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608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5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docx

307辅运顺槽掘进作业规程

 

伊泰宏景塔一矿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编号:

掘[2013]第07号

 

工作面名称:

6-2307辅运顺槽

编制人:

张伟

施工负责人:

杨建荣

编制日期:

2013年10月28日

执行日期:

2013年11月14日

 

总工程师

审批意见

年月日日

驻矿安监站

审批意见

年月日日

驻矿地质站

审批意见

年月日日

矿调度

审批意见

年月日

机电科

审批意见

年月日

生产技术科

审批意见

年月日

通安队

审批意见

年月日

审批栏

会审意见

1、存在问题

 

二、处理意见

 

2013年月日

目录

目录-1-

第一章概况-3-

第一节概述-3-

第二节编写依据-3-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5-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5-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6-

第三节地质构造-9-

第四节水文地质-9-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11-

第一节巷道布置-11-

第二节支护设计-14-

第三节支护工艺及质量-21-

第四节矿压观测-23-

第五节巷道开口施工方法-26-

第四章施工工艺-27-

第一节施工方法-27-

第二节施工工艺-27-

第三节装载与运输-29-

第四节管线敷设-29-

第五节设备配备及技术特征表-31-

第五章生产系统-34-

第一节通风系统-34-

第二节供电系统-40-

第三节供、排水系统-42-

第四节运输系统-42-

第五节瓦斯防治-43-

第六节防尘系统-44-

第七节防灭火系统-45-

第八节工作面质量标准化管理及煤质指标-46-

第六章六大系统-49-

第一节压风自救系统-49-

第二节供水施救系统-49-

第三节监测监控系统-50-

第四节人员定位系统-51-

第五节通信照明系统-52-

第六节紧急避险系统-52-

第七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4-

第一节劳动组织-54-

第二节作业循环-55-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5-

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57-

第一节一通三防-57-

第二节顶板管理-60-

第三节防治水-61-

第四节机电安全管理-63-

第五节运输安全技术措施-65-

第六节职业健康安全措施-66-

第七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66-

第九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69-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名称:

6-2307辅运顺槽

二、巷道用途:

6-2307辅运顺槽为主要用于三采区西翼6-2307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辅助运输巷道。

三、巷道性质:

6-2307辅运顺槽为回采巷道

四、巷道施工长度、开竣工时间

1、设计长度:

6-2307辅运顺槽巷道设计总长度(走向长)为1468m

2、开工时间:

2013年11月19日

3、竣工时间:

2014年04月20日

第二节编写依据

一、相关设计及批准时间

本作业规程编写的依据是《宏景塔一矿初步设计》、《宏景塔一矿三采区设计》《宏景塔矿区详查报告》、《宏景塔一矿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地质部门提供的宏景塔一矿地质说明书

《宏景塔一矿三采区掘进地质说明书》

三、三采区采掘工作面有关矿压观测资料

《三采区回风大巷及6-2307主运顺槽矿压观测记录》

四、其他技术规范

1、《煤矿安全规程》(2011);

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3、《矿井防灭火规范》;

4、《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

5、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6、《矿井水文地质规范》;

7、《煤矿技术操作规程》;

8、《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9、其它有关安全法律、法规;

10、《6-2307辅运顺槽、技术交底通知单》。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一、工作面井上下位置与四邻情况

6-2307辅运顺槽开口点位置距井口(北方0°8′39″)约3431m。

地面为丘陵荒地,无建筑物。

6-2307辅运顺槽:

东为、三采区回风大巷末端,南为6-2307综采工作面,西和北临准朔铁路保护煤柱。

邻近无采掘情况对巷道掘进无影响。

工作面附近有HE1、HE2钻孔,平均煤厚6m(不含夹矸层)。

地面沟谷交错,从地形图上看掘进范围内无地物分布。

掘进范围内地表起伏不平、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表无河流流过。

地面标高1306-1338m,煤层底板标高1245m,煤层覆盖层平均厚77m。

表一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水平、采区

6-2、三采区

工程名称

6-2307辅运顺槽

地面标高

1306-1338m

井下标高

1245m

地面的相对位置建

筑物、小井及其他

6-2307辅运顺槽开口点位置距井口(北方0°8′39″)约3431m。

地面为丘陵荒地无建筑物,地表西高东低,无河流流过

井下相对位置对掘

进巷道的影响

无影响

邻近采掘情况对掘

进巷道的影响

无影响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一、煤层赋存情况

6-2煤层位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下岩段的下部,属于稳定煤层,北部薄南部厚,煤层厚度由北向南变化为5.32~5.72m,变化均匀,平均厚度5.52m;煤层向西南方向倾斜,倾角1—2°。

