辛苦,把花蜜酿成蜂蜜也不轻松。

所有的工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人们常说“百炼成钢”,而蜂蜜才真正是百炼而成的呢。

为了使蜜汁尽快风干,千百只工蜂还要不停地扇动翅膀,然后把吹干的蜂蜜藏进仓库,封上蜡盖贮存起来,留作冬天食用。

工蜂除了调制“细粮”蜂蜜外,还会把采蜜带回来的花粉收集起来,掺上一点花蜜,加上一点水,搓出一个个花粉球,做成蜜蜂们平时吃的“粗粮”。

蜜蜂酿制蜂蜜,不仅为自己准备好了口粮,还为植物传播花粉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为果树和农作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是绝对的主力军。

例如一只蜜蜂一次飞行,能给瓜类带来48000粒花粉,一只蚂蚁只能带330粒。

通过蜜蜂的传粉,果树和农作物的产量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思考题:

调查蜜蜂一年采蜜时间和采蜜量

第十一课成群活动的蝗虫

 

  说起蝗虫,人们便会联想到铺天盖地的蝗群。

1889年,在红海上空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蝗群,估计有2500亿只,飞行时犹如一大片有生命的乌云,挡住了阳光,使大地一片昏暗。

的确,蝗虫不管是在天空中飞翔,或在地面栖息,总是保持着合群性,这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蝗虫喜欢成群活动,与它们的产卵习性有很大关系。

当雌蝗产卵时,它们对产卵场所有比较严格的选择,一般以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最为适宜。

在广阔的田野里,能符合这种条件的地区比较少,因此,它们往往在一个面积不太大的范围内,大批地集中产卵,再加上这小区域里的温湿度差异很小,使卵孵化整齐划一,以至蝗虫的幼虫一开始就形成了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生活习性。

  蝗虫所以要成群生活,也与它们生理上的需要有关。

它们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因此,它们必须一方面集群而居,彼此紧密相依,互相拥挤,以维持体内温度,使热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又要从环境里不断获得热的补充,使体温继续增加,加强生理活动。

既然成群活动的蝗虫,都有这一共同生理特点,所以在它们结队飞行之前,只要有少数先在空中盘旋,很快会被地面上的蝗虫所感应,并群起响应,这样,它们的队伍会迅速地形成,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大了。

思考题:

到田地里捕捉蝗虫仔细观察,并搜集是害虫的资料。

第十二课昆虫相扑家——蟋蟀

 

地球上有100万种昆虫,蟋蟀只有25种。

但它名气很大,史不绝书,历来是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的赏玩物。

蟋蟀所建立的是“大男子国家”。

雌性善良、多情,也鸣叫,除繁殖后代外,其它无所作为。

雄性能鸣善斗,历史上有关蟋蟀的一幕幕活剧都是由雄性扮演的。

蟋蟀家族里的油葫芦、灶马、金钟儿等是著名 “男高音歌唱家”,它们靠几丁质硬翅闭合来发声,每秒闭合10次至150次,速度越快声音越高。

蟋蟀的鸣声是多变的,每一种变化都表达着它们的心境和情绪。

声音平缓、悠长、安泰,这是雄蟋蟀在唱情歌,表达着求偶的愿望。

雌虫循声爬到雄虫洞里,雄虫用头上那细长的触段亲吻雌虫,接着改变曲调:

“口瞿口瞿——口瞿,口瞿口瞿——口瞿”,这表达着一种温情。

雌雄虫碰在一起,雄虫再次改变曲调:

“的铃的铃的铃”,这是雄虫表达着对婚姻的喜悦。

在交尾时,雄蟋蟀的鸣声变成“铃铃铃铃”了,这是一种兴奋的鸣叫。

蟋蟀的叫声还是一种斗争手段,发情期的两只雄蟋蟀在野外相遇时,双方都会高声鸣叫,高腔恶调,越叫越响,一副“盛气凌虫”的派头,好像谁叫得响谁本领高大似的,这是“战争”前的舆论威胁战,一直到最后开展肉搏战。

