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详细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580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水稻详细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详细知识.docx

《水稻详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详细知识.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稻详细知识.docx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

概述

.起源、演化与传播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禾本科稻属

OryzaL.,一年生草本植物。

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

/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45%。

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

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sativaL.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Steud.。

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

生稻O.rufipogon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

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

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H.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

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vjez)、T.K.沃尔夫(Wblf)等。

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

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

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

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其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稻米或茎叶遗存的有30余处。

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都在7000年左右。

比印度发现的炭化稻谷的年代早。

另外,中国是、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

云南省海拔在175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米以上为籼稻地带。

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咼原及其邻近地区。

2.栽培史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

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

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

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至1984

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3.分布

全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约1.45亿公顷,各大洲都有稻的栽培,以亚洲为最色占总面积的90%以上。

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据1984年统计,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317.8万公顷,印度4280万公顷,盂加拉国10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970万公顷,泰国970万公顷。

以上亚洲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的70%以上。

此外,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洋洲各占1%以下。

在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的栽培因地而异。

其中有灌溉水源的计7700万公顷,望天田(雨养田)3300万公顷,旱地1900万公顷,海涂湿地500万公顷。

中国稻区辽阔,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北部,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线以北则以粳稻为主。

在此线以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亦种粳稻。

台湾省籼、粳稻约各占一半。

糯稻各地都有,有粳糯(又名大糯)与籼糯(又名小糯)之别,而以粳糯为主。

自长江流域双季连作稻兴起之后,多以早籼与晚粳搭配,所以粳稻在长江流域各地有所增加。

按省统计,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栽培。

其中,种植面积在400万公顷以上的有湖南和广东两省,330万公顷以上的有四川和江西两省,250万公顷以上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和江苏省,200万公顷以上的有浙江、安徽两省,150万公顷以上的有福建省。

形态

1.根

属于须根系,有种根和不定根之别。

种根又称初生根,只有一条,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在幼苗期营吸收作用,以后枯死。

不定根又称永久根,由茎基部的茎节上生出,其上再发生支根。

陆稻、早播稻湿润管理时,嫩根伸长区之上表皮细胞外壁延伸出多量根毛,但在水层中生长的水稻不长根毛或根毛极少。

根的顶端有生长点,外有帽状根冠保护。

根的数量、长度、分布、伸展角度等因环境条件而变化。

根的横剖面由中柱、皮层和表皮等三部分构成,中柱内有木质部的大导管十余个成辐射状排列,韧皮部与后生木质部相间排列。

皮层细胞间隙扩大呈空洞,形成裂生通气组织,以进行气体的输送。

2.茎一般呈圆筒形,中空,茎上有节。

叶着生在节上,上下两节之间称节间。

茎基部有7〜13个节间不伸长,称为蘖节;茎的上部有4〜7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茎节数和伸长节间数较多,生育期短的品种较少。

节表面隆起,内部充实,外层是表皮,细胞壁很厚,节组织中的厚壁细胞充满原生质,生活力旺盛,比其他部分含有较多的糖分、淀粉等。

节的髓部与其上下节中心腔分界处具有肥厚细胞壁的石细胞层,称横隔壁,将两个中心腔隔开。

叶、分蘖及根的输导组织都在茎内汇合,因此节内维管束的配置比较复杂。

节间的横剖面可分为表皮、下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各部分。

内部有中心腔,外部有纵沟,每个节间下部幼嫩部分有分生组织,称居间分生组织,由叶鞘保护。

茎节是稻株体内输气系统的枢纽,各方面的通气组织在此相互联通,节部通气组织还与根的皮层细胞相连,所以这种从叶片到根系间以茎节部通气组织为枢纽的完善的输气系统是旱生禾谷类作物所没有的。

3.叶

互生于茎的两侧,为1/2叶序。

主茎叶数与茎节数一致,其数目多少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

早熟品种约有9〜13片叶;