部分区域夹矸,第一层夹矸距煤层底板1.4m左右,厚度0.07m,第二层夹矸距煤层底板2.1m左右,厚度0.2m,第三层夹矸距煤层底板4.5m左右厚度0.7m左右,从三采区回风大巷由东向西逐渐变薄,约240m的位置夹矸消失。

二、煤质

6-2煤层煤肉眼鉴定呈黑色,条痕褐色,光泽暗淡,沥青光泽,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参差状断口,偶见贝壳状断口,半坚硬,煤种BN31。

区内有12个钻孔的16个煤心煤样测定了真密度与视密度,煤的真密度值为1.48,视密度值为1.28~1.31t/m3

煤质特点:

(1)煤变质程度低,为低变质的烟煤Ⅰ阶段;

(2)水分、灰分产率低;(3)特低硫、磷、高发热量;(4)是良好的动力用煤。

三、瓦斯、煤尘

据地质报告及现有开采资料,煤层中瓦斯含量很低,属CO2-N2带,根据2012年《宏一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属瓦斯矿井。

由于所采煤层变质程度低,挥发份较高,丝碳含量高,吸氧性强,具有燃点低,一般在3000左右,属易自燃煤层。

地面发火期40~60天。

井田内采集样品煤尘爆炸性测定,火焰长度大于400毫米,故煤尘具有爆炸性。

表二煤层特征情况表

指标

参数

备注

煤层厚度(最大~最小/平均)/m

6.1~5.9/6

不含夹矸层

煤层倾角(最大~最小/平均)/(o)

1-2

平缓、近似水平

煤层层理(发育程度)

未发育

未见断层

煤层节理(发育程度)

未发育

未见断层

自然发火期/天

40-60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0.22

掘进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0.52

掘进

煤尘爆炸指数/﹪

29

地温/oC

地温梯度为1℃/100m左右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3.5~7.4m,老顶为细砂岩、粉砂岩2.5-7.7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厚4.8~5.0m,老底为细砂岩4-5m。

见图一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图一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泥岩、砂质泥岩遇水易软化,破碎,为半坚硬岩石。

地质报告对采空区最大冒落带计算其高度5.8~35.72m,最大裂隙高度25.52~130.87m。

表三煤层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表

类别

项目

顶、底板类别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石物理学指标

抗压强度(MPa)

普氏系数

抗拉强度

煤层顶板

伪顶

直接顶

砂质泥岩

3.5-7.4

22.73

2.34

0.93

老顶

细砂岩

2.5-7.7

28.3

2.89

3.83

煤层底板

伪底

直接底

砂质泥岩

4.8-5/4.9

22.73

2.34

0.93

老底

细砂岩

4-5/4.5

28.3

2.89

3.83

第三节地质构造

东胜煤田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25°W,倾向S65°W,倾角1~3°,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断层不发育,区域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

本井田基本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整体构造形态基本一致,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中部较平缓,地层倾角1~2°。

褶曲与断层均不发育,无岩浆活动,属于构造简单地区。

构造类型划分为一类一型。

第四节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性质不同,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生界松散类孔隙水含水岩组,另一类是中生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隔水层均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这些隔水层与含水层呈互层组合在一起,形成各含水层的顶底板。

本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小,地形切割强烈,易形成集中排泄,渗入地下很少,地形地貌不具备储水条件,不会造成矿井大量充水,只有少量底板渗水。

由于煤层的开采,采空区的不断增大,冒落带裂隙会和地表的裂隙相连。

当掘进巷道时可能会有裂隙水、地表降水渗入掘进巷道,所以在掘进时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做好防治水工作。

正常涌水量5m3/h,最大涌水量10m3/h,在掘进巷道时候必须安装排水管道,形成排水系统,防止突水引起水患。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

(附图1:

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

一、6-2307辅运顺槽

根据6-2307综采工作面使用的设备型号,参数和安装要求,6-2307辅运顺槽设计为矩形断面,规格为:

宽5.4m,高4m,设计总长度:

1468m,在施工过程中分五段进行掘进;施工顺序依次为: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

第一段从三采区回风大巷末端开口向西北方向沿底掘进,开口中心点坐标为:

X=4372912.777,Y=37462370.517,掘进方位角α=309°42′43″,巷道断面为矩形,宽5.4m,高4m,设计长度50.8m。

第二段从已掘进的第一段巷道末端自东向西沿底掘进,开口中心点坐标为:

