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71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皇后马氏,宿州人。

父马公,母郑媪,早卒。

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子兴尝信谗,疑太祖。

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

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

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或言宋过仁厚,后曰:

“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

“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帝遂已。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

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

会后待帝食,不御酒肉。

帝问故,对曰:

“妻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帝恻然,投箸起。

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

帝怒曰:

“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

”后谏曰:

“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乃释秀,戎云南。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

“死生,命也,祷祀何益!

且医何能活人!

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B.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样/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C.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D.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古人认为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如《诗经·

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如《孔雀东南飞》: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洪武,年号名,其含义是“洪大的武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年号为洪武。

C.学士,最早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作为官职,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唐以后成为皇帝的秘书,参与机要,明清时职务职责又有不同。

D.崩,也称作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及其亲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皇后在父亲去世以后,被郭子兴当作女儿收养,后来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时,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逐渐化解了猜忌。

B.朱元豫攻克太平以后,马皇后组织将士的家人渡江。

在战争期间,又亲自准备衣服财物搞劳将士,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支持。

C.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以不杀人为本,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朱元璋性情严厉,称帝后多次要处死大臣,因马皇后劝阻而中止。

D.朱元璋在朝堂上议事,有时生气发火,马皇后就等他回到后宫时,根据具体情况委婉地加以劝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

(5分)

(2)死生,命也,祷祀何益!

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9.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4)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弓弦迅急、战斗激烈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

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5分)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

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

“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

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

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

“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

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

“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

”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

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

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

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

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

“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

“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

“两只,两只!

”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

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

“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

张书记沮丧地说:

“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为脱贫致富而建牧场,随后被县里树为脱贫致富典型,为了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

B.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

1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军事手段难以给韩国带来安全,更难以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无异于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专心治学,孜孜不倦,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

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16.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

“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

“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视眼要戴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具体到个人,也有不少想法。

有的人听别人说近视眼戴眼镜会越戴度数越深,因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这是不对的。

因为眼睛近视了,看不清时就会迫使眼睛加大调节,眼压上升,眼外肌收缩,长期下去可导致眼轴变长,近视加深。

同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势必离书本、桌面很近,更容易加深近视。

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哪些近视要配眼镜?

据专家研究,假性近视原则上不配,真性近视要配眼镜,混合性的配镜度数不能超过真性近视的度数。

五、写作(40分)

18.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

读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昌吉市第一中学教育共同体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答案

1.B解析:

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2.A解析:

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

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

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

3.D解析:

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

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项,“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

译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

父亲马公,母亲郑媪,早年就已去世。

马公一向与郭子兴交好,于是把马皇后托付给郭子兴。

马公去世后,郭子兴抚养她如同自己的女儿。

郭子兴看重太祖,把马皇后嫁给了他。

马皇后仁爱慈善且聪慧有识别力,喜欢经史一类的书籍。

太祖有手写的笔记,总是让马皇后掌管,匆忙急迫之时也不曾忘记。

太祖已经攻克太平,马皇后率领将士们的妻妾渡过长江。

直到占据江宁,与吴、汉边境相接,前线每天都在打仗,马皇后亲自为前线的将士们缝衣制鞋以辅助军用。

陈友谅侵犯龙湾时,太祖率军抵挡,马皇后将宫中金银布帛全部拿出来犒劳将士。

她曾对太祖说,平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太祖认为她说得很对。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登上帝位,马皇后被册封为皇后。

当初,马皇后跟随太祖于军中,正值粮食大大歉收,太祖又被郭氏猜疑,经常缺少食物。

马皇后便偷了一些炊饼,揣在怀中拿给太祖,皮肉被烧焦。

(马皇后)平常储备一些干粮和干肉给太祖,从来没有断绝,而她自己却常常吃不饱。

等到地位显贵时,太祖将那些干粮干肉比作“芜蒌豆粥”“滹沱麦饭”,常常对群臣讲述马皇后的贤德,总将她比作唐代的长孙皇后。

退朝后把这事告诉皇后。

马皇后说:

“我听说夫妇互相保护容易,君臣互相保护则很难。

陛下没有忘记与我共同度过的那些贫贱日子,但愿陛下也不要忘记与群臣共度的艰难岁月。

况且我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太祖在前殿决断政事,有时大发雷霆,马皇后等到太祖回到宫中,总是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谏。

吴兴有一富人名叫沈秀,帮助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又请求犒劳军队。

太祖大怒说:

“一介平民竟要犒劳天子的军队,是一个犯上作乱之人,应当诛杀。

”马皇后劝谏说:

“我听说所谓法律,是用来惩罚不法之徒的,而不是用来惩罚不祥之人的。

平民百姓富裕到可以与国家相匹敌,是他自取不祥。

不祥之人,上天将会降灾于他,陛下为什么要去诛杀他呢。

”于是太祖下令释放了沈秀,将他发配到云南。

太祖曾经下令让重罪的囚犯去修筑城墙。

“用罚劳役来赎罪,是国家(对犯人)最大的恩典。

但是给疲惫不堪的囚犯施加劳役,(囚犯)恐怕仍然不能免于死亡。

”太祖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

太祖曾经发怒责罚宫女,马皇后也假装生气,下令捉拿宫女交付给宫正司治罪。

太祖问她:

“为什么要这么做?

”马皇后说:

“帝王不应该以自己的喜怒对臣民加以赏罚。

当陛下发怒时,(对人的处罚)恐怕就会失当。

交给宫正司,宫正司便会酌情公平地处理。

即使陛下给人定罪也要交付给有关部门啊。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卧病。

群臣请求祭祀祈祷,寻求良医。

皇后对太祖说:

“人之生死,是命,祭祀祈祷又会有什么益处呢?

况且医生如何能把将死之人救活。

假如吃药不能见效,能不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于各位医生吗?

”病重,太祖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

(马皇后)说:

“希望陛下能够寻贤才纳良谏,自始至终都谨慎对待每件事情,子孙后代都能够有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各得其所。

”这一月丙戌日,(马皇后)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太祖悲伤痛哭,于是不再立皇后。

当年九月庚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4.C解析:

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

民富敌国,民自不祥。

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5.D解析:

D项,只有帝王、太后和皇后死称为驾崩。

6.A解析:

“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错。

7.

(1)普通百姓家为子弟聘请老师,尚且要自始至终以礼相待,更何况天子(皇帝)家呢?

宋濂一直住在家中,一定不知道这件事情。

(“延”“家居”各1分,大意3分)

(2)生死由命,祷告祭祀有什么用!

况且医生怎么能让人活下来!

假使吃药不见效,恐怕又要因为我的缘故怪罪医生吧?

(“活”“使”“得毋……乎?

”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AD(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9.①悲秋之情:

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

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

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

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0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4)弓如霹雳弦惊(5)断肠人在天涯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D“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

12.刘乡长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

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

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

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

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

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

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

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