中熟品种约有14〜16片叶;晚熟品种的叶数在16片以上。

稻叶可分为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在其交界处有叶枕、叶耳和叶舌。

发芽时最先出现的为芽鞘,其次在茎基上长出一片不完全叶,没有叶片,

呈筒状,以下顺次长出有叶鞘和叶片的完全叶。

叶鞘分表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等部分。

整个叶鞘卷抱在茎的周围,在鞘的两缘重合部分为膜状,鞘呈绿色或红、紫色,也能营光合作用。

叶舌为膜状,无色。

叶耳较小由较肥厚的薄壁细胞组成,边缘有茸毛,在叶鞘上端环抱茎秆,叶枕与叶片主脉连接成三角形。

叶片上有平行的叶脉,剖面分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等部分,表皮有表皮细胞、茸毛、气孔和泡状细胞。

气孔排列整齐,茎秆上部的叶气孔较多,同一叶中亦以先端较多,表面比背面多。

叶肉细胞中含很多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

叶片的长短、大小、弯直和叶色浓淡,都因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

4.穗

为复总状花序,由穗轴(主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间或有三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

穗轴上一般有8~15个穗节,穗颈节为最下1个穗节。

每个穗节上

着生1个枝梗。

每个枝梗上着生若干个小穗梗,小穗梗末端着生1

个小穗,即颖花。

小穗基部有两个颖片,退化呈两个小突起,称副护颖。

每个小穗有3朵小花,只有上部1朵小花发育正常,下部两朵小花退化,各剩1个颖片,称为护颖。

水稻颖花包括内外颖各1个,雄蕊6枚,浆片2枚和雌蕊1枚。

雄蕊有花丝和花药两部分,雌蕊由二裂的帚状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5.谷粒和米粒

颖花受精结实成谷粒。

谷粒一般内部含I粒糙米,即颖果。

复粒品种含2〜3粒甚至更多。

糙米外部有内外颖包被的谷壳,其边缘互相钩合,钩合的缝线在扁形稻粒的中间而不在两边,此为稻属

的分类特征。

颖色因品种而异,一般为秆黄色,也有黄、棕、褐、红、紫、条斑等色,颖的顶端为颖尖,有秆黄、黄、褐、淡黑褐、紫黑褐等色,为品种重要特征。

颖的表面有钩状或针状茸毛。

米粒与谷粒形状近似,有椭圆形、阔卵形、短圆形、直背形、新月形等。

米色有白、乳白、红、紫等色。

米粒构造分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部分。

米的色素在种皮内。

胚乳在种皮之内,占米粒最大部分,由含淀粉的细胞组织构成。

胚由卵细胞的卵核同精于受精后发育而成,为新的有机体的原始体,由胚轴、盾片、胚芽、胚芽鞘、胚根等组成。

生长发育

1.幼苗阶段稻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整个一生可分为两个生育时期和四个生育阶段。

幼苗阶段和分蘖阶段,是根、茎、叶、分蘖节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期,合称为营养生长期;长穗阶段和结实阶段,除营养器官继续生长外,主要是穗花、谷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合称为生殖生长期。

一般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早稻在拔节前分蘖尚未停止时,幼穗便开始分化,称为重叠生育型;中稻在拔节的同时,分蘖停止,幼穗也开始分化,称为衔接生育型;晚稻是在拔节后分蘖已停止若干天之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称为分离生育型。

稻种萌发时,盾片膨大。

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由于酶的作用而分解为糖类和氢基酸等可溶性物质,通过上皮层,进入胚部,于是胚中各部分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使种根、胚轴、芽鞘破颖而出。

一般在不淹水的湿润条件下,幼根先出,幼芽后出。

幼芽最先出现的是不含叶绿素的芽鞘,从芽鞘内长出的第一叶是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以后长出的才是具有叶片与叶鞘的完全叶。

当第一片完全叶生长时在芽鞘节上开始长出最初的不定根,一般有5条。

第三片完全叶露尖时,则又在不完全叶节上长出新的不定根。

以后则每抽出一叶,在其下第三节位上发出-批新根。

因此叶与根的生长为n-3的同伸关系。

随着叶片生长数的增加,发根节位依次上移,发根数量相应增加。

稻根生长的好坏,对稻的生长有很大影响,根强则苗壮。

到第三片完全叶长成时,胚乳中的养分消耗将尽,此后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养分,至此幼苗阶段结束。