X=4372945.229,Y=37462331.445,掘进方位角α=270°0′0″,巷道断面为矩形,宽5.4m,高4m,设计长度740m。

第三段兼做6-2307工作面的二切眼,在6-2307辅运顺槽西端开口自北向南沿底掘进,开口中心点坐标为:

X=4372945.229,Y=37461596.287,掘进方位角α=180°0′0″,巷道断面为矩形,宽9.5m,高4m,设计长度69m。

二切眼与辅运顺槽贯通前必须制定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第四段从6-2307二切眼南端开口自东向西沿底掘进,开口中心点坐标:

X=4372876.116,Y=37461596.278,掘进方位角α=270°0′0″,巷道断面为矩形,宽5.4m,高4m,设计长度373m,施工时分二次成巷先以5.4m*4m的小段面进行掘进,当整个巷道形成全风压后再进行二次扩帮至断面为9.5m*4m。

第五段从6-2307辅运顺槽第二段500m处开口向西南方向沿底掘进,与6-2307二切眼南端贯通,开口中心点坐标:

X=4372945.229,Y=37461822.343,掘进方位角α=253°16′2″,巷道断面为矩形,宽5.4m,高4m,设计长度236m。

二、分部工程

(一)6-2307辅运顺槽倒车硐

6-2307辅运顺槽非回采帮开设4个倒车硐,其中两个倒车硐布置在6-2307辅运顺槽第二段的非回采帮(净煤柱为220m),另外两个倒车硐分别距两切眼临时泵站硐室东帮10m处开设,硐室为矩形断面,宽5m,高4m,深12m,开口抹角4m×4m,倒车硐与顺槽垂直,施工完成后在倒车硐口往里3m的位置安设一副栅栏,并挂有禁止入内的牌板,防止人员进入里面。

在6-2307辅运顺槽第二段回采帮270m开设1个倒车硐,矩形断面,宽5m,高4m,深10m,开口抹角3m×3m,倒车硐与顺槽垂直。

(二)6-2307辅运顺槽避难硐室

在6-2307辅运顺槽600m处开设1个避难硐室,矩形断面,宽5m,高4m,深6m,硐室与顺槽垂直。

(三)6-2307辅运顺槽临时泵站硐室

距两切眼绕道东帮10m处(辅运顺槽非回采帮侧)各开设一个临时泵站硐室,矩形断面,宽8m,高3.4m,深5m;临时泵站硐室与辅运顺槽垂直。

(四)6-2307切眼所属绕道

6-2307辅运顺槽北帮开设一个绕道(切眼西帮向东2m为绕道西帮),设计为矩形断面,宽5m,高3.4m,深15m,长25m,从辅运顺槽非采煤帮开口,自南向北沿底掘进至15m处再向东掘进25m,然后自北向南掘进15m与6-2307辅运顺槽垂直贯通。

见图二6-2307巷道剖面示意图

 

图二顺槽巷道剖面示意图

表四巷道设计参数对照表

巷道名称

断面类型

巷道规格

宽(m)

高(m)

深度(m)

长度(m)

6-2307辅运顺槽

矩形

5.4

4

1468 

6-2307辅运顺槽倒车硐

矩形

5

4

12

6-2307辅运顺槽临时泵站

矩形

8

3.4

5

6-2307二切眼

矩形

9.5

4

69 

6-2307二切眼所属绕道

矩形

5

3.4

15

25

第二节支护设计

一、6-2307辅运顺槽支护设计

6-2307辅运顺槽顶板采用锚杆支护,锚杆间排距为1200mm×120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每排5根,两帮最外侧的锚杆距巷帮300mm。

见图三-16-2307辅运顺槽支护示意图

断面支护示意图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三-16-2307辅运顺槽支护示意图

6-2307辅运顺槽开口处顶板有淋,需采用锚索网片加强支护,锚杆布置保持原设计不变,锚索规格为Φ15.24×8500mm,配套托盘300×300×16mm,布置方式为矩形布置,间排距为2400mm×3600mm,每排2根,每眼3卷树脂锚固剂,最外侧锚索距帮1500mm;网片为单层网,网片搭接200mm,网扣间距200mm,用10#铁丝双股双扣进行扭结,联网后强度不低于网片本身抗拉强度。

随巷道掘进,当顶板无淋时停止加强支护。

见图三-26-2307辅运顺槽加强支护示意图

断面支护示意图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三-26-2307辅运顺槽加强支护示意图

二、6-2307辅运顺槽倒车硐、避难硐室支护设计

倒车硐室顶板采用锚杆支护,锚杆间排距为1200mm×120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每排4根,外侧锚杆距巷帮700mm。