  雄蟋蟀勇猛善斗,一旦拼捕撕咬交上手,双方都显得杀气腾腾,绝不像毒蛇蜈蚣咬上一口就悄悄溜走的阴气和小家小气,而是拼尽全力要把对方打败。

为了取胜,它们在互斗中有人类打擂台一般的套路和策略,表演出陀螺滚翻、斤斗跌扑、龙虎虬跤、进退腾挪等拳击手的武打姿式。

蟋蟀打斗在秋天的野外始终进行着,当人类把它们捉来并组织它们像古罗马决斗士一样表演时,那种斗嘴功、斗退劲、斗韧性的力的角逐,能激发观者竞技的勇气。

白露开头,蟋蟀完成最后一次蜕壳,民间谓之“白露三朝出将军”,就是说蟋蟀开始进入它一生的黄金时代。

到了寒露,蟋蟀长得钳老腿粗,威武雄壮,鸣声激越,弹跳有力,极爱打斗。

但是白露以后的蟋蟀并不都是强虫,蟋蟀的品位决定于它的生存环境、种性、虫体质量。

凡瓜棚、豆架下生存的蟋蟀,显得肥硕健美,但那是虫国的“纨绔子弟”,虚有其表,被比它小得多的强虫一攻,即折翅掉老腿。

至于庭院、草丝、砖缝中幸存的蟋蟀,一般也是平庸之辈,只能在它们的同伙里咬咬斗斗,上不得大台面。

而荒野石坑、古庙瓦砾、人迹罕至之处生存的蟋蟀,它们经受风霜雨露,秉承日月精光,吐纳自然之气,则能产生体性刚烈的强虫。

如果在捕捉它时发现这与蜈蚣、毒蛇住在同一地域,则谓之“蜈蚣蟋蟀”、“蛟龙蟋蟀”,是虫中极品。

它们一般中等个儿,头如黑珠,银丝贯顶,黑脸银牙,银脚金翅,钳白如霜,一蹦两米,撞物有声,最是骁勇剽悍,此类蟋蟀方可获得将军虫衔级。

  蟋蟀玩家们都希望得到一只大王蟋蟀,其标准是身挺、背宽、形长、头大、腿粗、尾全,出战时有套游戏规则,“用兵”时有一套韬略,总原则是长不斗宽,黑不斗黄,薄不斗厚,嫩不斗老,病不斗常。

蟋蟀是咬食植物根茎的害虫,但是它的鸣声给金秋夜籁带来撩人幽思的情致,而且它具备精妙绝化的相扑技巧,人类也就原谅了蟋蟀在谋生上危害植物的一些缺点。

想一想:

我们把蟋蟀也叫做什么?

你玩过蟋蟀吗?

第十三课月季叶上圆形缺刻是怎么回事?

 

月季叶子被切叶蜂切叶后留下的形状。

  当我们漫步在学校里,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圆形缺刻,这种情况在月季上尤为常见。

我们在叶子的正面、反面认真检查,也不见有什么虫子在上面。

而且几天以后,月季上缺刻的数量仍在增加。

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咬?

这些切下的叶子又有什么用?

在树枝上休息的蔷薇切叶蜂,体下的叶子碎片是筑巢的材料。

  其实这是切叶蜂所为。

切叶蜂与蜜蜂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样采集花蜜,起到传粉的作用。

但切叶蜂与蜜蜂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社会性昆虫,雌蜂独居,与雄蜂交配后在土中、树洞、墙缝、木材缝隙等处作巢。

切叶蜂的雌蜂站在植物的叶子上,沿自身周围切下一片近于椭圆形的碎片。

这个过程很快,往往只要2-3秒钟就能完成,然后迅速飞离。

它用很多这样的碎片,叠得整整齐齐,包围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