具有发芽能力的稻种,其吸水量达到种子重量的25〜30%的才能发芽。

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2C;最适温度28〜32C;最高不超过40C。

氧气也是发芽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当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才有新细胞的形成和新器官的分化,而在无氧条件下则仅有细胞的伸长。

所以,稻种催芽前必须使种子充分吸水,催芽中除保持适当温度,防止高温伤芽外,还应适当翻动种子,改善供氧条件,方能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

水稻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

32C,当温度低于12(粳稻)〜14C(籼稻),幼根和幼芽均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尽管发芽的稻种具有强烈的酒精发酵的酶系统,可以忍受一定的缺氧条件,但长期淹水,土壤缺氧时,胚乳中贮藏物质的转化速度随氧分下降而减缓,芽鞘伸长快,胚根生长慢,常常出现倒苗现象。

同时,水稻幼苗期的营养虽然大部分靠胚乳供给,但如光照和土壤养分充足,仍有助于培育壮秧,增强幼苗抗逆能力。

2.分蘖阶段

从幼苗的第4完全叶起到稻穗开始分化,为分蘖阶段,同时大部分的叶片和根系也都在这一期间形成。

水稻茎秆上的每一个叶节都有一个腋芽能生长成分蘖。

凡直接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称一次分蘖。

由一次分蘖茎上发生的分蘖称二次分蘖,依此类推。

一般最早发生分蘖的时间在第4片完全叶出现时,到了幼穗分化以后,就很少发生分蘖。

主茎上新叶的出现与分蘖的发生也有n〜3的同步规律,而且其后再发生的分蘖总是发生在这个分蘖之上,而不会是在它的下面。

分蘖基部的根常在分蘖生长第3片叶时开始发生,所以分蘖必须具有4片以上的叶子,方能独立地吸收养分和水分而成为可以出穗结实的有效分蘖。

3叶以下的弱小分蘖常因养分不足而萎缩枯黄成为无效分蘖。

一般分蘖发生愈早,分蘖节位愈低,成为有效分蘖的可能性也愈大。

分蘖发生的早迟和多少,与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分蘖力强;茎细、穗小的品种比茎粗、穗大的品种分蘖力强。

分蘖要求的最低气温为15〜16C,在20C以上时分蘖发生迅速,28〜32C对分蘖最为有利,分蘖的速度与数量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显著变慢和减少,当光强减至自然光强的5%以下时,即停止分蘖。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当功能叶含氮率达3%时分蘖开始发生,达到4〜4.5%时分蘖发生迅速,降至2.5%以下时分蘖即行停止。

稻田土壤含水饱和至淹灌浅水层对分蘖有利,当耕层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下,或者淹灌水层超过8厘米以上时,均会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

3.长穗阶段

水稻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在完成光周期效应的基础上,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开始分化,到稻穗的花器发育完成而出穗时,这一全过程称为长穗阶段,一般约经历25〜35天左右。

将整个稻穗发育花粉为:

第一苞分化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第二次枝梗原基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内容充实期及花粉器完成期等8个时期。

也有人提出简化为:

枝梗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减数分裂期和花粉粒形成期等4个时期。

稻穗各个发育时期不仅具有自身固有的形态特征,而且也存在着同其他器官生长的相关性,一般可根据稻穗发育与叶龄指数、叶龄余数、叶枕距、出穗期、幼穗长度等的相关关系,作为推断稻穗发育进程,决定田间管理措施的依据。

此阶段一般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0C以上,气温低于17C时明显影响幼穗发育,特别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低温的反应尤为敏感,低温常使花药内毡绒层细胞发生畸形肥大和提早自溶,而终断或减少向花粉传送养分物质的通道,从而抑制花粉粒的发育和充实,降低花粉发芽力。

稻穗发育过程中,对肥、水均有较高的需求,一般氮素吸收量占总量的50%左右,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40%。