见图四6-2307辅运顺槽倒车硐、避难硐室支护示意图

断面支护示意图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四6-2307辅运顺槽倒车硐、避难硐室支护示意图

三、6-2307辅运顺槽临时泵站硐室支护设计

临时泵站硐室顶板采用锚杆支护,锚杆间排距为1200mm×120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每排7根,外侧锚杆距巷帮400mm。

见图五6-2307临时泵站硐室支护示意图

临时泵站硐室断面支护示意图临时泵站硐室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五6-2307临时泵站硐室支护示意图

四、6-2307二切眼支护设计

6-2307二切眼顶板采用锚杆、锚索、网片联合支护,锚杆间排距为1200mm×120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每排9根,两帮最外侧的锚杆距巷帮150mm,距相邻锚杆间距为1000mm;锚索间排距为2400mm×3000mm,每排3根,沿巷道中线打设1根,另外两根沿巷道中心线两侧各偏3000mm垂直打设,每眼3卷锚固剂;网片为单层网,网片搭接200mm,网扣间距200mm,用10#铁丝双股双扣进行扭结,联网后强度不低于网片本身抗拉强度。

见图六6-2307二切眼支护示意图

断面支护示意图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六6-2307二切眼支护示意图

五、6-2307二切眼绕道支护设计

二切眼绕道顶板采用锚杆支护,锚杆间排距为1200mm×120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每排4根,外侧锚杆距巷帮700m。

切眼绕道巷帮为二次支护,在巷道掘进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二次支护,采用锚网支护,网片为单层网(全塑网),网片规格:

2m×20m,网片搭接200mm,网扣间距200mm,用10#铁丝双股双扣进行扭结,联网后强度不低于网片本身抗拉强度;锚杆间排距为1000mm×850mm,每眼1卷树脂锚固剂,第1排紧贴顶板打设,共打设3排,呈五花布置。

见图七6-2307二切眼绕道支护示意图

绕道断面支护示意图绕道顶板平面支护示意图

 

绕道巷帮平面支护示意图

 

图七6-2307二切眼绕道支护示意图

六、巷道交叉口支护设计

巷道交叉口所有抹角加宽处按间排距1m×1m加打锚杆,除锚杆支护外,每个交叉口加打3根锚索,锚索布置方式为硐室或二切眼与辅运顺槽交叉处,沿硐室或二切眼两帮向辅运顺槽方向一米处各打设一根,硐室或切眼与顺槽中心线交叉点处打设一根。

见图八巷道交叉口锚索支护示意图

 

图八巷道交叉口锚索支护示意图

七、单轨吊锚杆

在6-2307辅运顺槽距切眼中心线7000mm处偏6-2307辅运顺槽中心线200mm(偏向采煤帮)开始打设一排单轨吊锚杆,间距为1000mm,每根锚杆使用一卷树脂锚固剂。

锚固力不小50K.N,锚杆外露长度为50-60mm。

单轨吊锚杆共打设1180m,分别为6-2307辅运顺槽第二段690m、第四段365m、第五段70m(从二切眼往第二段方向)。

单轨吊锚杆规格为Φ16*800mm金属锚杆。

八、支护参数

详见表五6-2307辅运顺槽支护参数对照表

 

第三节支护工艺及质量

一、打注锚杆工艺过程:

采用BMYTTA-11型单臂锚杆机在掘进机掘进后形成空顶区从外向里逐排进行支护;掘进完一循环后及时进行临时支护,做好临时支护后再进行永久支护,没有支护锚杆的空顶区域禁止人员进入,顶板最大空顶距离不得超过5米。

1、打眼前要检查锚杆机是否完好,有问题处理后方可进行作业。

2、打设锚杆必须在有临时支护下进行作业,临时支护为使用三根3m长的12#槽钢作为前探梁,吊挂采用d=10mm钢板做成吊环,规格为150mm×120mm。

安装时每根前探梁采用两个吊环,间距2.4m,先将吊环固定在锚杆上,螺母要拧满扣,前探梁由外向里推移,然后用刹顶木将前探梁前后背紧。

永久支护到位后取下。

见图九顶板临时支护示意图

 

图九顶板临时支护示意图

3、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眼孔定位。

4、打眼时,一人握钻(不得戴手套),点碰打入50mm后,方可正常打眼。

5、锚杆垂直顶板打设,严禁在裂隙中打设锚杆。

遇裂隙时,要错开裂隙,在裂隙两边打设。

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100mm。

6、打设锚杆时先将1根树脂锚固剂插入眼孔,然后将锚杆体送至眼底,用锚杆机配搅拌器带动锚杆旋转,搅拌10-30s,然后停止,等待40s,再卸下搅拌器,用扳手将托盘拧紧。