因此,良好的肥、水供应,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的物质基础。

光照不良也影响性细胞的形成,可使每穗粒数减少,所以,过度密植,氮肥过多,都能造成田间郁闭,对稻穗发育和以后的灌浆结实均为不利。

4.结实阶段

包括出穗、开花、受精和结实全过程。

花粉粒充实成熟后2〜3

天稻穗即伸出剑叶的叶硝,通常全穗出齐约需3〜5天,始穗至齐穗约需5〜8天。

在正常情况下,稻穗抽出后当天或1〜2天即陆续开花。

开花时,浆片迅速吸水膨大,将外颖推开。

由始开至全开约需10〜20分钟。

此时花丝伸长外露,花药即行裂开散粉。

不久花丝凋萎,花药逐渐下垂,内外颖闭合,花药残留在闭合的颖外,调萎枯死。

开花的全过程,历时约1〜2.5小时。

稻在开颖前后进行自花授粉,在自然条件下异花授粉率极低。

花粉落在柱头的棘状细胞上2〜3分钟,便可开始发芽,接着花粉管伸进柱头内,约经9〜12小时后开始受精,以后子房逐渐膨大。

开花后6〜7天,米粒即可达最大长度,8〜10天后达最大宽度。

此时子房内充满白色乳状物质,称为乳熟期;开花16〜18天后,米粒的外形已基本定型,胚乳中的淀粉增加,且渐趋硬化,是为蜡熟期;以后,米粒水分继续减少,直至坚硬,称完熟期。

出穗开花期适宜的温度条件为25〜35C,在日平均气温低于

20〜23C或绝对温度超过35C以上时,均会影响花粉生活力和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使不孕颖花率增加。

灌浆结实期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窿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

又会造成高温通熟,均不利于结实。

水稻在出穗后,除根系尚能在近地表的不定根上继续发生大量的分技根即"表根"外,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在外观上都已定型,在内部则仍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动。

籽粒中累积的干物质亩2/3以上是由出穗后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提供,其余由出穗前蓄积在茎、鞘中的贮藏物质转运而来,这一阶段仍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水分和矿质营养。

所以,凡是能增强根系活力、延长茎叶寿命、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因素,都有利于增加稻谷产量。

收获的适期以蜡熟后、完熟前为宜。

即茎秆半带黄色,穗全部呈黄色,谷粒全失青色并已变硬。

宜在晴天及时收获。

品种的现状和类型

1.我国水稻栽培品种的现状和类型我国的原始稻作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栽培稻发生了一系列农艺形态和生理特性上的重大改变,形成了品种类型复杂、栽培要求不一、稻米用途多样的局面。

依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造成温度高低不同,从而形成籼稻与粳稻的分化。

我国的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低洼区和华南热带地区,粳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太湖流域以及西南云贵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籼稻和粳稻的亚种分化,是我国目前栽培稻品种中表现最明显的分化。

因栽培地域和季节的日照长短不同,又形成早(中)稻、晚稻的分化。

大体上双季稻地区的第二季连作稻为晚稻,晚稻的主要特点是对日照长度反应敏感,即品种需要短日照的诱导才能进行穗分化。

目前晚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稻区。

不过,现代许多改良晚稻品种或组合的感光性,经育种家改良后明显减弱,从而成为单季、连作兼用型晚稻。

籼稻和梗稻中又分别有早(中)籼、晚籼和早(中)粳、晚粳的分化。

除籼稻、粳稻和早(中)稻、晚稻的分化外,由稻田土壤水分多少的不同还形成水稻和陆稻的分化。

陆稻又称旱稻。

我国目前的栽培稻品种以水稻为主,陆稻的种植面积很少。

下面从品种分类、育种方法、栽培方法等不同角度,简述栽培稻品种的类型。

1.籼稻从形态特征上来看,籼稻的茎秆柔软,叶色淡绿,叶片茸毛多、粗糙;分蘖力较强且多数偏散生;谷粒细长至椭圆形都有。

从生理特性上来看,籼稻耐湿、耐热、耐强光,但不耐寒;籽粒比较容易脱粒,谷粒或米粒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浸渍12小时,一般可染成褐色至黑色;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较硬。

2.粳稻粳稻因为许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上明显有别于籼稻,并与籼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成为亚种,如杂交籼稻在秋季制种时若串入了粳稻花粉,则杂种第一代(F1)会出现许多不育的“大青棵”。

粳稻的茎秆坚韧,株型较束,分蘖力偏弱;叶片较窄,色泽浓绿,叶片茸毛少;谷粒形状短圆而厚。

从生理特性上看,粳稻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温;籽粒不易脱粒,谷粒或米粒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浸渍不会被染色。

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软。

3.早稻从纬度上看,我国的水稻南起海南三亚(北纬18°),北至黑龙江黑河(北纬52°),如此广泛的纬度分布,造成水稻对温度和光照反应的多样性变异。

早稻的感光性极弱或不感光,只要温度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完成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换。

华南及长江流域稻区双季稻中的第一季以及华北、东北和西北高纬度的一季粳稻都属于早稻。

由于早稻的生育期较短,成熟季节较早,在长江以南稻区既可作双季早稻种植,又可做双季晚稻种植,早、中熟品种还可以“早翻早”,即早稻收获后又再播种、移栽。

4.晚稻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无论早播或迟播,都要经9〜10月份秋季短日照条件的诱导才能抽穗。

原来的华南和华中一带的单季和连作晚籼或晚粳的地方品种,都属于晚稻。

现代改良品种中,许多晚稻品种的感光性被削弱。

由于晚稻的成熟灌浆期正值晚秋,昼夜温差较大,稻米品质比较优良。

5.中稻一般在早秋季节成熟,生育期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

多数中粳品种具有中等的感光性,播种至抽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遇短日高温天气,生育期缩短。

中籼品种的感光性比中粳弱,播种至抽穗日数变化较小而相对稳定,因而品种的适应范围较广,华南稻区的迟熟早籼引至长江流域稻区可以作中稻种植。

6.秥稻(非糯性)是相对于糯稻而言的,米粒的胚乳中含有较多直链淀粉的水稻类型。

秥稻的米饭粘性较弱,其中粳稻的粘性强于籼稻。

大多数秥稻的胚乳中含有15%〜30%的直链淀粉和70%〜80%的支链淀粉,而糯稻中则只有支链淀粉,不含或很少含直链淀粉(<2%)。

籼稻、粳稻都有秥稻和糯稻之分,粳型秥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一般为12%〜20%,籼型秥稻一般为14%〜30%。

秥稻米粒因含有一定量的直链淀粉,煮出的米饭质地干、胀性大,饭粒不易粘结成团。

直链淀粉含量过高的秥稻米,食用口感往往不好,超过25%时,米饭的口感差。

秥稻的米粒多为半透明状,遇1%的碘—

碘化钾溶液,因吸碘量较多而呈蓝紫色反应。

7.糯稻是由秥稻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变异类型,其胚乳的糯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糯稻和秥稻在农艺形态性状上无明显差异。

籼稻和粳稻、早稻和晚稻都有糯性的变异,一般粳糯的粘性强于籼糯。

糯米未干时呈半透明状,干燥后呈乳白色。

糯米的胶稠度极软,米的胀性小,煮出的米饭粘结成团。

糯米胚乳遇l%碘—碘化钾溶液仅呈红褐色反应。

8.软米是米饭质地介于秥米和糯米之间的一种类型。

籼稻和粳稻都有软米型的品种。

软米型品种在农艺形态上与秥稻和糯稻也没有区别,一般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2%〜12%),胚乳呈蜡质状,煮出的米饭质地软滑爽口,冷后不变硬、不回生,食用时冷

热皆宜

9.陆稻陆稻是适应于缺乏淹水条件下生长的生态变异类型,又称早稻。

陆稻和水稻在形态、生理、生态上的差异,一般在缺水状况下表现出来。

陆稻叶色较淡;叶片较宽,谷壳较厚。

陆稻品种可以在水田种植,而水稻品种一般不太适于在旱地种植。

陆稻种子吸水力强,在15C的低温下发芽较水稻快,幼苗对氯酸钾的抗毒力较强,根系发达且分布较深,维管束和导管较大,吸水力强,蒸腾量小,故而耐旱能力较强。

除了上述各种气候、季节等生态型的变异外,还有许多从育种或稻米用途等方面的区别。

10.常规稻栽培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经过上万年的演化适应了自交繁衍后代而不至于衰退。

我国所征集的栽培稻地方品种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纯合体。

常规稻的基因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