7、最后用力矩扳手逐根进行检查,达到规定要求,不合格的,距原锚杆位置200mm重新进行补打。

8、锚杆锚固力不小于50kN,扭矩不小于100N·m,外露20-40mm。

二、打设锚索工艺过程

1、检查锚杆机完好情况,有问题处理后方可重新作业。

2、打眼时要两人进行,开钻时一人扶钻定眼,一人开钻。

开钻时要先开水,再开泵,最后开钻,严禁干打眼。

开始时要缓慢升支腿,将钻杆接顶,缓慢进入50-100mm后,再全速开钻,钻进时推力要均匀。

换钻杆时,要保证钻机、钻孔和钻杆同心。

3、钻孔完毕后,用水压将孔冲洗干净,回掉钻杆,放入锚固剂,用钢绞线将锚固剂轻轻顶到眼底,用搅拌器将钢绞线与锚杆钻机连接好,然后全速开钻将锚固剂充分搅拌,并将钢绞线顶至眼底搅拌10-15s,停止搅拌后保持钻机推力3-5min后方可撤下钻机,上好托板和锚具,15min后进行张拉。

4、张拉前要对油泵、千斤顶、油路全面检查,有问题处理后方可作业。

5、张拉时千斤顶要与钢绞线保持同一轴线;一次张拉行程不得超过150mm;张拉时作业人员必须观察油泵压力表读数;油泵应缓慢升压,严禁高压换向。

6、张拉时除作业人员外,千斤顶45°范围内严禁站人。

7、不合格的锚索要重新补打。

8、锚索外露150-250mm,预紧力不小150KN,24小时后锚固力不小于200KN。

第四节矿压观测

一、矿压观测

根据公司相关文件要求,该施工巷道要进行顶板离层监测、锚杆和锚索载荷监测,矿压观测内容、目的及手段见表

表六矿压观测对象、内容、目的及手段一览表

序号

观测对象

观测内容

观测目的

测试仪器

1

顶板

顶板离层量

监测顶板及两帮稳定状况,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顶板离层监测仪

2

两帮

巷道是否完好或有片帮、掉渣等

目测

3

锚杆

锚杆扭矩

检查锚杆安装质量

扭矩扳手

4

锚杆拉力

检查锚杆的锚固力

锚杆拉力计

5

锚索

锚索拉力

检查锚索的初涨力和锚固力

锚索张拉泵

二、矿压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一)顶板离层量观测:

1、观测方法:

采用在掘进巷道内安装顶板离层监测仪通过观测其读数变化确定顶板是否稳定、是否有离层。

2、顶板离层监测仪安装要求:

(1)安装顶板离层仪的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掌握仪器原理及安装步骤,确保安装质量。

(2)安装时将顶板离层仪深部、浅部读数安装预设值统一调整为0mm。

(3)安装顶板离层仪的钻孔用锚杆钻机打设,钻孔深度为5.5-6m,钻头直径为φ27~28mm,钻孔垂直于顶板;安装顶板离层仪时,浅部锚固器安装在深度3.5~4.0m处,深部锚固器安装在孔底(即5.5-6m处)。

(4)顶板离层仪在每个巷道交叉口(倒车硐及绕道口)打设,每七天观测记录一次,离层仪打设位置为倒车硐中线与6-2307辅运顺槽北帮交叉点处。

(5)在二切眼中部以巷道中心线打设一个顶板离层仪。

3、顶板离层仪观测方法及要求:

(1)顶板离层仪实行编号挂牌管理并定期进行顶板离层监测,留有台帐记录;

(2)顶板离层检测仪记录编号为307F-1、307F-2、307F-3、……;

(3)牌板及记录台帐内容:

顶板离层仪编号、安装时间、上部锚固器高度、下部锚固器高度、初始读数及观测时间、观测人,观测值等;

(4)在顶板稳定情况下观测周期为7天,若巷道有构造、顶板破碎或淋水大等地点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观测周期不得大于3天。

4、观测数据分析:

(1)每月对顶板离层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确定巷道矿压变化规律。

(2)顶板离层仪深孔或浅孔读数超过40mm(即顶板离层量超过30mm)时,观测人应及时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汇报,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顶板离层仪深孔或浅孔读数超过80mm(即顶板离层量超过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